
大峡谷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
6页让时间倒流,翻开历史的一页,我们看到在所有地理学家的深思中,一些权威学者显然由 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不可能到雅鲁藏布江,特别是大拐弯峡谷地区作实地考察,只能据地形 图上的分析和推测,认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动于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之间, 几千里的贯通河谷上游直通西部印度河上游;藏布水系的支流皆作反向汇流(包括直角汇流) 的水系结构特点和下游作奇特大拐弯峡谷的奇异,认为雅鲁藏布江原来是由东往西流的(与 现水系流向相反) ,后来喜马拉雅山强烈上升,下游南侧的支流袭夺了雅鲁藏布江,因此, 雅鲁藏布江是一条典型的袭夺河,下游大拐弯峡谷是袭夺弯带着这些问题,令我们久久的、深深的思考,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亲自到大峡谷去实践; 而历史的反馈是这里是一片的空白和难以捉摸的推测,看看原有的地质图,地理图,稀稀拉 拉的几条线条还是虚线,表明这地区所谓的一些基础性资料还多是从外围地区向那里推延过 去的于是才有了我们这些多次深入大峡谷去探险考察的实践,以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来 填补地质学上的空白 从 70 年代起,由中国人自己培养的一代科学工作者,他们的锤击声响遍了大峡谷的山 河大地,以自己血肉之躯的双腿丈量了大峡谷的山山水水,他们手中的罗盘量测了峡谷中山 水变化的每一个实体。
他们比一般人经历更多的艰辛和生的考验,每当一天精疲力竭的回到 宿营地时,一般人吃光了随身的干粮和饮水,背袋总是越走越空;而地学工作者是愈没有人 去的地方,愈艰险的地方,愈要去,他们把信息储存体的一块块岩石标本,松散的第四世纪 沉积物样品,一瓶瓶水样等放在背袋,愈走愈沉重可以说每一块岩石标本都浸透着工作者 的血汗艰辛,浸润着对工作对事业的耿耿忠心和深情别看地质图上标出的,看起来似乎无 所谓的一个产状,一条代表构造的线条,这都是地质工作者一步一个脚印真实地用罗盘量出 来的,用锤子敲击出来的到今天为止,尽管对于大峡谷的地质情况的分析和介绍,还可能 是初步的,甚至是粗浅的,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 从 73 年开始,我们沿雅鲁藏布江考察,总会首先注视它下游的大拐弯峡谷的进口地方, 包括从地形图上和卫星影像图上,都可以看到、想像到、体会到在很久很久以前,平均海 拔在 3000m 以上的雅鲁藏布江,很像一条倔强的巨龙,邀游在世界最大的山系-喜马拉雅山 的北麓,以大约每秒 2000 多立方米的巨大水量由西向东奔流,当它来到藏东南米林县境内 时,迎面却碰到东喜马拉雅山(东喜马拉雅山末段作北东方向延伸)的阻挡。
可以说踢到铁 板的巨龙,昂首瞠目、张牙舞爪,说什么也要把喜马拉雅山体凿穿但是喜马拉雅山岂是泛 泛,岂容雅鲁藏布中宫直进?!最后,喜马拉雅山虽然还是被切开了,但雅鲁藏布江却也被 扭成一个大圈,围绕着南迎巴瓦峰,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巨大转折拐弯,而且平均深度高达 5000m 左右的大峡谷,在这个大峡弯里,一个峡谷镶嵌着另一个峡谷,一个拐弯叠套着另一 个拐弯大峡谷的基本特点:其一是:最直观醒目的形象--以峡谷围绕着南迎巴瓦峰作了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 高峰、拐弯的峡谷构成一种自然奇观,这在世界峡谷河流发育史上是罕见的实际上,大拐 弯峡谷是小的拐弯一个套着一个;深的峡谷一个叠着一个;而且大拐弯的水系格局明显具有 放射状、环状水系的特征 其二是:作拐弯的大峡谷切开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巨大地形屏障,使南面的印度洋暖湿气流得以深入高原内部,于是大峡谷成为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据大气物理测 试,其水汽通量的强度竟同夏季自长江以南向北输送水汽的强度相当充足的水份和热量, 导致广大藏东南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而独具特色,沿水汽通道热带山地的环境向北伸六个纬 度,达到北半球水平分布的最北限和垂直分布的最高限,等等;气候证据表明大峡谷地区是 一个“热点” ,也是大峡谷水汽通道形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年龄至少已经七亿多岁,每年却还要长高 30 毫米的疯劲我们在大峡谷进口的考察,利用与国家登山队攀登南峰的方便,得以从低河谷到高海拔 作多条路线的地质测量,获得不同高程的地层岩石标本,经过室内岩矿分析、测试和多种方 法的年龄测定,得知组成南迦巴瓦峰山体的是一套十分复杂的中深程度的变质岩系,笼统的 可称之为混合片麻岩系,说明这里的地层自沉积以后,曾经经历过多次翻天覆地般剧烈的造 山运动的变化,把原来的岩石区域变质得面目全非,难以辨认,甚至连化石都找不到的经 过对岩石矿物的放射性元素测定,我们才初步能确定这里出露的竟是前寒武系的古老岩层, 绝对年龄值大于 7.4 亿年,这和印度板块古老的结晶基底岩层的地质年代一致,说明南迦巴 瓦峰地区的地壳实际就是古老印度地块结晶基底的一部分,我们称之谓南迦巴瓦群的喜马拉 雅变质岩带,属南亚板块;地壳的组成物质是以角闪岩类为主的变质碎屑岩系,年代属前寒 武系,断裂褶皱发育 大范围的考察表明,在区域的平面上根据地层岩性的差异,地质构造和地史差异,以大 拐弯内侧(南侧)的喜马拉雅变质带区为核心,可划分成三个地质体大峡弯内侧以南迦巴瓦峰为中心的核心区,据近年考察表明,其变质岩体主要是一套相 当于下地壳根带深度形成的高压麻粒岩相岩石,岩石组构显示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麻粒岩相岩 石之一,显示是一个与快速抬升相关的有含水流体参与的变质变形事件。
构造上反映出两大 陆碰撞和持续会聚有关的两组构造变形形迹,一组是以左旋走滑兼具逆冲的近东西向构造为 主,反映了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南北碰撞构造变形的特征,时代与两大陆的闭合时限相当; 另一组是印度大陆东北端挤入欧亚大陆楔状体东西边界发育的北北东向构造,西边界以米林 -林芝左旋走滑兼具西盘向上斜冲的变形带为主剪切带;东边界是阿尼桥右旋走滑断裂为主 构造带,其活动年代约从两大陆闭合延续至今大峡弯外侧(即北侧)属青藏板块(欧亚板块南部) ,地壳的组成物质是以火山岩;碎 屑岩为原岩的上古生界变质岩系; 在上述两者之间为雅鲁藏布大拐弯峡谷,它自成一个体系,属地缝合带,这里在接合带 北侧,与南侧高压麻粒岩相地体相对应,是一套眼球状花岗质糜棱岩带,相当的变形层次限 于中上地壳,构造片理走向北西,北东倾近直立,是雅鲁藏布江出现主干河道上大瀑布的重 要原因之一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地质地貌界线,其间有火山岩为原岩的中生界变质岩系,往 西在朗县,金东一带也可见到,不过变质较浅而己这里特别需要指出,最新考察研究具有 重大意义的是在上述退变高压麻粒岩地体和两大陆接合带附近,沿着近东西向韧性构造带, 侵入了一套由超基性碱性杂岩--碳酸岩组成的完整岩石系列(钟大赉等,1998) 。
侵入岩为岩筒、岩脉产状,宽度 30cm-12cm 不等超基性碱性杂岩脉体边缘相或小规 模岩筒中为角闪橄榄辉石岩,中央相为角闪金云母橄槛辉石岩、金云母、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尖晶石等主要矿物相,并能发现文石、霞石和橄榄石等碳酸岩围岩中出现强 烈的地慢热液蚀变或交代,在脉体的中央有结晶的块状碳酸岩主要的碳酸盐矿物是文石, 有含不等的霞石、金云母、橄榄石、斜方辉石、石榴石等;还发现具有碳酸岩火成岩判别意 义的,过去已有报导的矿物星叶石这样的岩石组合通常来自地幔,多是响应软流圈的上涌 和热力作用,岩石圈减簿中地慢岩石发生减压增温熔融形成,火成碳酸岩是地幔熔体结晶分 异作用晚期阶段的产物,碳酸岩与超基性碱性杂岩成分和矿物的含量呈过渡特征也说明了这 一点地质推断它们的形成时限很年轻,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学结果证明是 5-8Ma 以来形成 的这套岩石组合的发现为论证大峡谷的形成是由于该地区存在地幔上涌体而引起的热力抬 升提供了充分的岩石学证据由此,大峡弯地区自南往北,相应地可分出三个地貌体,即:1、褶断山,以南峰为首 的东喜马拉雅山,对气候、生物起有屏障作用;以及本身的多样垂直气候带作用;2、构造 谷,雅鲁藏布江大峡弯谷地,对气候和生物起通道和走廊作用;3、大量岩体侵入的弧形褶 皱山脉,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同样起着地形的巨大屏障作用。
根据古地磁工作者的测定,南 迦巴瓦峰地区在中生代时的位置大约在北纬 13 度左右的地方,也就是说,自寒武纪以来, 这个地区就一直是个隆升剥蚀区,中生代以后又随着大陆的漂移,至今已经向北整整漂移了 15 个纬度之遥 另一方面,根据地质体通过裂变迳迹的测量,得知南迦巴瓦峰地区 15 万年以来的平均 隆起速度达到每年 30 毫米,这无疑是地球上最强烈上升地区之一, “老不休”的南迦巴瓦, 未来的身高还有得瞧呢! 我们在大峡谷的进口对南迦巴瓦峰为首的东喜马拉雅山作了多次重点的考察,特别是在 难得的晴天,能看清南迦巴瓦峰的构造表现和组合,地层的褶皱和断裂表现得如此清楚;岩 层构造和地貌的关系密切也历历在目;在南峰的西山麓第四纪地层的新断层冲天,高温的地 热蒸汽泉透过深厚的冰碛层出露,令人吃惊;进入大峡谷的日日夜夜,只要有可能我们都要 作访问调查,主要内容是宏观的地震调查,对这里 1950 年 8 月 15 日发生的 8.5 级大地震有 深刻的了解,认定该大地震的震中就在墨脱地区;在大峡谷作拐弯的顶端,看到大峡谷围绕 南峰作奇特的马蹄形拐弯的微观细节,同时看到其支流帕隆藏布在汇入大峡谷拐弯顶端时, 竟作同样奇特的、方向相反作略似对称的直角形转折拐弯。
两拐弯之间还有温度高达 90℃ 以上的高温地热沸泉出露沿江的全面考察在大峡谷进口的直白、大拐弯西北侧傍和邦辛等 地发现呈断续分布的沿江超基性岩体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大拐弯峡谷的形成与板块缝合构造 确实存在的密切相关,显示大峡谷地区以强烈上升为主的构造强烈活动的基本特点 粗略的地球物理学资料和气候学,生物学等成果揭示,与地质构造变形特征和岩石学发 现相对应,在南迦巴瓦峰-那木拉-多雄拉向南的延长线位置的大拐弯峡谷围限的区域,存 在着一个地幔上涌体或“热点” ,以现代地壳快速抬升为主要特征,大拐弯河道的取向与快速 隆升区周沿发育的正断层密切相关大拐弯地幔上涌体对应地表水系特征则总是以隆起最强 烈的部位为中心,沿着隆起高原或穹隆的周沿发育着非等轴的放射状,环状水系为又一特征在所有这些通过实地考察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对南迦巴瓦峰和大拐弯峡谷的 形成和演化有以下分析: 大峡谷的成因总体上讲与该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岩石圈物质与结构的调整有关 具体讲:直接原因是该地区的地壳在 3 百万年以来的快速抬升,并与深部地质作用过程 有关,利用裂变径迹方法获得 15 万年以来大峡谷地区的抬升速率达到 30mm/年,是世界上 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 气候证据表明大峡谷地区是一个热涡点,推断是有类似于地幔羽的热源存在;最近的地质考察获得了完整的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证据表明:大峡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该地区存在着软流圈地幔上涌体。
无论是强烈上升或地热涡点的作用,都是表明区内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即印度板块以 北东方向向欧亚板块下强力的小角度俯冲碰撞和东侧太平洋板块作用力的砥柱,在这三大板 块交互复合作用的挤角部位,地下深处软流圈地幔体上涌,地幔羽的热源存在(大峡弯热点) ,地壳快速强烈抬升,高温、低密、低磁、负重力多地震、强构造运动的表现;在这样综合 的地质构造运动和岩石圈物质与结构调整的情况下,表现出地区强烈上升,地壳中出现包括 板块缝合带在内的复杂构造弧弯,沿断裂带地幔羽的热流体上涌,即深部物质上涌并出露地 表;表现出地区强烈地震的高频高强的发生,高温地热显示和地貌上表现出这里山系集结、 地形特别高耸,峡谷多拐弯转折,特别深切等等在这种强烈的上升,和复杂构造断裂的情 况下,以冰雪融水和丰富降水构成的地表迳流沿着活动的构造断裂弧弯作选择性的切割发育, 在现阶段表现为作大拐弯的世界最深最长最险的第一大河流峡谷另外,雅鲁藏布大峡谷地 区地幔上涌体可能是大峡谷水汽通道形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印度洋暖湿气流所以能从这 儿向北运移是由于地幔上涌体热力作用于地表大气形成低气压区所致;也是以该地区为中心 的藏东南成为所谓“气候启动区”的原因,还可能是该地区生物多样,异常高有机物产率, 生物纬向分布北移达 3-5 度的重要原因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