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课关于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探究.docx
13页听课关于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探究 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 蒋玉萍2009年底,“国培计划——广西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期间,围绕着“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文言文如何教更有效”这一专题.学员观摩了培训班导师王丽波现场执教的《湖心亭看雪》王老师以自己对课文的深刻感悟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功力受到很多学员的称赞,同时,也正是她的“讲授”引发了诸多质疑现将这节课引发的思考及后续的研究呈现于此.以就教于专家、同行一、对这节课的实际考察(一)这节课教了什么?是怎么教的?回顾这节课,大致可分为三个环节①:第一,交代课文题目,了解作者及背景——问作者活了多少岁、在明清两代各活了多长时间,强调作者由世宦之家到亡国遗民而隐逸山中著书为文的变故,突出其代表作中的“梦”字第二,提取关键信息,初解课文大意,暗示张岱“看雪”的弦外音-(1)问课文有多少行字,强调“九行,不到二百字,却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陶庵梦忆》的代表作”2)聚焦“看雪地点”:问看雪的地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以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和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渲染西湖的美丽与“文人雅士”氛围3)问课文题目关键是哪两个字,强调“看雪“二字.引李白“一片冰心在玉壶”突出雪的“白、冷、纯洁”,用陶渊明喜欢菊、周敦颐爱莲都有弦外之音(前一个单元学过《爱莲说》),暗示张岱“看雪”也有弦外之音,有深沉之处,且就在文中。
4)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三,品读课文,品析Keys句,理解文章意蕴,领会作者感情-(1)问看雪时间、天气情况,强调崇祯年号、看雪时间不具体,蒙蒙陇咙,飘飘忽忽,暗合了张岱这五年“如梦”的心境2)问怎么去看雪的?强调“独往”、“更定”引用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陶渊明“独爱菊”暗示张岱之“独”的意蕴,并板书“孤高自赏,超凡脱俗,抱有冰雪的操守”3)问看雪总印象、亮点是什么?突出“上下一白”,湖影、湖心亭、小舟;强调:“一点”,“一芥”,“两三粒”,只写印象而不细写.这是白描;反衬“个人微不足道,人生如沧海一粟”4)问在亭上发生什么事?品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金陵人客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Keys“强”、“此人”、“金陵人”、“客”、“喃喃”、“痴”追问:“痴”是什么意思?张岱真傻吗?那为什么不反驳?引唐伯虎“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演绎张岱不答舟子的妙处.凸显张岱的孤高自赏整节课始终紧扣文本,围绕“理解课文景物主体‘雪’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情感”这个中心目标,以提问辅以生动的讲解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披文人情而会意层次清晰,节奏明快二)这节课教得怎样?就这节课讨论时,有学员质疑:这样教能应对中考吗?这情理之中的疑问引起诸多共鸣。
凑巧,2009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试题就有以《湖心亭看雪》为材料命的题——试题涉及文言词义理解、文本鉴赏、文句翻译、技法分析、文章核心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运用,共5道题,12分教师用这部分试题对该班学生进行了一次小测验.基本情况如下:该班总人数66人,均参加了测试答题时间为10分钟测验的总体情况:及格率为89.39%,其中48.5%达到优良水平,40.9%达到中等水平.不及格率10.6%答题具体情况:词义理解、多角度鉴赏文本、翻译题回答都比较好,达到优秀水平的人数均超过90010但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技法的分析及拓展运用题回答欠完整,概括不精炼,举例不确切对比《桂林市2009年中考语文分析报告》可见,这5题的中考难度分别为0.74、0.37、0.45、0.28、0.55.有三道题属难题以此难度对照,这次测试的成绩算是比较理想的而测验结果反映的学生在词义理解、文句翻译、文本鉴赏与运用方面的错误则是中考普遍存在的问题三)为什么这样教?上完课之后,王老师“说课”,从两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她的教学设计理念1.说教材《湖心亭看雪》是初二年级(上)课本第六单元里的最后一篇文言短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雅士的共同追求,他们永远以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的美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他们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山水便有了情性,自然便有了生命,人与自然可以亲切地交流、对话情景交融是山水篇章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山中花草、水中的云月,就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了解作者的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因此把对作者的情感的领悟确定为重点从文学鉴赏方面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心态.对事物有它特有的感受如中国人对莲、对菊花的感情离不开文化心态又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见异地的小桥流水,产生了乡愁,这就是一种文化心态要了解作者的情感,就必须了解景物中的文化心态.而这种文化心态,非在古典文学的学习中养成不可,别无他途雪是高洁的.高得超凡脱俗、洁白无瑕张岱有这种心态,所以在文章中才有了雪这个景物,才有“天与云……上下一白”的景象抓住这一点.就能帮助理解文章中的情境张岱的行为,又是理解他内心情感的一把钥匙他的行为就是其内心思想的外在表现,我们可以由表及里去揣摩他的内心情感大雪天,没有人迹,还要等到天黑”,这看似怪诞不可思议的行为,正是其内心思想的表现。
因此,把“雪”作为关键点,把张岱的行为作为关键点2.说“教法”1)在串讲中落实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教学过程主要是串讲文言文脱离口语.再加上文言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很远了.所以学生往往会读但不懂意思学生“怕文言文”,怕的一个原因是即使会读,甚至会背.也不懂意思所以学习文言文不能不串讲课文实践经验告诉我,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甚至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厌烦情绪2)运用对比方法理解词义,理解艺术手法对比的作用是明辨,是一种区别,运用对比能使学生在明辨的基础上理解并欣赏如“强”,如“挈”,如最后让学生比较张岱的说与不说来理解作者的写作艺术,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唤起一种鉴赏的美感王老师的“说课”表明,她之所以“这样教”《湖心亭看雪》,是基于文本所属山水小品“寓情于景”的特点,基于从民族文化心理、心态角度理解表达意蕴的文学鉴赏之道,基于对学情的体察二、追问:这样教合理吗?“这样教”既包括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包括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手段与过程一)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吗?综上可见,王老师教《湖心亭看雪》,把主要教学目标定在“理解”层级——理解词义、文句,理解张岱笔下的“雪”,理解文章中的情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在明辨的基础上理解并欣赏写作艺术:课外指导学生作全文翻译。
正如学员的观察分析所言:其教学任务“以识记型和理解型为主,运用型和评价型只有5个”,这样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是否合理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中“阅读”部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评价建议”中提到:“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里强调的是“理解大意”、“记诵积累”不妨再看看与教学实际联系更紧密的“中考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北京市2010年语文中考说明》对古诗文考查要求:背诵和默写规定的古诗文(另有附录——笔者注),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了解句意: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推荐的文学名著(另有附录——笔者注)《南宁市2009年语文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考查——重在记诵积累和理解大意.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较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桂林市2009年语文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古诗文阅读以课内为主,适当拓展。
强调能阅读浅显的古诗文,能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虚词的考查今年仅限于:之、其、而、以、然、等)从这几份中考说明看,尽管对文言文的考查范围有一点差异,但能力要求是一致的:都强调对词句的“理解”、“了解”,对语句的“翻译”以及记诵积累然而,从学生中考实际情况看.据2009年广西各市中考语文质量分析报告的分析.古诗文阅读题总难度在0.40-0.64之间.也就是说.就是上述这样“不过分”的要求,相当部分学生仍然难以达标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若提出比“理解”更高的知识能力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当然,从语文课程目标来看,仅是这知识、能力层面的要求是不够完善的对此,余映潮先生作过细致的研究,提出“文言文教学的达标要求”:“1.从‘量’的角度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并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2.从‘量’的角度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从初中到高中.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4.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5.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6.指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7.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品析、欣赏古诗文的能力8.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指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9.有质量地开展有关文言诗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及专题研读活动10.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这些达标要求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整个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而言,教师心中有这样关乎全局的谱系,肯定有助于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就一节课来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只能是具体而有限的二)这样的内容取舍合理吗?正如学员在讨论中所指出的:这节课的突出特点是富有文化内涵从这节课的文本解读看,王老师从“文人雅士的志趣与山水小品”的关系解读《湖心亭看雪》,突出山水篇章的特点:“情景交融,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因此,教学过程始终紧扣领悟作者感情这一核心.引导学生特别关注张岱亡国遗民的身世,引诗句突出西湖的美丽与不平常:从文化心态的角度观照张岱笔下“雪”的意蕴,解读“独看雪”的弦外音,演绎舟子“喃喃”而张岱不语的妙处。
这个品词析句悟文意的过程给学生、给听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正是这节课别具一格、富有语文魅力之所在在关于这节课的一次书面交流中,王老师强调:“中国的文化就在文言文中.这种文化太需要知道,不站在一个高度引导感悟使学生明白.就达不到享受这种文化而受其熏陶的目的从王老师的课堂、说课以及书信讨论中,我体会到,她是把《湖心亭看雪》这一类文言文都当作“经典”来教学的上个世纪40年代,朱自清先生就在《(经典常谈)序》中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我理解他们所重视的“文化”都是冯天瑜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即“中华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繁衍生发的自成一格的文化”.其精神内核凝聚了中国人特有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⑤关于从文化的角度教学文言文.人教社编审熊江平先生有十分精辟的论述他在《论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中说:“从文学鉴赏方面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心态,对事物的感受各有差异日本人对樱花的感情,中国人对荷花的趣味,都是其他民族感受不到的他以王安石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