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专题文献辨伪与辑佚 历史文献学教学课件.ppt
130页文献辨伪与辑佚 §有意识的辨伪和辑佚在唐宋时就已起步,特别是在清代考据学的促进 下,得到巨大发展的两门学问,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规范 § 第一节 文献辨伪 §一、辨伪的必要 §文献学上的辨伪,是对古代文献本身进行科学的考察,以区别其真伪 ,从而确定其价值的一门学问文献辨伪主要还是就伪书而言中国 古代,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大量的伪书,伪书的情况在古籍中是普 遍的存在前代学者已经明确地看出这一点,宋代朱熹《朱子语类》 中就说:“天下多少是伪书!开眼看得透,自无多书可读明人胡应 麟在《少室山房笔·四部正论》中说:“余读秦汉诸古书,核其伪几十 七矣清人张之洞也说:“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无论是十分之 七还是十分之五,这个比例是否精确另当别论,但是至少说明前代学 者在读书过程中所意识到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 梁启超先生曾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系统讲授辨伪学,其弟子 将笔记整理后以《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出版,迄今仍是这 一领域具有很高价值的学术专著书中一开始就说:“书 籍有假,各国所同,不只中国为然文化发达愈久,好古 的心事愈强,代远年湮,自然有许多后人伪造古书以应当 时的需要,这也许是人类的通性,免不了的。
不过中国人 造伪的本事特别大而且发现得特别早,无论哪门学问都有 许多伪书,史学有史学的伪书,佛学有佛学的伪书,文学 有文学的伪书,到处都可以遇见 由于伪书的普遍存在 ,所以辨析伪书,成为学者们重视的学问梁启超在《中 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旧学,十有 九是书本上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辨伪书为整理 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 § 文献辨伪,久已得到前代学者的重视,如《汉书· 艺文志》有的书下注“依托”或“疑依托”在辨伪书 方面,历代积累有很多成果明清时期,不仅在 具体的古书辨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并且总结 出辨伪的科学方法明代学者胡应麟不仅从事辨 伪书的具体实践,而且更有意识地从辨伪原则方 法高度加以系统归纳概括,在《四部正讹》中提 出辨伪八法,其认识其见解远远高出同时代人, 对近代的古书辨伪理论,有很大的启发因此梁 启超说:“辨伪学到此时才成为学问§ 近代以来,相当重视学术的科学总结,在 辨伪方面,也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 套更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梁启超是近代以 来在文献主要是古书辨伪方面理论建树最 为突出也是公认的这方面取得最大成就的 学者,他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历代伪书出现 的原因和辨伪的一般原则,在《中国近三 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尤 其是《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有集中的论 述。
§ 所谓的伪书,主要指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一部书 的一般公认的著者并不真实,一是所题著作时代 不可靠很多古书虽然明确署有著者姓名和时代 ,但是根本不可信,著者不是真正的著者,成书 也根本不是所称的时代,而是出于他人后人的冒 名编造,比如《尚书·禹贡》篇,出于战国,但是 依托为夏初的大禹;《周礼》一般认为亦出战国 ,却托为西周初年的周公两方面往往互有联系 ,但有时也有同时代的造伪,如《周秦行记》, 即为唐代同时期的李德裕门人伪造而嫁祸牛僧孺 § 伪书对于学术研究,造成很大的问题学 术研究以文献材料为基础,基础不牢靠, 如何能够取得科学的成果研究古代的学 问,即从事所谓文史之学,主要依赖古文 献,如果使用的文献不可靠,必然会影响 到结论的可信性因此辨伪是文献学中一 项重要的工作§ 梁启超先生从史迹、思想、文学三个方面指出辨伪书的必 要,我们主要从他谈的史迹即史学方面,看看他所做的一 些具体分析 § 一是进化系统紊乱梁启超所说的进化系统实即社会发展 他讲道:“打开最可靠的《汉书·艺文志》,里面载神农 、黄帝时代的著作,不知道有多少至于伊尹、太公的著 作,更是指不胜屈要是那些书都是真的,则中国文明与 世界文明进化原则,刚刚相反,所谓黄金时代他人在近世 ,我们在远古,中国文明万年以前是黄金,千年以前是银 ,以后是铜,渐渐地变成为白铁。
若相信神农、黄帝的许 多著作,则殷墟甲骨,全属假造,不然就是中国文明,特 别地往后退化,否则为什么神农黄帝时代已经典章文物, 灿然大备,到商朝乃如彼简陋低下呢§ 二是社会背景混淆他说:“我们读古书,不单看 人看事,还要看时代背景,一般的社会状况,究 竟是怎么样因为书籍是假的,读书的人往往把 社会背景弄错了他举《西京杂记》为例,说这 部书“明明是晋人葛洪所作,后人误认为西汉时刘 歆所作,葛洪同刘歆,相距三百多年,葛讲东晋 时事,刘讲西汉时事,若以《西京杂记》作为东 晋时的资料,那就非常正确,若以此书,作为西 汉时的资料,说西京即是长安,那便大错特错了 当然时至今日,《西京杂记》作者问题,仍众 说纷纭,难有定说但是要承认梁氏所讲的道理 是对的§ 三是事实是非倒置书中有假,很足以淆乱是非他举的 例子有《涑水记闻》,“向称宋时司马光作,原书虽是真 的,许是未定稿,后代的人,因为是司马光的声名大,易 于欺世骇俗,于是抽些出来,加些进去,以为攻击造谣的 工具其中对王安石,造谣特别多,攻击得特别厉害平 常人骂王安石,无足轻重,若是司马光骂王安石,那就很 有力量了实则光书虽有,已非原物,光之孙司马伋,曾 上奏书,称非其祖父所作,其故可以想见。
现存的《涑水 记闻》,攻击隐私之处颇多,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虽不 相合,最少他的人格,不会攻人隐私,这是我们可以当保 的后人利用他的声名,把攻人隐私的话硬派到他身上, 这就是因为造假,使得是非错乱 § 四是由事实影响于道德及政治他说:“有许多史迹,本 无其事,因为伪托的人物伟大,遂留下很多不良的影响 譬如孔子诛少正卯,何尝有这回事但是《孔子家语》, 言之綦详,《家语》以前的著作,及周秦诸子,亦有一部 分讲这件事,称孔子与少正卯同时招生讲学,二人相距不 远,好像燕大和清华一样,孔子的学生,都跑到少正卯那 儿去了,孔子异常生气,得政后三天,就把少正卯捉来杀 了《孔子家语》清代学者已考定,是曹魏王肃伪作 关于孔子诛少正卯这件事,梁启超认为是战国时法家的揑 造,为了说明不只是法家刻薄,儒家的老祖宗早就是如此 了又说:“这种揑造的事实,不仅影响于道德而已,于 政治亦有极大影响§ 譬如《周礼》职官,名目繁琐,邦畿千里之内,平均起来 不到十里即有一个官,好像学校之内,不到十个学生,即 有一个教员,岂非一件极可笑的事情后代冗官之多,全 由于此又如太监制度,在历史上劣迹甚多,但是因为《 周礼》都有太监(寺人),后世人有所藉口,明知其坏, 仍然一代一代的实行。
汉代的王葬,宋代的王安石,都是 相信《周礼》,把政治弄得一塌糊涂从好的方面来说来 便是利用本来没有那种制度,自欺欺人结果个人固然 上当,全国政治亦糟到不可收拾了以他所举之例,虽 说可能有过分夸大伪书作用之嫌,但是有的书确实在历史 上起过很大的负面作用,如希特勒《我的奋斗》§ 二、伪书出现的原因 § 中国伪书究竟有多少?1998年由邓瑞全、王冠英 主编的《中国伪书综考》(黄山书社出版)“收录 古代包括近代有伪作疑问的书籍一千二百种,是 目前收录伪书最多的目录专著这些收录的有真 伪疑问的典籍文献,其作伪程度也各有差别:有 的是全部伪,有的是部分伪,有的是作者伪,有 的是时代伪,有的是误题撰人,有的只是疑伪罢 了§ 我国伪书伪文产生的原因很多,造伪的手段也很多,伪书 伪文的种类也很多 § 明人胡应麟在其《四部正讹》中就按伪书形成的不同原因 和形式分了20类:(1)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2) 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3)掇古人之事而伪者;( 4)挟古人之文而伪者;(5)传古人之名而伪者;(6) 蹈古书之名而伪者;(7)惮于自名而伪者;(8)耻于 自名而伪者;(9)袭取人而伪者;(10)假重于人而伪 者;(11)恶其人,伪以祸之者;(12)恶其人,伪以 诬之者;(13)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14)书本伪 ,人补之而益伪者;(15)伪而伪者;(16)非伪而实 伪者;(17)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18)当时记 其伪而后人弗悟者;(19)本无撰人,后因近似而伪托 者;(20)本有撰人,以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
§ 根据梁启超的说法:“‘好古’是中国人特性之一, 什么事都觉得今人不及古人,因此出口动笔,都 喜欢借古人以自重,此实为伪书发达之总原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把造伪书与中国人 的民族性、民族传统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宏观 的认识除此之外,他还提出还有几个原因: § 一是“含有秘密性”,即在雕版印刷发明之前,书 籍抄写流通很不容易,因此藏家不愿轻易示人, 于是变为含有秘密性的东西,而“凡事愈公开,愈 是本来面目,愈秘密愈有造假的余地,书籍亦当 然不能例外” § 二是“散乱与购求”,因中国历史上内乱太多,每 一次大战乱往往造成书籍的浩劫每次动乱书籍 散亡过后,统治者都要设法恢复补充,愿出高价 收买这时由于政府急于补充,因之不能严格, 从重赏赐,从宽取录,遂与人以作伪的机会,许 多人出来做这种投机事业,以图获取厚利伪书 之所以如此之多,一方面因为散亡太多,真本失 传,一方面因为购求太急,赝品充斥梁启超认 为这是伪书如此之多的最重要的一原因§ 三是“因秘本偶然发现而附会”早在古代就 是偶然的意外发现,如西晋时《竹书纪年 》等书的出土这种事一时影响很大,于 是便有人假造附会,所以历史上记载某处 老房子某处古冢发现古书的事情很多,于 是伪籍流传,日甚一日 § 梁启超又从有意作伪和非有意作伪两个方 面,分析作伪的动机。
在有意作伪方面总 结为六条§ 我将其主要内容归结为四点至于梁启超所讲非 有意作伪,略而不说 § 1、托古传道 § 托古以传道,实际上就是梁启超所讲的好古由 于早在中国历史上古书刚刚产生的时代,儒家创 始人孔老夫子,就喜欢往后看,儒家一开始就存 在美化历史的倾向,认为远在上古,是圣人代代 相传,后世一代不如一代,如孔子说:“郁郁乎文 哉!吾从周此周为西周,而感叹自己所处的时 代是礼崩乐坏,今不如昔§ 又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以战国时 期儒家的著作,有时喜欢托名周公,如《 周礼》、《周易》卦辞爻辞等当时其他 诸家受到儒家学说影响,往往也存在这种 思想倾向,梁启超说:“大凡春秋战国的开 宗大师,莫不挟古人以为重如农家之于 神农,道家之于黄帝,墨家之于大禹§ “《汉书·艺文志》所载那许多伪书,大半由于引 古人以自重的动机而出,书之著成,亦多半在战 国时代因为战国末年,社会变动很大,思想极 其自由,有人借寓言发表,有借神话发表,开宗 大师都引一个古人作护身符,才足以使人动听 他们的学生变本加厉,于是大造伪书,学术所以 隆盛在此,伪书所以充斥亦在此始皇焚书以前 ,春秋战国间的伪书,大概都只有这一个动机。
此风及于后世,后代伪书很多也是出于同样心理 § 初唐天文学家李淳风的例子就很有代表性,其著 作也是越往后人们见到的越多,就如同层累的造 成古史说所说的道理一样,最早的著录其著作的 书目《旧唐书·经籍志》提到五种,后来竟然一直 增加到二十七种,以至修《四库全书》时清人对 这一情况大发感慨:“夫古书日亡而日少,淳风之 书独愈远而愈增,其为术家依托大概可见矣另 一方面也反映出古人的一种心理,成书时自以为 人微言轻,惟恐自己的心血之作,由于得不到世 人的重视而不能流传,于是假借古人名人以引起 世人的关注,使其书得到流传的机会§ 2、邀赏牟利 § 即以牟利即直接获取物质方面的利益为目的而造伪,这种 情况历代多有战乱之后,统治者为了恢复文化,常常大 规模的悬赏求书,而且往往是重金有的人抵御不了这种 诱惑,就会投机取巧,造伪书来讨赏如汉成帝特别喜欢 《尚书》,可是相传先秦时的《尚书》有百篇之多,自从 秦火之后,只余二十八篇成帝因为酷好此书,打尽了主 意以求得足本,于是一位叫张霸的人投其所好,伪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