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赡养是尽孝的最高层次.doc
2页精神赡养是尽孝的最高层次--读二十四孝之《戏彩娱亲》有感老莱子本为莱子,京剧《钓金龟》中康氏的唱词中,有一句“丁郎刻木莱子斑衣” ,其中莱子,就是本故事的主人公,因年长,世人在他的名字前加一老字以示尊敬他是东周春秋时期楚国人,对父母十分孝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饮食方面竭尽所能,尽力挑选可口美味供奉双亲70 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天,他挑水走到堂屋时,装作跌倒的样子,学婴儿啼哭,父母果然被他逗得大笑不止故事的现实意义有两方面:1、尽孝绝非仅指养活父母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父母有事的时候,子女替他们去做;有好吃好喝的,先给父母,这就是孝吗?孔子不以为然,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才是最难的孔子还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几句话的大意是:现在人们谈到行孝,仅仅是指养活父母,实际上狗与马一类动物,也能得到养活如果对父母不敬,这与动物的饲养有什么区别呢这里孔子对行孝提出了高层次要求古人把行孝分为三个层次:上孝养志(不违背长辈意志) ,其次养色(脸色好看) ,其次养体(吃饱穿暖) 虽然最低层次的行孝还有人做不到, (否则不会发生年老父母被饿死的事) ,但我们的要求不能停留在这个标准之上。
要学习老莱子“戏彩娱亲”的精神,除了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还要千方百计让父母开心,这就是对父母的精神赡养2、精神赡养更显重要人最害怕孤单寂寞,老人尤甚现在多数家庭没有衣食之忧,老年人更为突出的需求是情感交流无人陪伴,与世隔绝,必然精神空虚、郁郁寡欢,就会引发多种肌体疾病1999 年由车行作词、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除了其艺术价值高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唱出了子女远离父母的家庭两代人的心声,引起了共鸣精神赡养既是道德义务,同时又是法律责任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不履行精神赡养,情节严重的,将受到法律制裁2007年在江苏海安县发生一件精神赡养的诉讼案,原告杨老太当年 87 岁,因家庭琐事与儿子发生争执,儿子一气之下搬了出去之后,行动不便的老人曾请求儿子看在其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份儿上搬回来居住,可是儿子、儿媳不为所动因此杨老太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儿子每周探视 5 次、每次陪护 4 小时以上法院认为,赡养父母不能仅被理解为经济上的供养,还包括精神上的慰藉原告提出要求被告定期探视符合人伦,亦于法有据,但孝敬老人是子女生活中的部分内容,而不是其生活的全部,因此原告要求被告每周探视 5 次,每次陪护 4 小时以上,被告客观情况似乎难以允许。
对此法院视情酌定,判定被告每周不少于两次探望原告,每次陪护时间不少于 1 小时作为子女,如果在外地工作,不能常回家看看,节假日要抽空探望父母,或者把父母接到身边团聚平时记得打几个嘘寒问暖,或邮寄一点小用品给父母,让他们知道你惦记着他们有条件的就应该常回家陪陪父母,与父母谈谈工作,聊聊生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不能让老人忍受空巢之痛当然,老年人也要体谅子女,总不能让子女老是陪伴在自己身边吧?现在社会竞争激烈,想要有所成就,就要付出巨大精力,不上进就要被时代淘汰他们忙于事业,做出业绩,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回报不要依赖子女提供这样那样的精神安慰,而应该自找乐趣、自得其乐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朋友之间尚且如此,何况于父母?父母培养子女并不是指望回报;子女赡养父母,更不能企求回报可能你赡养父母已经做得很好,但仍然难报三春之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