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变化(1).doc
9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变化国贸102 张俊学号:2010241082前 言 对外贸易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外贸体制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外贸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外贸体制的改革也陆续展开,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在层次上渐次推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重大突破目 录一、外贸管理制度改革的探索时期(1978-1987)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时期(1988-1990)三、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1991-1993)四、新型外贸管理体制建立时期(1994-2001)五、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时期(2002至今)第一阶段:外贸管理制度改革的探索时期(1978-1987)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处在探索时期其主要措施为精简政府管职能,并向地方政府及微观经营主体下放权力。
这一阶段的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外贸行政管理过于集中在中央政府,经营统得过死,产销脱节,各级地方政府、工业部门和生产企业缺乏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贸财务上的统收统支,外汇分配制度不合理等方面问题改革的目标首先通过下放外贸经营权,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工业部门、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使对外贸易取得较大的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对外贸易超前增长的要求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外贸经营权下放地方、工业部门和部分生产企业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均开辟了外贸口岸,按批准的权限经营进出口业务,承担国家的进出口计划任务相继批准成立冶金、有色金属、煤炭、电子、船舶、石油化工、农业机械等十几个工业部门所属的专业进出口工贸总公司,直接对外出口本部门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口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授予一批生产设备、技术条件较好,并有生产出口产品经验和一定自营能力的大中型生产企业以外贸自营权2.针对长期以来实行外贸收购制形成的工贸分家、产销脱节以及生产企业缺乏搞外贸的积极性等一系列问题,推行工贸结合的试点改革,以消除生产企业与世界市场之间的“隔层”,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适销性和国际竞争力。
3.改革外贸计划体制,逐步减少和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增加和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到80年代中期,指令性计划业已缩减到仅限于两个方面:一是进口和出口总额;二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大宗进出口商品,仍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4.调整外贸财务体制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阶制,在改革的第一阶段中并未对中央财政统负外贸盈亏的财务制进行大的改革,仅做了一些局部性的调整:即原有外贸专业公司及其分公司的盈亏由中央财政统负的格局维持不变;工业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和工贸公司财务直接同中央财政挂钩;地方外贸公司的进出口盈亏由地方财政自负这一时期,由于指令性计划的存在,企业为了完成进出口任务,不得不不计成本扩大出口;进口计划则使企业只能以大大低于国际市场进货成本价格将商品调拨给国内用户所以,国家为减轻企业损失,对企业进行了相应补贴(如下表1) 表 1 中国对粮食、棉花、砂糖、化肥、农药的进出口补贴金额 (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进口补贴额年份进口补贴额197814.35198358.68797922.90198441.00798043.10198517.59798188.26198613.34798256.79198717.67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然而,国家补贴却并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延缓了外贸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的建立。
同时,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家因这种补贴造成的财政负担也越来越重,对财政收支平衡形成了威胁,而且国家提供外贸补贴也不符合国家贸易规范,因此取消对外贸易的指令性计划,取消国家财政补贴也势在必行第二阶段: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时期(1988-1990)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深化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行对外贸易承包责任制,并逐步加以完善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的执行主体由外经贸部下属的外贸企业扩展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各外贸专业公司,这些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额度和经济效益指标主要目标是建立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机制这一时期的改革使中国的出口企业逐步成长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打破了以往“大锅饭”式的财务体制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外贸事业的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国务院决定从1988 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和推行代理制的外贸体制通过建立和完善以汇率、税收等为主要杠杠的经济调节体系,推动外贸企业实现自负盈亏实践证明,实行外贸承包责任制初步改变了责权利分离的状况,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第二阶段改革理论上的探讨,主要围绕外贸承包责任制的问题展开其主要内容是: 1.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 2.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 3.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除统一经营、联合经营的 21 种出口商品保留双轨制外,其他出口商品改为单轨制,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直接向中央承担计划,大部分商品均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自行进出口 4.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进出口行业进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三年来的实践表明,承包制的推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首先,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为解决责权利不统 一的状况迈出了一大步,从而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外贸的发展其次,它有利于解决中国经营体制上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让企业逐步走向 自主经营的道路再者,它促进了工贸结合,有利于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但出口承包责任制只是一种在改革中的过渡体制.存在很多不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做法,所以也暴露出一些弊端:1.尚未建立外贸的自负盈亏机制。
承包制仍然保留了中央财政对出口的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非规范化的行政性分配,带有主观随意性,也不符合国际贸易的通常做法2.助长了局部利益的膨胀和不平等竞争的加剧对不同地区的承包企业规定不同的出口补贴标准和不同的外汇留成比例,从而造成了地区间的不平等竞争,诱发了对内的各种抢购大战和对外的竞相削价销售,造成外贸经营秩序的混乱 3.企业行为短期化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刺激下,缺乏中长期投资眼光和积极性,只重承包期内任务的完成和超额完成,往往忽略了外贸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企业宁可转产附加值低且易迅速出口、换汇成本低的产品,导致国家外向型企业产品结构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4.承包期一定三年不变,未能适应国内非经营环境的变化遇有重大的环境变化,承包企业往往难以完成承包任务 这一阶段,我国对外贸易经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有了很大发展,急需建立一套多层次的、既灵活又规范的宏观管理体制第三阶段: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1991-1993) 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微观管理层的变革,它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前一阶段简政放权道路的延续国务院于1990年底决定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并于1991年开始实施。
这次改革使中国外经贸易管理体制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外贸企业自负盈亏使出口的发展摆脱了国家财政状况的制约,企业自主经营有利于出口生产发展的长远规划,以保证国家外贸出口的稳定发展;这一改革使中国外贸体制在自负盈亏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更便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也更适应国际贸易规范的要求主要内容有以下五点:1.在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行了外贸企业出口自负盈亏的改革,取消了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对出口总额、出口收汇、上缴外汇仍维持承包制,但改为一年一核承包指标2.改变外汇留成办法,由过去按地区实行差别比例留成改为按大类商品实行统一比例留成3.调整了出口商品的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缩减了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商品的范围从1992年起,基本上取消了进出口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的总量计划,允许绝大多数进出口商品放开经营,少数商品实行公开、透明的配额许可证管理4.改革关税制度1992年1月1日起,主动降低225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率;1992年12月31日起调减3371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率,使关税总水平下调7.3个百分点;1993年12月31日调减2998个税目的进口关税率,平均降税率为8.8%。
5.深化外贸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推动外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同时,推动外贸企业开展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形成若干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以外贸为龙头的贸工相结合的外向型企业集团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有两项特别重要:1.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由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2.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外汇比例留成的做法,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中国外贸经营基本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外贸财政补贴的取消使外贸企业第一次被真正作为外贸经营主体和参与竞争的独立实体而受到重视,使国内外贸企业能够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市场秩序健康发展,同时,它还扩大了企业对外汇的支配使用权,有利于保持适度的进口增长,为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另外,为了保证国家收汇并防止逃汇、套汇,外汇管理部门和结汇银行实行跟踪结汇,加强了对出口外汇的管理截止至 1993 年底,中国有外贸经营权的各类企业 ( 不包括已投产的 8 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 ) 达 8000 多家。
原有的宏观管理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也呼唤政府建立一套多形式、多层次、既灵活又统一的管理体制为此,国家提出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外贸企业进行股份制的试点工作,鼓励专业外贸公司实行进出口代理制,鼓励工贸结合,发展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从整体上促进全国外贸规模的发展 第四阶段:新型外贸管理体制建立时期(1994-2001)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外贸管理制度框架,其主要任务是完善外贸宏观管理体系主要内容有以下五点:1.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实现汇率并轨和有利于出口的信贷和税收制度进一步实施对外贸易企业的自负盈亏管理继续强化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中央财政承担了所有的出口退税2.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在这一时期,初步建立起对外贸宏观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显著特征是放宽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加强经济和法律手段在调控外贸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和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