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管理(计算题与习题).ppt
77页产量成本(千元 )0 2 4 6 8 10 12 1412108642变动成本dx固定成本F总成本C(x) = F+dx2. 产品产量确定的方法 (1)盈亏平衡分析法企业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费用=单价×产销量-(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产销量)即:R(x)=S(x)-C(x) =p×x-(F+d×x)产量(十件)收入、成本(千元)0 2 4 6 8 10 12 14 1412108642盈亏平衡点产量:XF/(p-d)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保本 点盈利区亏损区S=F1-d p销售收入总 成 本例:某公司拟改进一车间,建成投产后 的产品售价55元/件,在成本方面,固定费 用为66,000元,单位产品变动费用为28元 盈亏平衡点 XF/(p-d)=66,000/(55-28) =2,444(件)若要达到52,000元的利润,则应生产并销售X=(F+R)/(p-d)=(66,000+52,000)/(55-29)=4,370(件)(2)多品种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计算(代表产品法 )①选定代表产品 确定原则:该产品反映企业专业方向,产量较大 ,占用劳动量较多,在结构和工艺上有代表性。
②计算代表产品表示的生产能力 设备组生产能力 = 设备组全年有效工作时间 / 代表产品台时定额③计算产品换算系数 换算系数 =某产品台时定额/代表产品台时定额④将各具体产品的产量换算成代表产品的产量 折合为代表产品产量= 某产品计划产量×换算系数 [例] 某厂生产A、B、C、D四种产品,其计划 产量分别为250,100,230和50台,各种产品在机械 加工车间车床组的计划台时定额分别为50,70,100 和50台时,车床组共有车床12台,两班制,每班8小 时,设备停修率10%,试求车床组的生产能力每 周按六天工作计算)[解] (1)确定C为代表产品(2)计算以C为代表产品表示的生产能力(365-59)×2×8×(1-0.1)×12 100= 529(台)(3)计算各具体产品的生产能力产产品 名称计计划 产产量Q 单单位产产 品台时时定 额额t换换算 系数K换换算为为代表 产产品数量Q0甲①②③④=①×③ A B C D250 100 230 5050 70 100 1500.5 0.7 1.0 1.5125 70 230 75 合计计500以代表产品计算生产能力换算表车床组的设备负荷系数=计划产量 设备组生产能力=500 529= 0.9454.4.5 作业排序1.多种零件由一台设备加工的顺序2.多种零件由两台不同设备加工的顺 序安排 第一步,先从上表各零件的加工时间值中找 出最小值 ,第二步,如果最小值是属于上面的一行,就 把它安排在加工顺序中的第一个最先加工;第三步,把已经确定加工顺序的那个产品( 本例中为零件Ⅰ)除去 ,第四步,如果碰上有两个相同的最小值,则 任选其中一个均可 。
零 件 机床ⅠⅡⅢⅣⅤ车床129584铣床310856零 件 机床ⅤⅢⅡⅥⅠ车床459812铣床681053排序前排序后3.多种零件由三台不同设备加工的顺序安排必须满足以下条件:mintAi ≥maxtBi 或 mintCi ≥maxtBi采用两台假设机床代替现实中的三台机床 ,然后再用约翰逊法则进行求解第一步:把三台机床合并成两台假使机床;第二步:采用约翰逊法则来安排加工顺序加工顺序:乙、丁、丙、甲甲乙丙丁A+B 1891118B+C 71110134.4.6 网络计划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科 学的计划管理方法,它的基 本原理是以网络图的形式, 反映组成工程项目的各项活 动的先后顺序及相互关系, 并通过相应的计算,找出影 响全局的关键活动和关键路 线,以便对工程项目进行统 筹安排,使在工期、成本、 资源利用等方面达到预期目 的起源网络计划方法起源于美国当时有两种网络计划 方法:关键路线法和计划评审技术1957年,美国杜邦化学公司采用了一种新的计划 管理方法,即关键路线法(Critical pathmethod , CPM)应用的第一年就节约了100万美元,相当于该 公司用于该项目研究费用的5倍以上。
1958年,美国海军武器局特别规划室在研制北极 星导弹潜艇时,应用了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 ,PERT)使北 极星导弹潜艇比预定计划提前两年完成统计资料 表明,在不增加人力、物力、才力的既定条件下, 采用PERT技术可以使进度提前15-20%,节约成本10- 15%网络图的应用应用范围很广:不仅适用于按期组织生产的单件小批生产类型和新产品试制,而且适用于按量组织生产的 大量大批生产类型中的生产技术准备工作,还可适用于 制定长期计划、编制工程预算、组织物质供应等工作, 它特别适用于一次性的大规模工程项目,如:电站、油 田、建筑工程等工程项目越大,协作关系越多、生产组织越复杂,网络计划技术就越能显示出其优越性我国60年代初期开始推广这种技术在宝钢建设、航天工程、大型实验、第十一届亚运会等工程中都得到 了成功的应用1.网络图的构成要素网络图由箭线、结点和由结点与箭线连成的路线 组成1)箭线(作业、工序、活动)①网络图中每一条箭线代表一项活动或工序 ②箭尾表示活动的开始,箭头表示活动的结束 箭头的方向表示活动前进的方向。
③箭线的长短与活动所消耗资源的多少或时间 的长短无关④虚箭线表示虚的作业,不消耗时间和资源34A1045A(2)结点(事项、事件、)①网络图中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箭线的交接点就 是结点,结点代表活动的开始和结束用圆圈加上 数字表示②结点(事项)不消耗时间和资源3)路线从网络图的始点事项开始到终点事项为止,由 一系列首尾相连的箭线和结点所代表的活动和事项 所组成的通道网络图一般有多条路线其中最长的我们称之 为关键路线2、绘制网络图的规则(1)箭线一般指向右边,不允许出现循环2)箭头结点的编号(j)要大于箭尾结点的编号(i )活动可用两编号表示,例如:③→④ 就可表示为活 动[ 3 — 4 ]编号可以不连续3)两相邻结点之间只允许有一条箭线相连进入某 一个结点的箭线可以有多条,但其它任何结点直接连接 该结点的箭线只能有一条56246错(4)一个完整的网络图必须有,也只能有一个 起始结点和一个终结点5)每项活动都应有结点表示其开始和结束, 即箭线首尾都应有一结点不能从一箭线中间引 出另一箭线246BD235B1B267D2D1错[例 1]某机械厂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活动清单活动代号活动描述紧后活动活动时间(周 )AB C D E F G H I J K L系统分析和总体设计 输入和输出设计 模块1详细设计 输入和输出程序设计 模块1程序设计 模块2详细设计 输入和输出及模块1测试 模块2程序设计 模块1测试 系统总调试 稳当编写 系统测试B,CD E,F G,I,K G,I,K H J I,K J L 无 无34 6 8 8 5 3 6 3 5 8 312346109857A3B 4C6D8E 8F5H6G3J5L3K8I 35.4 工序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方法 5.4.1 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1、产品质量变异原因通常有五方面的具体原因:人、设备、材料 、方法和环境。
从性质来看,可以把变异原因分为两类:偶 然性原因和系统性原因1)偶然性原因经常对产品质量起作用的那些因素,这些因 素的出现往往带有随机的性质2)系统性原因对产品质量影响 程度很大,是可以避 免的原因2、产品质量的分布规律质量特性具有变异性,而这种变异 性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质量管理中的 大部分问题,都经常以正态分布或近似 正态分布来分析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为:f(x)=1√2πσ· e-( x -μ)2 σ2xF(x ) f(x)——正态分布密度 曲线μ——分布中心值σ——总体标准差π——圆周率e——自然对数的底μ2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1)曲线以x=μ直线为轴,左右对称对μ的正 偏差和负偏差其概率相等;(2)曲线与横坐标所围成的面积等于1;( 100%)①在μ ± σ区间里的面积为68.26%(即x落在μ ± σ 区间的概率为0. 6826);②在μ ±2 σ区间里的面积为95.45%(即x落在μ ± 2σ区间的概率为0.9545); ③ 在μ ± 3σ区间里的面积为99.73% (即x落在μ ± 3σ区间的概率为0.9973) (3)在远离一定 范围以外的偏差,其 出现的概率是很小的 (如在μ ± 3σ以外的 偏差,出现的概率不 到3‰);xF(x )μμ +σμ +2σμ +3σμ -3σμ- 2σμ -σ(4)正态分布的基本参数①平均值( μ)代表一批数据的分布中心,处 在出现概率最大的位置上。
xμ2F(x)μ1正态分布曲线 的位置取决于μ,当 μ变化时,曲线位置 沿X轴移动xF(x )μσ=1/2σ=2当μ=0 σ=1时,称为X服从标 准正态分布,记为X~N(0,1 ),密度函数:f(x)=1√· e 2π-x2 2②标准差(σ)表示质量数据的离散性和质 量精度, σ的大小决定了正态分布曲线的形状和 特点当σ较小时,说明分布集中,当σ较大时, 集中程度差,数据精度较差5.4.2 工序质量控制方法 1、直方图直方图又叫频数分布图是通过对生产过程 中产品质量分布情况的描绘与分析,来判断生产 过程保证产品质量的能力的一种常用方法1)直方图的绘制 (结合实例说明)例如:某钟厂在生产的闹钟中心管外径规格为φ3+0.050+0.017m m的一批产品中,随机抽样100只测量结果如下表:闹钟中心管外径随机抽样数据(3+0.001x)mm其中x为表列数据40364323292834333133251723262731333036353639362427323124263537332836334433393334333431343441373320323626283036302522313031383137333226253331403431343322343937253134263037382531362741202937304233304627①收集质量数据50个以上;(本例为100个)②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L)和最小值(S);(本例L=46、S=17)③确定数据分组数K;(一般取K=10组)④计算组距h,h=(L-S) / K,并取整数;[本例 h=(46-17) / 10=2.9≈3]⑤计算各组的上下界限值;第一组的上限:S - h/2 第一组的下限:S + h/2 (本例第一组的上限:S - h/2 =17-3/2=15.5 本例第一组的下限:S + h/2 =17+3/2=18.5)第二组的上界限值=第一组的下界限值,第二组的下界限值=第二组的上界限值+h,依次类推,直到包含最大值的一组为止;⑥整理出“频数分布表” a.组中值=某组的上界限值+某组的下界限值 / 2 本例第一组组中值=(3.0115+3.0185 )/ 2=3.017b.频数(f),在某组中数据出现的次数;c.组次(μ)以频数最大一栏的一组为0,然后向组 中值大的一边以1、2、3、4…推开,向组中值小的 一边以-1、-2、-3、-4…推开;⑦X= X0 + h ∑fμ∑f X0——组次为0的组中值本例:3.032+0.003×-2 / 100=3.03194⑦计算样本平均值X与样本标准差S;S=h×√∑fμ2∑f-(∑fμ∑f)2本例:0.003 × √330 1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