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及其动机研究.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88023679
  • 上传时间:2021-07-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4.18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朋友圈”中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及其动机研究 一 研究缘起从互联网的发展进程来看,在经历了Web1.0、Web2.0阶段后,当前互联网正处于第三个高速发展阶段——即时网络阶段[1]以中国腾讯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即时通信软件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具有与好友关系相连接的优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累积更多用户资源,其传播形态以及发展趋势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2012年4月19日,推出“朋友圈”这一移动社交功能根据《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61.77%的被访者直接通过熟人的好友验证,对于陌生人的请求则不予理会或直接删除[2]有学者指出,“朋友圈”是一个以现实生活中的强关系为主、弱关系为辅的社交圈子[3]但也有研究发现,增加的社交噪声和最熟悉的“陌生人”让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得不屏蔽“朋友圈”[4]如何规范“朋友圈”,使其回归平等交流的熟人社会成为很多用户的心愿除此之外,以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开始成为新的舆论策源地,这使得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私人圈群的崛起,使得舆论表达更为隐秘,难以获取具体的数据信息,增加了舆情监测与研判的难度[5]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朋友圈”中自我表露内容及其动机的研究,了解大学生在以强关系为主的“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行为,为规范大学生在“朋友圈”的传播行为以及运营商对的管理提供参考。

      二 理论阐释“自我表露”,又称自我揭露或自我暴露,由朱拉德(Jourard)于1958年提出,他将“自我表露”界定为“表露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6]朋友圈”的出现改变了网络自我表露匿名性这一特点,人们在“朋友圈”内的自我表露既具有现实中自我表露的实名制性,又有网络自我表露视觉线索缺失的特征因此,本研究将“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在与他人交流时,自发将个人信息、想法、经历、感受和观点以“朋友圈”发表状态的方式表露给他人的过程国内现有的研究中还没有对大学生“朋友圈”内自我表露的研究,关于现实社会中自我表露的相关研究[1]可以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撑此外,一些关于自我表露的实证研究,如微博中及空间中大学生的自我表露研究等,与本研究在内容上有共通之处,也可以说,本研究是在新兴社交工具——“朋友圈”的热潮中,对大学生自我表露研究的承接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人类认知动机理论,“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自由的选择”[2]这与本文所要研究的自我表露动机的概念相吻合,因此本研究以自我决定论作为研究自我表露动机的理论基础。

      自我决定论的四个分支理论是: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因果定向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体现在人们在“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的动机是:无论是因为可以得到朋友们的安慰,还是因为可以展示出自己具有优势的一面,“朋友圈”都为人们提供了获得自我满足的途径[7]认知评价理论假设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当个体处于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里时,会出现更多的内在动机引发的行为[7]“朋友圈”是基于强关系的网络交流圈群,这种氛围和环境会让人产生自我表露的动机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向他人倾诉的时间变少,而“朋友圈”则提供了自我倾诉的天地,这种倾诉不一定是说给他人听的,而是出于缓解压力、抒发情感的目的[3]因果定向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对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进行定向的发展倾向[7]在“朋友圈”中,有些自我表露就是为了获取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而进行的,而这种有利的环境在“朋友圈”中是通过获得在朋友们中的优越地位来体现的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以及对已有研究中关于大学生微博自我表露动机的研究结果的借鉴[4],本研究基于自我倾诉动机、自我满足动机、社会交往动机和熟人环境影响动机对大学生在“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动机进行验证和补充。

      三 研究过程与结果(一)调查主题设定朱拉德(Jourard)的自我表露问卷涉及观点态度、兴趣爱好、工作(或学习)、金钱、个性和身体六个主题维度[6]本研究参考该六大主题维度,通过对大学生在“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主题进行小范围的统计与分析,设置大学生在“朋友圈”中自我表露主题变量,使调查问卷设计更加完善2014年4月12日这天,研究者“朋友圈”中共有48条大学生发表的内容,如表1所示表1 内容分析结果针对本研究的现状,将朱拉德的自我表露问卷中的金钱主题和个性主题替换为人际交往主题和情绪情感主题,亦即本研究将基于“观点态度、兴趣爱好、工作(或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身体”这六大主题展开问卷调查二)问卷调查1.研究样本的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的自我表露内容存在差异,甚至性别、人格特质、表露者对表露后利弊的权衡、表露双方的环境、表露者与表露对象的关系等都成为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8]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对被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进行了1∶1的控制根据孙传英对于自我人格特质这一自我表露影响因素的描述,不同的人格特质只对自我表露的程度产生影响,自我表露的程度则不在本研究的范围之内,而其他的影响因素包含在本研究的条件和变量中。

      因此,本研究对变量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本研究用滚雪球抽样法来获取研究样本问卷发布于问卷星[5]上,以网络传递问卷链接的方式请被访者参与作答[6],以找到地区、学校、年级、专业等具有不同特质的样本个体2.问卷设计问卷的开头部分用两个问题对被访者进行筛选:您是否使用“朋友圈”?现实生活中的熟人在您的“朋友圈”中所占的比例?筛选出使用“朋友圈”并且“朋友圈”中以熟人为主的被访者,该筛选是出于本研究的被访者拥有一个以“强关系”为主的“朋友圈”的考虑,以探讨他们在熟人关系圈中的自我表露内容及动机,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问卷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这是为了防止被访者呈现出同质性而使自我表露情况出现同一性第二部分为自我表露内容调查,基于“观点态度、兴趣爱好、工作(或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身体”这六项自我表露主题考察被访者在“朋友圈”中倾向于对哪些内容进行自我表露第三部分为自我表露动机调查,基于“自我倾诉动机、自我满足动机、社会交往动机和熟人环境影响动机”对大学生在“朋友圈”中的六项自我表露主题进行动机研究第四部分为规范大学生在“朋友圈”中自我表露的行为提供建议,以及了解大学生对“朋友圈”未来发展的构想,以供官方参考。

      问卷在编排上并不存在明显的内容分隔,这是为了避免被访者因知晓具体研究内容而设计作答调查时间为2014年4月15日至4月17日3.样本分布在发放问卷的两天内,共有173名大学生参与调查,其中12名大学生被筛选题排除,在余下的161份样本中,8.0%(13人)的被调查者在“大学生在‘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方式”一题中选择了“只是看”这一选项,这表明他们并没有自我表露的行为,被本研究排除在外,有148名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自我表露行为,这148份问卷为最终有效问卷数表2 样本分布情况4.研究结果(1)大学生自我表露主题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在回答“你通常会在‘朋友圈’中发表哪些内容?”这一多选题时,被调查者多集中于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某件事的观点态度”“兴趣爱好”“学习(或工作)情况”这四大主题进行自我表露,所占比例依次为55.4%、47.3%、46.0%、44.6%而“人际关系”“身体”(包括对自己的头型、面部、身材等的展示)以及“其他”的占比较少,分别为30.4%、15.6%、11.5%在回答“你不希望你的朋友在‘朋友圈’中发表哪些内容?”时,34.5%的被调查者最不希望朋友在“朋友圈”发表关于“身体”的内容,并且在28.4%选择“其他”的受调查者中,也有2.8%的人表示自己不喜欢对“身体”类的表露,这从侧面反映出对“身体”的自我表露在“朋友圈”中是一个忌讳的自我表露主题。

      选择“情绪情感”“某件事的观点态度”“人际关系”“学习(或工作)情况”“兴趣爱好”的比例分别为25.0%、22.3%、12.8%、10.8%、6.8%关于“人际关系”这一主题,在上述调查中的结果并不明显,研究者将在之后的深度访谈中对这一自我表露主题进行进一步的验证2)大学生自我表露动机分析①大学生对“观点态度”自我表露的动机本研究对六大自我表露主题表露动机的选项设置全部基于上文所述的四大自我表露动机调查结果显示,76.4%的被访者在“朋友圈”表露“对某事的观点和态度”都“仅仅想要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即“自我倾诉动机”而“因为‘朋友圈’大多数是熟人”“进行社会交往”和“获得自我满足感”所对应的“熟人关系影响动机”“社会交往动机”和“自我满足动机”则分别有37.2%、18.2%和15.5%的被访者选择可见,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对“观点态度”的自我表露的主要动机为“自我倾诉”②大学生对“兴趣爱好”自我表露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69.6%的被访者在进行“兴趣爱好”的自我表露时,“将自己的喜好告诉朋友”所对应的“熟人环境影响动机”视为其主要动机,而“仅仅想要说出来而已”“达到社会交往的目的”和“获得满足感”分别对应的“自我倾诉动机”“社会交往动机”和“自我满足动机”占比依次为33.8%、32.4%和19.6%。

      ③大学生对“学习(或工作)”自我表露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58.8%的被访者所选择的“‘朋友圈’里有很多熟人”所对应的“熟人环境影响动机”是其对“学习(或工作)”进行表露的主要动机;“自我倾诉”“获得自我满足”和“进行社会交往”依次对应的“自我倾诉动机”“自我满足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占比分别为37.2%、31.8%、26.4%④大学生对“人际交往”自我表露的动机人际交往”在这里具体指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发表的关于自己与朋友的聚会、交情等能够体现自己人缘良好的内容有79.7%的被访者选择“发布给该朋友和其他朋友看”选项所对应的“熟人环境影响动机”为其“人际交往”内容自我表露的主要动机,而“进行社会交往”“获得自我满足”及“自我倾诉”所分别对应的“社会交往动机”“自我满足动机”和“自我倾诉动机”占比依次为39.9%、32.4%、16.9%⑤大学生对“情绪情感”自我表露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74.3%的被访者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表露动机以“说出来会让自己舒服”所对应的“自我倾诉动机”为主导,“特意倾诉给特定的人听”“会因为得到他人的安慰而满足”“出于社会交往的目的”所分别对应的“熟人环境影响动机”“自我满足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的占比依次为49.3%、34.5%、14.2%。

      ⑥大学生对“身体”自我表露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有56.1%的被访者对“身体”的自我表露是出于“朋友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漂亮或帅气”所对应的“熟人环境影响动机”,46.0%的被访者是出于“想要获得满足感”所对应的“自我满足动机”,“出于社会交往的目的”和“给自己看”所对应的“社会交往动机”和“自我倾诉动机”分别占比29.7%和23.7%3)熟人关系对大学生自我表露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上述对大学生在“朋友圈”中自我表露的六大主题动机的分析中,“熟人环境影响动机”这一动机在除“观点态度”之外的其他五个主题的自我表露中均处于主导地位,这与“朋友圈”的基本属性——以“强关系”为主的圈群特征相吻合另外,就“熟人关系对大学生自我表露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更新“朋友圈”内容时,69.6%的被访者表示有时会因为自己处于以熟人为主的“朋友圈”中而考虑是否发表某些内容,10.8%的被访者经常会如此考虑,6.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