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之韵解说词杜甫.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405968374
  • 上传时间:2023-06-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8.5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千秋诗圣——杜甫(唐之韵解说词)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 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 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 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 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 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 (“可望而不可即”与这个词有些不一样,区别在哪里?) ;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 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由于影响大,保存下来的有关他的古迹也就特别多他出生在河南巩县,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 于是这里有杜甫的故里纪念馆三十五岁左右他到过长安谋求官职曾“朝叩富儿门,幕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注意:“炙”的写法,与“灸”在写法和意义上的区别),到出潜杯心”(《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而一无所获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几年,陕西长安县于是有纪念他的“杜工祠” ,安史之乱中,他逃往四川避难,路过甘肃成县时,曾停留一段时间,于是这里也有一座纪念他的“杜甫草堂”。

      他在成都住了将进四年,这里纪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规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岁时他离开四川,经湖北转入湖南,两年后死在这里,于是湖南平江县这里有纪念他的杜甫墓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根本无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时韦编选的〈〈才调集〉〉,选唐诗一千首,里面连杜甫的名字都没有可见在当时, 杜甫还谈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开始强化的宋代,他才变得诗名赫赫;到明、清时期,他才被尊为“诗圣”杜甫死后大约半个世纪,中唐诗人元稹(他跟谁并称“元白”?)在一篇文章中说,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蒹人人之所独专” ,“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可是杜甫能写“大或千言,次有数百”的排律,李白根本写不出来(〈〈唐检校共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于是元稹认为,李白虽然也写诗,但跟本无法与杜甫相比 元稹这篇文章, 在唐代并没有起多少作用同时代的韩愈就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你能背下这几句话吗?),坚决反对抬高杜甫,贬低李白其实,韩愈不明白,元稹这样惊世骇俗,真实的用意是要为他和白居易新题乐府诗扩大影响要达到目的, 自然最好是把他们敬佩的杜甫抬高;要把杜甫抬高,最有效的办法,又莫过于编造历史,说他生前就与李白平起平坐,而实际是李白根本无法和他相比。

      李白是太阳, 知道他的人太多了 现在说杜甫远远地超过他,还不使人大吃一惊?这个石破天惊的论断,首先为历史学家所接受《旧瘦书》把元稹这些话全文写进《杜甫传》 ,《新唐书》也以此为基调由于这一误导,加上从宋朝起杜甫的诗名又如日中天,后世就真以为他活着的进候就与李白并驾齐驱了杜甫虽然只能算中唐诗人,但一生五十九岁,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盛唐度过的盛唐既然是出狂人的时代,他又和李白、 高适和岑参这样的狂人交往,也就不可能有染上几分狂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睁大眼睛,看鸟往泰山上飞,看着看着,觉得山上的云在胸中回荡使人有一种飘然高举的感觉于是决心要攀上山顶,去感受居高临下欣赏风景的快慰看到一匹骏马,他立刻想到“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 xi āo)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 ),骑到马上去驰骋,建立轰轰烈烈的功业早年的这些诗句,展示出他不平风的气度, 表明他内心充满着盛唐的浪漫精神 所以尽管他的总体诗风与盛唐大不相同,但与大历时期的诗人也并不同调,没有那种走投无路的失落感和叹老嗟卑的衰飒气象正因为这样,所以他始终保持着正视现实的热情和突入时代的勇气。

      杜甫始终自以为是儒家的信徒 “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乾坤一腐儒”(《江汉》),反复这样强调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则更进一步,不光是不得志,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了,还在大声呵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诸将》),还在为皇帝担忧儒生时代是充满使命感受和责任感的,时时都充满忧患意识, 杜甫就是这样立身处世的, 一辈子都被这种忧患意识驱赶得处于紧张状态 他年轻时“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自谓颇挺出, 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这是典型的儒家理想在这一点上,他和李白大不相同李白向往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从来不强调忠君他渴望遇到明主, 像刘备请诸葛亮那样赏识他, 经他三言两语一点拨就天下太平, 就尊他为卿相而他又特别讲究功成身退, 像战国时期的鲁仲连一样,为人排忧解难而不要报酬 杜甫固然也够不上政治家,但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安史这乱爆发时, 杜甫已四十四岁 随后在逃难中, 他被叛军捉住带到已经沦陷的长安,看着京城的残破,痛心疾首写下了他的名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由于官小诗名也小, 安禄山的部下没有关押他 他就乘机逃出长安, 到了风翔找到了自作主张登上皇位的唐肃宗肃宗为了嘉奖他的忠心,封他为左拾遗后世称他为杜拾遗,就是这么来的他不懂官场的厉害(我觉得换成“利害”更准确,你觉得呢?) ,只知道知无不言,结果上任不久就贬了官由于俸禄太少,又当战乱,他干脆弃官,从此走上了日甚一日的苦难也许诗真的是穷而后工吧,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种种折磨,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像墨汁一样的浓黑的悲哀,来纪录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备受后人赏爱,可是又有谁知道,那每一个字都是他眼中的泪,都是他心里的血,都是他哀痛的叫喊!他绕道甘肃成县(成县草堂)进入四川,一路上他声酸词苦地唱着: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 悲风为我从天来!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七歌》 )他一路这样吟唱着,终于来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建成了这个草堂 “但有故人供禄米, 余生此外更何求” (《江村》),他脸上终于闪起了一丝微笑。

      他被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也称他为杜工部他心情轻快地唱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可是好景不长,他的朋友死了,他又失去了依靠以后,他还在四川流落了几年,才终于由湖北转入湖南路过岳阳楼时,写下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chè裂开,如:天崩地坼) ,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泪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整个江南地区被洞庭湖分割在东南两侧,无垠的天空也在湖面上漂浮着, 这时杜甫已经五十七岁, 离去世只有两年了 要不是有文献资料为证, 谁敢相信如此气魄雄浑的诗句,竟是个多病的老人写下的公元八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一年,杜甫五十九岁时,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船上 一个对中国诗歌有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就这样凄凉地消失了没有人为他送葬, 没有人为他默哀,只有滔滔的江水永远鸣奏着他诗中诉不尽的悲愤 (上集完)在古代,忠君也就是爱国, 而忠君爱国, 就要关心人民疾苦 杜甫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家》)声时,再怎么穷途潦倒也要为百姓的疾苦呼吁( yù如:吁请),也要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唐王朝。

      他一生,踏踏实实就是这么实践的《兵车行》是给杜甫后期诗作定基调的作品唐玄宗天宝年间,即八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期,维持着表面繁荣的唐王朝, 已经危机四伏, 统治者都视若无睹,还在对土蕃进行战争这首诗就是写对西北边境用兵给老百姓带为的痛苦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尘土飞扬,哭声震天, “爷娘妻子走相送” ,壮丁被征发到西北边境去送死,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惨景! 诗人还用镜头切换的手法, 把“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与“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放在一起小农社会里,从来都重男轻女,诗人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儿子是养老送终的依靠,现在都战死了,自然还不如生女孩子好,嫁在近处总算还有个可指望的对农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悲惨的?在安史这乱和以后的几年混战中, 杜甫描绘了一幅幅老百姓求生无望求死无门的悲惨图象,使后世能如见如闻地了解到, 公元八世纪五下年代中期, 老百姓是怎样在水深火热中翻滚,怎样命贱得跟蚂蚁一样默无声息地载进死亡像著名的《石壕吏》 ,写了诗人 “暮投石壕村”,正碰上 “有吏夜捉人” ,结果 “老翁逾墙走” ,总算逃脱了,剩下老妇人硬着头皮出来应付。

      老妇人说,她三个儿子都当兵去了,“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三个在前线打仗的儿子战死了两个,家里只剩下老两口、一个没一条完整的裙子而不敢出来见人的儿媳和一个吃奶的孙子一家人活到了这分儿上, 已经是够悲惨的了, 可是来捉人的公差还不依不饶,非要带人去交差不可万般无奈, 逼得老妇人只好跟着走,到前线去给军队做饭, 于是这一家人经历一次生离死别在被战争剿灭了温情的岁月里,一切无法躲避的灾祸,就都会气势汹汹地降临到弱者的头上清代诗人袁枚痛苦地喊道:“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多少人在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洒下同情的泪水时,杜甫却看到了石壕村里这对老夫妻的生离死别他们不善于吐露无法承受的悲哀,只会默默地哭泣因为他们是弱者如今成都这里的杜甫草堂何等气派!可是一千二百多年前,杜甫住在这里时,只是一栋茅屋,那才是真正的“草堂”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他五十岁那年,一场大风把他的茅室掀了顶于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失眠中他却想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