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古代的退休养老制度60岁就会“被退休”.doc
6页解读古代的退休养老制度 60岁就会“被退休” 解读古代的退休养老制度:60岁就会“被退休” 近期,退休养老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什么年龄退休适宜?延迟退休到底划算不?公务员的养老保险会怎么交?交养老保险对公务员退休后的待遇会有什么影响?一连串的问题引得人们讨论不休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会尘埃落定 实际上,退休养老制度古已有之,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代的退休养老制度,主要是针对官员或者说,古代的公务员也有一套退休养老的制度当然,不同历史时期,这些制度又有不同钟和 古代官员退休,最早的说法叫致事,后来也叫致仕,致政、休致致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汉的《礼记》中,叫“大夫七十而致事”,意思是说,官员到了七十岁就要把所执掌的事情交还给君王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下“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可见对古代官员来说,七十岁退休,相当于一辈子不退休 唐代官员想要合法退休,必须写书面申请一般来说,五品以上的官员,本人直接上奏,由皇帝亲自批准;六品以下的官员,退休的手续由尚书省统一办理当然,退休不是你想退就能退,也不是你不想退就不退唐代官员的退休年龄沿用汉代以来的规定,七十岁仍旧是一条杠杠。
不过,官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和政绩等状况,酌情提前或推后退休当然,对于五品以上的官员来说,多大年龄退休,还得看皇帝的意思 如唐朝初年的功臣中,唐太宗最宠爱的杜如晦,45岁就退休了,魏征那么干到了57岁,李靖是64岁,都没超过70岁当然,也有的功臣过了70岁还没退休,大诗人贺知章那么一直干到了86岁还有的官员会一直干到死武那么天时期的宰相苏良嗣,到了85岁高龄,还在兢兢业业上班,直到有一天他去朝见武那么天时,跪在地上就站不起来了,被人抬到家中,当天便去世了 这些老而不退的官员们,有确实实能力高超,有的虽紧抓权柄不放,实际已身体衰残、头脑糊涂例如,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虽然字写得漂亮,当官却不知进退,到了八十岁还不肯退休老眼昏花的他,甚至把皇帝的尊号“和武光孝皇帝”读成了“光武和孝皇帝”,并因此遭到御史弹劾和同僚嘲笑 北宋初年,为了笼络有才学的人和官僚阶层,宋太宗一方面实行扩招,大幅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另一方面又规定“官二代”可以接班,免试入仕这样一来,冗官、冗员的问题日益突出,官员队伍俨然成了“老人俱乐部”,很多官员过了七十岁的红线,仍“坚守岗位”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有感于官僚机构肿、人浮于事,监察御史曹修古向皇帝建议:除个别对国家奉献极大的老臣之外,超过70岁的官员,应想法引导他们写退休申请;对那些拒不写申请的顽固分子,应强令他们退休。
这条建议正中仁宗皇帝下怀,他当即批准,并下令在全国实施但由于这只是个指导性意见,许多官员并不遵照执行北宋名臣包拯,给仁宗皇帝出了一个更直接的主意:将文武百官中年及七十的列成名册,由御史台下文监督落实,强迫官员退休听闻这个意见后,一些老的官员开始四处活动,哭闹摆功仁宗皇帝不得已出面抚慰老臣,否决了包拯的提议 金是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它史无前例地改变了中国古代“七十致仕”的老传统,为官员退休制度的改革翻开一个意义巨大的口子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皇帝对一位丞相的退休申请作出批示,认为他未过60岁,不允许其致仕这说明当时中央高官退休的年龄已经变为60岁了不光中央,从大定十八年开始,到公元1234年金灭亡,地方官员的退休标准也已经普遍定到60岁了 不过,“七十致仕”的传统惯性委实太大,依然对金官员的实际退休年龄起着极大的影响到了元朝,官员七十退休,又成为普遍认可的标准 朱元璋登基后,洪武元年(1368年)规定政府大小官员年届70岁退休但到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又改变主意,把文武官员的退休年龄由传统的70岁改为60岁朱元璋此举,意在打压和清退开国功臣,许多老臣知趣地“被退休”。
例如,洪武四年(1371年),61岁的开国功臣刘基就“归于老乡”了同一年,不满60岁的功臣李善长也退休了 为了强化这一效果,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又规定局部军官年满50岁就可以退休这样做也有利于军官年轻化不过,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当所有对朱元璋有威胁的老臣都被去除之后,朱元璋又顺应潮流,恢复了70岁退休的老规矩 清朝官员的退休年限仍以70岁为普遍现象,但绝对不是铁板一块,尤其是文官和武官的差异很大清朝文官的实际退休年龄跨度很大例如,康熙年间的工部侍郎田六善59岁时申请退休,被康熙皇帝驳回而咸丰年间的礼部侍郎陶梁,85岁才得以致仕有的人在高龄之年还能继续升官乾隆年间的举人陈朝珍,年过八十,还被推荐升任国子监“典籍”(古代中央大学的重要官员)中央“部委”的中下层官员那么在乾隆年间定为55岁退休,当然前提是官员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但留任的时间也不是无限制的,这就取决于官员考核的成绩了,考查成绩非一等的,年满65岁必须退休 武官中,提督(一省的最高武官)和总兵(仅次于提督的高级武官)等高级武官大体没有退休的概念,根本上活到老、干到死而副将及其以下的武官,越是低级别的军官,退休的年龄越早。
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是退休后的待遇,这是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拟重视有些朝代,即使采取官员“裸退”的政策,但在社会地位上,退休的官员仍然高人一等,有许多特权比方,他们涉诉时,可以不抛头露面,他们的住宅、车马、服装,都可以根据品级采取一定的排场 隋唐以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官员退休养老政策,极大地改善了官员的退休待遇所以,只要一个官员是正常退休,生活还是能够保障的例如,唐代规定,五品以上退休高官可以领取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以保存全俸如名相房玄龄、宋璟退休时,皇上就特批均赐全禄唐朝六品以下官员退休,那么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宋朝对官员的待遇最为优厚,有功之臣和高官一律给予全俸,另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赏赐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宋代的官僚机构之肿,是历朝历代之最 元明两朝,官员的待遇相对较低例如,明初曾规定,官员退休可以继续领取原先的俸禄,但很快就取消了,官员只能“裸退”当然,明朝政策也有人性化的一面,如果官员退休后生活确实困难,也可以由相关部门经查实后,每月发放二石粮食,一直到去世 清朝顺治年间规定,官员如果有世袭爵位或者世袭官职,退休后领取全俸,如果没有世袭爵位或者世袭官职,可以领取半俸。
但是,自己提出辞职或者年纪不到60岁就提前病退的官员,是没有俸禄可领的到了康熙、乾隆年间,政府将官员的退休待遇与政绩挂钩康熙初年规定,年迈退休的文官要说明资历和效力情况,以此来决定是否给予半俸乾隆时期那么规定,因老因病退休的军官,需要核实曾经出征、临阵、受伤、功牌等情况,如果有,给予全俸如果没有,只能领取半俸 “官”与“吏”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根本连用,指政府机关公务员但是在我国古代“官”和“吏”却是有很大区别的官”根本上是皇帝亲自委派任命的,因此也叫“朝廷命官”而“吏”根本是“官”的下属、帮手,是单位或者地方长官自招的,吏的身份其实仍然是民也就是说,“官”是在编的,“吏”是不在编的官”的俸禄是朝廷下发的,“吏”的俸禄是“官”自己用本地方财政或者本单位财政支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