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平面控制测量.doc
6页4 控 制 测 量4.1 平 面 控 制 测 量4.1.1 一般规定1.公路平面控制测量,其目的是测绘地形图,同时将图纸上的设计转放到实地上这两项工作都要通过控制测量的“控制点”来实现,因此控制测量的“控制点”是地面与图上相互转换的桥梁公路平面控制测量,应尽量接近国家《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但公路勘测有其特殊性,如路线控制测量,是一条较窄的带;而大型构造物,如桥梁、隧道为一个点,其控制网的布设、边长、方法与精度指标,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公路勘测设计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2.公路控制测量,本规范规定可采用 GPS 测量、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导线测量各种测量方法,可视工程需要及测量设备条件选择采用,力争做到可靠、经济、高效3.一条公路的路线控制测量,分段勘测时,在两段的接合处必然产生误差,因此应全线贯通,统一平差但有的公路很长,而且分期实施,全线贯通也不现实,但应对一次实施的工程全线贯通,实在有困难时应减少分段,并在分段处作妥善的处理4.路线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平面控制测量、等级与路线控制网的用途,一是测绘1∶2000 的地形图(有时也测量 1:500 或 1∶1000 的工点地形图) ;二是供定测放线和施工放样使用。
前者的最弱点中误差只要求达到图解精度 0.1mm、化为实地精度 20cm 即可对于定测和施工中桩放线,中桩桩位精度虽受测站误差与测设误差的联合影响,但中桩放线的桩位误差规定为横向±10cm,纵向 1/1000这一误差是相对闭合差,即各点之间的相对偏离程度,并非点位的绝对误差大小,是中桩点位相对于邻近导线点的点位精度,与导线点间的相对点误差有关,与点位中误差无直接关系因此,一级及以下控制测量的最弱点点位中误差采用 20cm 作为平面控制网的基本精度规格对于独立大型构造物的平面控制测量,若地形测图为 1∶500~1∶1000 时,其最弱点点位相对中误差采用 5cm 作为平面控制网的基本精度规格5.根据上述平面控制网最弱点点位相对中误差,并使本规范采用的指标接近于《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经计算本规范将一级小三角、导线作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基本控制;二级小三角、导线作为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基本控制;三级以下公路,由于公路等级低,担负勘察设计任务的单位的水平、设备条件不高,可采用三级导线测量(链距导线) ,以供地、县(市)或养护单位在里程较短及旧路改建工程测设时使用桥梁控制测量等级,除应符合本规范表 4.1.1 的规定外,还应考虑施工时对桥轴线中误差的要求,即桥轴线间的距离及桥轴线相对中误差,确定控制网的等级。
对施工放样要求特别高的桥梁,应根据桥梁跨度、结构等计算相应需要的桥轴线长度相对中误差,确定控制测量的等级隧道平面控制测量,除应符合本规范表 4.1.1 的规定外,还应考虑隧道在贯通面上的贯通横向误差要求,以确定控制测量等级6.坐标系统的选择根据国家规定,结合公路工程特点,提出了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应不大于 2.5cm/km 的要求只有当投影长度变形值在此范围内,才有可能采用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 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1km 的长度变形为 2.5cm,即相对误差为 1/40000这样的长度变形,能满足施工放样测量精度不低于 1/20000 的要求,并与之相适应4.1.2 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1.公路路线及隧道控制测量的范围为一条 300~500m 较窄的带,三角网(锁)的平均边长过长不但增加勘测的困难,也没什么意义;对于大桥,由于受河宽的限制,边长过长、过短都不符合实际因此对三角网(锁)的平均边长分别规定为3.0km、2.0km、1.0k、0.5km、0.3km 比较符合公路实际;其余指标仍采用《工程测量规范》的规定,虽边长有所减短,但三角网的精度影响不大2.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是根据控制网水平角中误差与测回数的统计资料所采用的指标。
同时,同一型号的仪器达到某一精度的测回数,有一定的波动范围,如 T1 经纬仪对二等网的测角精度,计算的测回数为 9,但实际有近半数的三角网 6 测回也达到了±1.0″的精度;《工程测量规范》规定为 12 回,留有一定的余地,因此当边长有所减短时,无需再增加测回数3.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对加密网而言,三角网的边长精度主要取决于测角的精度,即与测角相匹配,且有如下关系式:(4.1.2-1)1iiQmT式中: ——第 i 级三角网起始边、最弱边的边长相对于中误差的分母;iQT,——第 i 级和第 i-1 级三角网测角中误差1im独立的首级三角网,其最弱边的边长中误差,应与加密网的系列一致,因此,本规范规定二、三、四等及一、二级小三角仍分别为1/120000、1/70000、1/40000、1/20000、1/100004.三角网(锁)的布设,应注意以下事项:(1)当测区内没有高级控制网或高级网的精度不能满足要求,应布设成独立网2)当测区内有高级控制网,且精度满足要求时,可用插点、插网、线形网等形式加密3)当采用线形锁形式加密控制点时,线形锁的最弱点点位中误差按下式进行验证:(4.1.2-2)平中 Rnm43.170216式中:τ——两高级点间实际距离(或称大基线长度) ;R 平 ——为三角形图形强度系数(以对数第六位为单位) ,nR平n——三角形的个数;μ——0.4343。
由式(4.1.2-2)知,线形锁中间点的点位中误差 m 中 与大基线长度成正比偏离大基线愈远,m 中 就愈大,故线形锁的布设宜近于直伸又由公式(4.1.2-3)计算线形锁最弱边边长中误差:(4.1.2-3)Rms92106 BAAR2式中: ——传距角的正弦对数的秒差BA,可知当传距角过大或过小时,相对中误差将迅速增大,因此,本规范规定传距角应大于 40°且小于 100°4.1.3 三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1.三边网的边长参照三角网的边长采用,并尽量使图形结构坚强2.三边网的图形结构,根据理论公式验证三边网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误差,根据图形结构及边长误差的关系,按下式计算:(4.1.3)222 asbscs mctgtmtgcPm 如各内角相差过大,则由上式计算出的角度误差变化亦较大,所以规定了三角形内角不应大于 100°和小于 30°,个别角也不应小于 25°3.角网、边网的误差传播规律不完全相同,角网相邻点位的精度随网的扩展降低的较快,而边网则相对均匀稳定考虑到目前测距仪的实测精度,在重视图形结构的条件下,四等网的测边中误差为/100000,是完全能满足所需的测距精度的;这个精度所需测距仪精度,也是目前一般中、短程测距仪具有的。
实践证明,实测的测距边的精度大多比仪器的标称精度高,即测距边的精度可比规范规定的数字要高4.1.4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1.为了减少导线的横向闭合差,应减少转折角的个数,即导线边长应长一些但导线边过长,施测时测站与前后点联系困难,影响工作进度;同时导线边过长,在进行地形测量时,需要增设图根点或地形转点,这将会影响地形测绘的速度与精度;导线点过少,会影响桥涵、地质、路基、立体交叉等专业的外业调查测绘;导线点过少,定测放线时,还需增加控制点因此,导线边长原则上不宜大于 500m;采用光电测距仪时,不宜超过1000m因此本规范的平均边长分别为 2.0km、1.0km、0.5km、0.3km2.关于附合导线长度,由于公路测量所在的地区、线路位置要求同国家点附合,会有一定困难,故应适当调整若附合长度分别采用 30km、20km、10km、6km,按最弱点点位中误差小于 20cm 及上述平均边长推算出各等级的技术要求如表 4.1.4-1表 4.1.4-1等 级 附合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 (km) 测角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mm)三等 30 2.0 2.2 46.1四等 20 1.0 2.9 42.7一级 10 0.5 5.9 44.2二级 6 0.3 9.9 44.5独立的大型工程,需测绘 1∶500~1∶1000 地形图,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为 5cm、且导线总长与平均边长亦减短的情况,推算的技术指标如表 4.1.4-2。
表 4.1.4-2等 级 附合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 (km) 测角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mm)三等 10 1.0 1.8 12.5四等 5 0.5 2.5 15.0一级 3 0.3 5.0 15.0综合上述分析计算,考虑本规范与国家《工程测量规范》相接近,并不降低勘测要求,又有可能达到并能满足各种条件的情况下,调整后采用的技术指标如表 4.1.4-3表 4.1.4-3等级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km)测 角中误差(″)测 距中误差(km)测距相对中误差(k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方位角闭合差DJ2经纬仪测回数三等 30 2.0 1.8 13 1/150 000 1/55 000 3.6 n10四等 20 1.0 2.5 13 1/80 000 1/35 000 5 6一级 10 0.5 5.0 17 1/30 000 1/15 000 10 n2二级 6 0.3 8.0 30 1/14 000 1/100 000 16 13.关于三级导线本规范的三级导线与《工程测量规范》中的三级导线的含义不相同,乃为链距导线,它主要用于低等级公路及缺乏设备的低等级设计单位对较短公路,改、扩建工程等采用。
其技术指标主要参照原《公路路线勘测规程》中有关的内容制定4.附合导线长度小于表 4.1.4 规定的 1/3 时,导线全长的最大闭合差,不能达到规范的最低要求,此时则以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来衡量导线中点的点位中误差和导线终点的点位中误差的关系式为:(4.1.4-1)终中 mK1取 则中 ,20.5,7Kcm13及终4.1.5 平面控制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1.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根据图上与现场设计,采用估算的方法;对特殊工程、精度要求很高的特大桥、特长隧道的控制网设计,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优化设计,确定既满足工程精度又经济合理的控制网方案2.平面控制点位置的选择,除符合测角、测距的要求外,还根据公路使用特点,规定了控制点距路线中线应在 50m 以外、300m 以内,以便于定测和施工放线使用,且不易被施工所破坏大型桥、隧构造物的两侧布设控制点的要求,是便于定测及施工放样或大型构造物的联测方便3.为测图而布设的控制网,应使网的精度均匀最弱部分的精度,应满足测图要求;而对特殊工程的控制网,应提高主要部位的精度4.1.6 水平角观测1.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经纬仪应不低于 DJ6型,是兼顾到低等级公路勘测和测设单位仪器装备状况而规定的。
作业前对仪器的检验,根据 DJ1、DJ 2和 DJ6三种仪器的精度不同,分别规定出不同的指标2.当采用方向观测法,方向数不多于 3 个时可不归零,是根据历年的实践,方向数少,观测时间短,不归零对观测精度影响不大;相反,归零观测,增加观测工作量,没有必要当方向超过超过 6 个时,方向数多,观测时间长,气象等观测条件变化较大,不容易使各项观测误差满足质量要求,因此宜分组观测3.测定归心元素所规定的各项精度指标,是在保证水平角观测精度,测定时容易办到而规定的4.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 i 值,对盘左、盘右读数之差“2c”的影响为为垂直角) 如果当 ,各方向垂直角互差达到 10°~15°时,仅 i 角(2tgi 01引起的 2c 变化就可达到 3.6″~5.4″因此本规范规定,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 3°时,该方向的 2c 较差可按相邻测回进行比较4.1.7 距离测量1.三角网的基线边、测边网及导线网的边长,应采用光电测距仪施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