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word论文】两晋时期的“南人”、“北人”【历史学专业论文】.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7949993
  • 上传时间:2017-10-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两晋时期的“南人” 、 “北人”自东晋十六国始,因长期分裂,南北两地在学术文化方面呈现出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历来为研究者所关注但是回顾以往的研究史,我们发现研究者对涉及南北差异的一些关键性史料的理解并不相同,比如对《世说新语》记载的一段有关“南人” 、 “北人”的对话,研究者的认识就有分歧这些分歧不解决,进一步讨论就很困难 一“南人” 、 “北人” 《世说新语·文学》篇: 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 ”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 ”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 针对这段对话,唐长孺先生曾经解释说:“从来引这一段来说明南北学风的都以为褚裒、孙盛和支道林所说的南北就相当于以后南北朝的界限我觉得在东晋时可能范围有些出入褚裒(季野)为阳翟人,孙盛(安国)是太原人,所谓南北应指河南北东迁侨人并不放弃原来籍贯,孙褚二人的对话只是河南北侨人彼此推重,与《隋书·儒林传序》所云:‘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虽同是南北,而界限是不一致的 ”[1] 唐先生关于“南北”地域界限的推测相当有分寸,只是说“可能范围有些出入” ,而没有把话说死。

      这是很重要的,因为的确没有过硬的史料可以支持这一推测 《晋书》卷六二《祖逖传附祖纳传》: 时梅陶及钟雅数说余事,纳辄困之,因曰:“君汝颍之士,利如锥;我幽冀之士,钝如槌持我钝槌,捶君利锥,皆当摧矣 ”陶、雅并称“有神锥,不可得槌” 纳曰:“假有神锥,必有神槌 ”雅无以对 唐先生试图用这条史料证成己说他说:“祖纳为范阳人,钟雅为颍川人,这又是河南北人的彼此诋毁,与褚孙的相互推重事虽不同,而同以河南北相对比则一 ”范阳在河北、颍川在河南,这自然是不错的,但问题是当时人钟雅、祖纳所使用的称谓恰恰不是“南人” 、 “北人” ,而是“汝颍之士” 、 “幽冀之士” 此外,唐先生还引了卢毓《冀州论》中的一段文字:“冀州,天下之上国也尚书何平叔、邓玄茂谓其土产无珍,人生质朴,上古以来,无应仁贤之例,异徐、雍、豫诸州也 ”唐先生解释说:“何晏的贬抑冀州也许意在贬抑河内之司马氏但卢毓为涿郡人,何晏、邓颺都是南阳人,卢毓为汉代经学世家,何晏则新兴玄学之创始人,这里的徐、豫与冀州也是河南北的对比,雍州只是作为陪衬而已 ”[2]这里的问题与上面的例子相同,卢毓等人使用的也是具体政区的称谓而非“南北” 对于幽冀地区,除“幽冀”外,当时人也常用“河北”来指称。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书》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 ”《武帝纪》载曹操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 《晋书》卷七一《陈頵传》载,解结问僚佐:“河北白壤膏粱,何故少人士,每以三品为中正?”这样的例子很多,但未见将“河北”省称为“北”的例证 对于大河以南地区,当时人也并不以“南”视之 《三国志》卷三五《诸葛亮传》注引《魏略》曰: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后2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归故乡邪!” 《晋书》卷六五《王导传》: 桓彝初过江,见朝廷微弱,谓周顗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将何以济!”忧惧不乐 《晋书》卷七三《庾亮传》载庾亮上书曰: 臣凡庸固陋,少无殊操,昔以中州多故,旧邦丧乱,随侍先臣远庇有道,爰容逃难,求食而已 《晋书》卷一○○《陈敏传》: 及赵王伦篡逆,三王起义兵,久屯不散,京师仓廪空虚,敏建议曰:“南方米谷皆积数十年,时将欲腐败,而不漕运以济中州,非所以救患周急也 ”朝廷从之,以敏为合肥度支,迁广陵度支 以上如汝南孟公威、谯国桓彝、颍川庾亮籍贯均在大河之南又《陈敏传》前云“京师” ,后称“中州” ,据此可知当时人对大河以南地区习惯上是称“中州”,或称“中国” 。

      [3]与此相适应,对该地之人则多称“中州士人” 、 “中州之士” 、“中州人”等,如陈寿书称:“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全)琮居者以百数”,[4]华谭致顾荣信中云:“诸贤何颜见中州之士邪!” ,[5]孙盛《晋阳秋》曰:“吴人以中州人为伧 ”[6]类似的例证很多,不一一列举 关于“南人” 、 “北人”的含义,史籍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三国志》卷五六《吕范传》注引《九州春秋》: 初平三年,扬州刺史陈祎死,袁术使瑀领扬州牧后术为曹公所败于封丘,南人叛瑀,瑀拒之 《世说新语·排调》篇: 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 ,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桮酒,令汝寿万春 ”帝悔之《晋书》卷五七《吾彦传》: 会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彦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重饷陆机兄弟,机将受之,云曰:“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机乃止因此每毁之长沙孝廉尹虞谓机等曰:“自古由贱而兴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若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张义允等,并起自寒微,皆内侍外镇,人无讥者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吾恐南人皆将去卿,卿便独坐也 ”于是机等意始解,毁言渐息矣。

      以上诸条中的“南人”显然都是指江南之人又, 《晋书》卷五四《陆云传附传》:“太康中,下诏曰:‘伪尚书陆喜等十五人,南士归称,并以贞洁不容皓朝,或忠而获罪,或退身修志,放在草野主者可皆随本位就下拜除,敕所在以礼发遣,须到随才授用 ’”同书卷六五《王导传》载王导语:“顾荣、贺循、纪赡、周玘,皆南土之秀,愿尽优礼,则天下安矣 ”同书卷六八《薛兼传》:“兼清素有器宇,少与同郡纪瞻、广陵闵鸿、吴郡顾荣、会稽贺循齐名,号为‘五儁’ 初入洛,司空张华见而奇之,曰:‘皆南金也 ’”以上“南士” 、 “南土之秀” 、 “南金”中的“南” ,与所谓“南人”之“南”含义完全一致我们再看有关“北人”的记载 《晋书》卷六七《郗鉴传》载郗鉴咸康五年(338 年)临终语: 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 郗鉴是兖州高平人,率领着北方流民来到南方,所以他说“臣所统错杂,率3多北人” 又, 《世说新语·德行》篇: 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邓攸是平阳襄陵人。

      平阳郡属司州邓攸之甥称“北人” 此“北人”与郗鉴所云“北人”含义相同,都是指北方之人 总之,分析魏晋人用语习惯,可知“南人”就是指南方人, “北人”就是指北方人,与大河南北没有关系 二“渊综广博”与“清通简要” 关于南人、北人学术上的差异,东晋褚、孙的讨论实际上并不是第一次,至少在东汉末年就已经有过讨论 《三国志》卷五七《虞翻传》注引《吴书》: 策既定豫章,引军还吴,飨赐将士,计功行赏,谓翻曰:“孤昔再至寿春,见马日磾,及与中州士大夫会,语我东方人多才耳,但恨学问不博,语议之间,有所不及耳孤意犹谓未耳卿博学洽闻,故前欲令卿一诣许,交见朝士,以折中国妄语儿 ” 孙策与中州士大夫的讨论也涉及到了南北学风的差异,只是没有用“南人” 、“北人”的称谓,而是以“中州士大夫” 、 “东方人”相称按孙策语,中州士大夫认为东方人学问不博,言外之意当然是认为自己学问渊博了,这与褚季野所谓“北人学问渊综广博”正可呼应,说明“北人”的确是指北方之人值得注意的是,两次讨论都是在“学问”上比较南北差异那么,什么是“学问”呢?一般而论, “学问”当然是泛指各种知识而言,不过东汉人所说的“学问”往往是专指经学上的学问。

      《后汉书》卷二二《马武传》: 帝后与功臣诸侯讌语,从容言曰:“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高密侯邓禹先对曰:“臣少尝学问,可郡文学博士 ” 《太平御览》卷二二八引《东观汉记》: 周泽少修高节,耿介特立,好学问,治《严氏春秋》 ,门徒数百人,隐居山野,不汲汲于时俗 《后汉书》卷四四《徐防传》注引《东观记》载防上疏曰: 试《论语》本文章句,但通度,勿以射策冀令学者务本,有所一心,专精师门,思核经意,事得其实,道得其真于此弘广经术,尊重圣业,有益于化虽从来久,六经衰微,学问寖浅,诚宜反本,改矫其失 《三国志》卷四九《士燮传》: 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 ,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 ”以上都是东汉人以经学为“学问”的例子魏晋人也常常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问” 《后汉书》卷八二上《谢夷吾传》注引《谢承书》曰:“县人女子张雨,早丧父母,年五十,不肯嫁,留养孤弟二人,教其学问,各得通经。

      ”鱼豢《魏略》称:“(严)干从破乱之后,更折节学问,特善《春秋公羊》 ”,“长安巿侩有刘仲始者,一为巿吏所辱,乃感激,蹋其尺折之,遂行学问,经明行修,流名海内” [7]又, 《三国志》卷一八《李典传》注引《魏书》曰:“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 ,博观群书 ”陈寿在本传中的描述是:“典好学问,贵儒雅 ” 4“学问”含义既然如此,我们就有必要着重从经学的角度考察南北学风的异同东汉时期,北方很多著名学者在经学上都有“博通”的特点,如杜林“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桓谭“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 ,贾逵“博物多识” ,班固“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崔骃, “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 ,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 ,许慎“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周举“博学恰闻,为儒者所宗,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纵横周宣光’ ”、延笃“从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荀淑“博学而不好章句” ,颍容“博学多通,善《春秋左氏》 ”,蔡邕“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应劭“少笃学,博览多闻” 。

      [8]当然,南方也有博览多通的学者,如王充“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又如胡广“学究五经,古今术艺皆毕览之 ”[9]不过比较而言,这样的学者在南方似乎不多,而且从王充的经历可以知道他的学问其实主要是来自于北方 北方崇尚“博通”的风气可能与东汉古文经学的发展有关上述“博通”的学者基本都是古文经学家或倾向于古文经学的学者相反,今文学家中像杨震那样“明经博览,无不穷究”[10]的学者却较少见到 《三国志》卷四二《尹默传》:“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 ”[11]尹默认为今文经学“不博” ,所以要学“古学” ,由此可以看到“博通”与古文经学家的关系了 北方的学术思潮对南方影响不大一直到汉魏之际,南方一流的学者所学的依然是今文经学 《三国志》卷五七《虞翻传》注引《翻别传》载虞翻上奏曰: 臣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少治孟氏《易》 ,曾祖父故平舆令成,缵述其业,至臣祖父凤为之最密臣亡考故日南太守歆,受本于凤,最有旧说,世传其业,至臣五世 虞翻家族五世相传的《孟氏易》属于时人认为“不博”的今文经学。

      按其本传载,虞翻除《易注》外, “又为《老子》 、 《论语》 、 《国语》训注,皆传于世” 这在吴地学者中大概是非常突出的,所以孙策认为虞翻“博学洽闻” ,希望他能去北方“折中国妄语儿” 除虞翻外,吴地陆绩也是《易》学大家,按唐长孺先生考证,陆绩专以象数说经,也是今文学家[12] 古文经学在南方未能流行,南方学者“学问不博” ,这些或许与南方的地理条件有关我在讨论东汉家学的衰落时曾指出,所谓“家学”是指累世传一经,学者若想学通五经,就势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