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ppt
76页第七章第七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和叶绿体 Mitochondrion & Chloroplast第一节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的发现及形态结构线粒体的发现及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 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与疾病线粒体与疾病一、线粒体的发现及研究简史(1)u1890年R. Altaman首次利用光镜,在动物细胞内发现, 命名为bioblast;u1898年von Benda命名mitochondrion;u1900年L. Michaelis用Janus Green B活体染色,发现线粒体具有氧化还原作用; u 1948 年Green证实线粒体含所有三羧酸循环的酶; u1949 Kennedy和Lehninger发现脂肪酸氧化为CO2的过程是粒体内完成的;u50年代后电镜精细结构观察;u60年代后线粒体DNA发现及研究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2)) ●●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 ● ●线粒体的线粒体的超微结构超微结构◆◆外膜外膜(outer membrane(outer membrane):含):含孔蛋白孔蛋白(porin)(porin),, 通透性较高。
通透性较高◆◆内膜(内膜(inner membraneinner membrane):高度不通透性,向内):高度不通透性,向内 折叠形成嵴(折叠形成嵴(cristaecristae)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膜间隙(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含许多可溶性酶、 底物及辅助因子底物及辅助因子 ◆◆基质(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 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DNA, RNA,核糖体1 线粒体的形态, 大小,数目与分布形态形态:线状,颗粒状大小大小:长m-3 m; 直径0.5-1.0 m 胰脏外分泌细胞中有长达10~20μm的巨线粒体数目数目:几百到几千(与细胞种类,细胞生理功能和 生理状态有关) 肝细胞约1700个线粒体,占细胞体积的20%; 许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
分布分布:不均匀(与细胞能量需求有关) ·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 ·ATPATP合成酶合成酶 ·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线粒体与疾病克山病(心肌线粒体病):缺硒线粒体与衰老、凋亡相关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线粒体组分分离方法线粒体组分分离方法●●线粒体的化学组成线粒体的化学组成●线粒体酶的定位线粒体酶的定位线粒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 内膜主要是心磷脂 ·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0.3:1(内膜);1:1(外膜) 三、氧化磷酸化三、氧化磷酸化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 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细 胞凋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及 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的分子基础●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Mithchell,1961)●质子动力势的其他作用: 物质转运●线粒体能量转换过程略图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过程,即有机 分子中储藏的能量高能电子质子动力势ATP ◆氧化(电子传递、消耗氧, 放能)与磷酸化(ADP+Pi,储能) 同时进行,密切偶连,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结构体系执行 ◆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 chain)的四种复合物, 组成两种 呼吸链:NADH呼吸链, FADH2呼吸链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ATP合成酶(ATP synthase)(磷酸化的分子基础)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哺乳类哺乳类) ◆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含42个蛋白亚基,至少6个Fe-S中心和1个黄素蛋白。
作用:催化NADH氧化,从中获得2高能电子辅酶Q; 泵出4 H+ ◆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是电子传递体而非质子移位体) 组成:含FAD辅基,2Fe-S中心, 作用:催化2低能电子FADFe-S辅酶Q (无H+泵出) ◆复合物Ⅲ: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包括1cyt c1、1cyt b、1Fe-S蛋白 作用:催化电子从UQH2cyt c;泵出4 H+ (2个来自UQ, 2个来自基质) ◆ 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 二聚体,每一单体含13个亚基, 三维构象, cyt a, cyt a3 ,Cu, Fe 作用:催化电子从cyt c分子O2 形成水,2 H+泵出, 2 H+ 参与 形成水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四种类型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含血红素辅基)、 Fe-S中心、辅酶Q。
前三种与蛋白质结合,辅酶Q为脂溶性醌 ◆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能电子 (能量转化), 终止于O2形成水 ◆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NAD+/NAD最低, H2O/O2最高)◆高能电子释放的能量驱动线粒体内膜三大复合物(H+-泵)将H+从基 质侧泵到膜间隙, 形成跨线粒体内膜H+梯度(能量转化)◆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膜上不对称分布ATP合成酶(磷酸化的分子基础)◆分子结构分子结构◆◆线粒体线粒体ATP合成系统的解离与重建实验证明电子传递与合成系统的解离与重建实验证明电子传递与ATP合成是由两个合成是由两个 不不 同的结构体系执行同的结构体系执行, F1颗粒具有颗粒具有ATP酶活性酶活性◆◆工作特点工作特点:可逆性复合酶,即既能利用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合成:可逆性复合酶,即既能利用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合成 ATP, 又能水解又能水解ATP将质子从基质泵到膜间隙将质子从基质泵到膜间隙 ◆◆ 亚单位相对于亚单位相对于亚单位旋转的直接亚单位旋转的直接实验证据实验证据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1961年英化学家Mitchell提出,获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化学渗透假说内容: 电子传递链各组分粒体内膜中不对称分布,当高能电子 沿其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形成H+电化 学梯度。
在这个梯度驱使下,H+穿过ATP合成酶回到基质,同时 合成ATP,电化学梯度中蕴藏的能量储存到ATP高能磷酸键◆支持化学渗透假说的实验证据,该实验表明: ·质子动力势(proton motive force) 乃ATP合成的动力 ·膜应具有完整性 ·电子传递与ATP合成是两件相关而又不同的事件 ◆ ATP合成机制—Binding change and rotational catalysis mechanism (Boyer 1979)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1 叶绿体(Chloroplast)的形态结构● 2 叶绿体的功能—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一、叶绿体一、叶绿体(Chloroplast)的形态结构的形态结构●叶绿体的形状,大小,数目●叶绿体与线粒体形态结构比较叶绿体内膜不向内折叠成嵴,不含电子传递链;有类囊体,捕光系统、电子传递链 和ATP合成酶都位于类囊体膜上 ●叶绿体超微结构叶绿体的形状,大小,数目形状:香蕉形(高等植物)大小:直径3-5m;厚2-3m数目:几百到几千 二、叶绿体的功能二、叶绿体的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 Photosynthesis:三大步骤三大步骤: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碳同化。
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碳同化1)光反应光反应(Light Reaction)(Light Reaction)——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酸化(2)暗反应暗反应(Dark Reaction)——碳固定反应碳固定反应●光反应光反应 在类囊体膜上发生,在类囊体膜上发生, 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ATP、、NADPH)●暗反应暗反应 (碳固定碳固定) 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利用利用ATP和和NADPH使使CO2还原为糖类还原为糖类●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关系图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关系图 ;光合磷酸化与氧化磷酸化比较;光合磷酸化与氧化磷酸化比较光反应在类囊体膜上由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通过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分 子吸收、传递光能,水光解,并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生成高能电子), 进而通过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将电能转换为活跃化学能, 形成ATP 和NADPH并放出 O2 的过程包括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原初反应(primary reaction) 捕光(天线)色素+反应中心= 光合作用单位; 反应中心=1中心色素+1原初电子供体D+1原初电子受体A·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形成高能电子 ◆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PSI、PSII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电子传递:电子传递: ① ①最初电子供体是最初电子供体是H2O,最终电子受体是,最终电子受体是NADP+。
②②类类囊囊体体腔腔的的质质子子浓浓度度比比叶叶绿绿体体基基质质高高,,ATP、、NADPH在叶绿体基质中形成在叶绿体基质中形成 ③ ③”Z Z”链或光合链链或光合链•光光合合磷磷酸酸化化::由由光光照照所所引引起起的的电电子子传传递递与与磷磷酸酸化化作作用用相相偶偶联而生成联而生成ATPATP的过程 暗反应(碳固定)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 和NADPH,使CO2还原为糖类等有机物,即将活跃的化学能最后转换为稳定的化学能,积存于有机物中这一过程不直接需要光(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卡尔文循环(Calvin cycle)(C3途径)◆C4途径或 Hatch-Slack循环(C4植物:甘蔗、玉米等)◆景天科酸代谢途径(CAM途径,与C4途径相似,只是时间空间上不同;CAM植物:景天、落地生跟等)卡尔文循环(Calvin 1961 Nobel prize)1羧化阶段 CO2 RuBP2还原阶段(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连接点) PGAK 甘油醛磷酸脱氢酶 PGA 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醛 ATP NADPH3RuBP再生阶段 3-磷酸甘油醛 5-P-核酮糖 RuBP kinase3-磷酸甘油酸RuBP羧化酶(PGA)第三节第三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有自身的DNA;能进行自身的DNA复制、基因转录、蛋白翻译;能自主合成部分蛋白质;但大部分的蛋白由核基因合成● 1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 2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 3 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与组装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与组装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mtDNA /ctDNA形状、数量、大小 ●mtDNA和ctDNA均以半保留方式进行自我复制●mt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
ctDNA复制的时间在G1期 复制仍受核控制mtDNA /ctDNA形状、数量、大小◆双链环状(除绿藻mtDNA,草履虫mtDNA)◆每个线粒体约有6个mtDNA分子;每个叶绿体中约有12个ctDNA分子◆mtDNA大小在动物中变化不大,但在植物中变化较大 高等植物:120kbp~200kbp; 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 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十分有限 线粒体或叶绿体蛋白质合成体系对核基因组具有依赖性●不同来源的线粒体基因,其表达产物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参加叶绿体组成的蛋白质来源有3种情况:◆由ctDNA编码,在叶绿体核糖体上合成;◆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由核DNA编码,在叶绿体核糖体上合成三、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与组装三、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与组装●线粒体蛋白质的运送与组装 ◆定位于线粒体基质的蛋白质的运送 ◆定位于线粒体内膜或膜间隙的蛋白质运送●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及组装叶绿体和线粒体蛋白的转运叶绿体和线粒体蛋白的转运导肽(导肽(转运肽转运肽):运送到):运送到Mt((Ct)中的蛋白在细胞质首先)中的蛋白在细胞质首先 合成前体蛋白,合成前体蛋白, 其其N端的一段含有运送方端的一段含有运送方 向信息的特殊序列。
向信息的特殊序列序列特点:序列特点:1 富含碱性氨基酸富含碱性氨基酸 2 羟基氨基酸含量较高羟基氨基酸含量较高 3 几乎不含酸性氨基酸几乎不含酸性氨基酸 4 形成双性(亲水性、疏水性)形成双性(亲水性、疏水性) 螺旋螺旋功能:识别,功能:识别, 牵引过膜(牵引对蛋白无特异性要求)牵引过膜(牵引对蛋白无特异性要求)信号肽: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其信号肽: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其N端的一段指导其到内质端的一段指导其到内质 网上网上 继续合成的信号序列继续合成的信号序列第四节第四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1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 2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线粒体的增殖:由原来的mt分裂或出芽而来 实验证据(3H标记及电镜观察) 间壁和隔膜分离(鼠肝mt和植物分生细胞mt), 收缩分离(蕨类和酵母mt) 出芽(酵母和藓类mt)●叶绿体的发育和增殖◆个体发育:由前质体(proplastid)分化而来。
◆增殖:分裂增殖二、二、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内共生起源学说(endosymbiosis hypothesis)●非共生起源学说内共生起源学说◆叶绿体起源于细胞内共生的蓝藻: Mereschkowsky,1905年◆Porteir, 1918 & Wallin, 1922 mt 来自细胞内共生的细菌◆ Margulis,1970年:内共生起源学说 线粒体的祖先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purple bacteria): 叶绿体的祖先是蓝细菌(Cyanobacteria),即蓝藻◆内共生起源学说的主要论据及不足之处内共生起源学说的主要论据◆基因组在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与细菌相似,都有裸露的环状DNA分子构成◆有自己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能独立合成蛋白质,蛋白质合成机制有 很多类似细菌,而不同于真核生物◆两层被膜有不同的进化来源,外膜与细胞内膜系统、内膜与细菌质膜相似◆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与细菌的繁殖方式相同◆能在异源细胞内长期生存,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自主性与共生性特征◆线粒体的祖先很可能来自反硝化副球菌或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发现介于胞内共生蓝藻与叶绿体之间的结构--蓝小体,其特征在很多方面可作为原始蓝藻向叶绿体演化的佐证。
不足之处◆从进化角度,如何解释在代谢上明显占优势的共生体反而 将大量的遗传信息转移到宿主细胞中?◆不能解释细胞核是如何进化来的,即原核细胞如何演化为 真核细胞?◆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因组中存在内含子,而真细菌原 核生物基因组中不存在内含子,如果同意内共生起源 学说的观点,那么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中的内含子 从何发生?非共生起源学说◆主要内容:真核细胞的前身是一个进化上 比较高等的好氧细菌◆成功之处:解释了真核细胞核被膜的形成 与演化的渐进过程◆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实验证据不多◆无法解释为何线粒体、叶绿体与细菌在DNA分 子结构和蛋白质合成性能上有那么多相似之处◆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酶、RNA酶和核糖体 的来源也很难解释◆真核细胞的细胞核能否起源于细菌的核区?线粒体主要酶的分布线粒体主要酶的分布 为各部位所特有的标志酶为各部位所特有的标志酶ATP合成酶的作用机制:旋转催化机制(rotational catalysis)低渗高渗离心密度梯度离心超声破碎、离心叶绿体的结构:叶绿体膜 类囊体 基质oxaloacetate草酰乙酸;malate苹果酸盐; PE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酵母线粒体主要酶复合物的生物合成酵母线粒体主要酶复合物的生物合成1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形态结构; 化学组成与酶的定位(各部位的标志酶); 功能-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链的主要组成、ATP合成酶的分子结构、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ATP合成酶的作用机 制;线粒体与疾病2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叶绿体的主要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主要过程、光合磷酸化的两种类型、光合磷酸化的作用机制)3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及叶绿体DNA的结构特点;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 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与装配(导肽-转运肽、蛋白的跨膜转运过程)4 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增殖; 起源(内共生起源学说及非共生起源学说)总 结氧化磷酸化与光合磷酸化相同点: ATP形成由H+移动推动; CF1与F1均具有催化ADP+PiATP的能力; 都需要完整的膜。
不同点: 场所不同,mt的内膜-chl的类囊体膜; 电子传递链的组成不同; ATP合成需要的H+数不同,mt: 2e- 3次穿膜 3对H+抽提到膜间隙 , 2 H+穿过F1-F0 ATP合成酶产生1ATP;chl: 2e- 2次穿类囊体膜 基质摄取 3个H+,类囊体腔中产生4 H+, 3 H+穿过CF1-CF0 ATP合成酶产生1AT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