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修作业心经讲义.docx
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选修作业心经讲义 《心 经》 讲 义 一、《心经》全文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唐·玄奘译 观自由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可怕远离一切颠倒理想,到底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二、《心经》简介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它和精神分析是我近几 年接触较多的两片面文化这两片面文化与精神意义浩瀚无边,百人读得百人意,无一到底唯一。
今此我整理此文,意在抛砖引玉,以精神分析的思想与之沟通,概以为可以通渠,用之于斟酌,或者接洽与 治疗,或许可以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生长于中国文化下的求助者的心态,以解惑 《心经》的全文共分三片面:第一片面是交待此经产生的时间、地点、场合、人物等背景因素;其次片面是介绍经文的内容;第三片面介绍讲经后产生的效果与影响流行最广的是唐僧的版本,也就是玄奘的译本,共计260个字这个版本掐头去尾,只留中间的“会议纪要”片面,也是此经的核心片面 《心经》之“心”有两义:一为核心、精要等等;一为心理、精神而精神分析也便是心理与精神解读的精致版本之一换句话说,这两种提法都是在讲人的精神、价值、心理、意义,总之其目的是让人可以“过上好日子”,可以获得自由心灵,获得自由心境,获得生命本质的澄明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多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中医中有同名经脉,即手少阴心经 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 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
本经系将内容浩瀚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干脆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布,离一切颠倒理想苦恼,到底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 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心经》说,“观自由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由菩萨,有人解释成即是观音另一种解释参照此经的背景资料,认为观音菩萨在“主席台”就坐,与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分坐在如来佛的两侧,而观自由菩萨在“群众席”上对这片面学术有兴趣或疑义的同仁可以找相关学术界友人探讨,我本人没有查阅相关资料 对这片面的引入不在于讲话的是谁,真实是谁而是为了探讨在心理接洽与治疗中求助者所言是虚是实的问题有初学者往往执著于求助者所言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而忽略或者质疑存在于求助者内心的“真实”过份强调求助者说的是否符合客观现实,而小瞧了求助者心理“创造真实”的才能和“拥有真实”的才能这样的一种以“客观真实”为依据的执著,也就是佛教中的执著于“色”相执著于相,执著于所谓的真实,佛教里称为“驻相”惯用于某种行为模式来养护自己,或者防卫,心理接洽时称之为“阻抗”张天布先生对这两者有深入的研究那确定要让求助者讲“符合客观”的话,也是可以用这两个词来解释的 阻抗是借用了一个物理学名词,来解释对电流所呈现的阻力在心理接洽或治疗中那么主要表达求助者对呈现内在真实所呈现的阻力为什么会产生阻力呢?是由于没有打定好、畏缩或者“需要”暗藏一下,亦或者是无意识地要养护一下自己,而这种没有打定好的心力、畏缩等是在潜意识中瞬间完成的。
这等灵光突现的,或者说是瞬间浮现的潜意识或者意识动向,在佛家称之为“念”,又称之为“话头”,意思是说起心动念之间是最贴近人性、人心的欲求的,是最能够抓获到质的“为什么”的而我们惯常的行为或者语言,往往是经过了多数次的“雕琢”之后,于无意识之中“信手拈来”用以养护自己的,其纯熟程度好像自然这种行为或者语言就是阻抗了解阻抗,便相当于接近了来访者“阻抗或者养护什么”,为什么需要养护,于其而言其真相是什么?接近了真相也就接近了来访者内心原本的真实但这并不是说要坚持真相,也要看来访者是不是打定好了能够采纳这个真相,是否 有才能采纳或者驾驭这个真相假设不能,那是不成以以真相示之的,保持点距离,也就是在保持确定的安好感,是对来访者的一种养护,也是一种崇敬再直白一点说,心理接洽师或者治疗师是不成以作为“真理的保卫者”或者卫道士展现的,他唯一可以做的是陪伴来访者尽可能真实而完整的活着 “驻相”这个说法是针对“空性”而言,是讲在一个时间段或空间里,相对稳定地呈现某一种状态,至于为什么呈现这种状态,无非贪嗔痴而已在恒久的历史长河里,某种固定的东西――相是不存在的,它是可以变化的,非本质存在的,是有空间的,也是有机遇的,是可以转化成其他物质的,这叫做空。
佛教认为,空是本质,相空一体,相(色)是由于一系列的条件变化所产生,谓之为“因缘”,即是有条件的、有理由的组合,发生作用的几种东西创生了一种新东西,新东西以某种相表现出来这片面内容在《心经》其次段里讲得最领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空,就是讲变化的空间望见色,或者执著于色,即是著相,即是把某一瞬间视为永恒,斩断了其前因、丢弃了其后果总是著于某个相,也便是展现了弗洛伊德先生称之为“强迫性重复”的现象的,执著于此相,确定是这个相对于此人的意义未被读懂,或者未被完成,或者未被接纳与崇敬,等等借着反复展现某个相,来指点自己或者他人需要关注这个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执著于某个相,或者某人循环往复地展现某种现象或行为,即是一种信号,即是一种呼叫,即是一种邀请好的接洽师或者治疗师,会迅捷地抓获住这个信息并选择适合的时候延迟进去的所以说,驻于相,是由于相能够为其所驻,能够为其所存反过来讲,其所存驻之物没有别的空间可以养息其身,让这个所存驻之物归于浩瀚永恒之空间,让其归于自然本性,也便是助人者的做为了使相归于空,即是使某种被暗藏的创伤、痛楚,使某种强迫性重复展现的未解决事情可以“被解决”、变换另一种存在方式、或者让过去“过去”。
这种“归于空”的被解决,是精神分析里的“修通”、“修复”、“愈合”之意 换个角度说,人们所追求的心灵世界是自由自由的,是无所障碍的,是滚动而变化的,也是无限广阔的停于一点即是相,驻于一刻即受阻心理接洽与治疗的作用便也在于使停下来的片面滑行、运动下去,其方法便是消释阻碍、裁减阻力,探索阻碍的理由,了解停驻 的背景便是治疗的过程佛家对于这片面的阻碍称之为“五蕴”而“五蕴”的引入便在开篇第一句展现 所以,这个拥有大自由的精神境界(观自由菩萨:一种涵盖自由自由之精神意义的代名词)用之以宇宙大聪慧察觉“五蕴皆空”什么是“五蕴”呢?通俗讲就是五种阻碍心灵自由的气力,分别叫做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蕴,巴利语称为“犍陀”(khandha),意为积聚、类别,又译做“阴”、“众”、“聚”意思是说五种东西的聚集,或者说是这五种东西能遮盖自性光明、遮盖万有真实面目,使人心痴暗不明,有如阴云晦暗(陈兵,《佛教心理学》P32)有意思的是我敲打这几个字母时用了“智能五笔”,出来的是――khan:别具匠心,dha:戛也罢,敲出来的这几个字也是可以解释“五蕴”的:用非本原的东西修饰、制造、美化出超越于原本物质的东西。
《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卷十一解释说,“若色等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色等,若过去现在未来,欲生时生,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扰,名五取蕴尚未2心”这五种东西排在第一位的是“色”,是指地、火、水、风四大元素组成的有质碍的东西,相当于物质世界地类似于躯体,火类似于体温,水类似于体液,风类似于呼吸这四种东西与世界的组成一致受、想、行、识那么侧重于心理、精神现象,此分类与康德“知情意”三分说相近受蕴是指感受、心绪、情感、心境;想蕴是指感知觉、想象;行蕴是指造作――有目的有意向的行为或活动、意志,包括思,阿德勒“人的精神是指向一个目标的运动气力之综合体”,这些趋向目标的运动气力可归于此;识蕴是指“心王”,即识之主体,包括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六个片面,或者说是六识的集合体识蕴是指心的根本了别功能,是心识接收、识别、处理信息的根本功能,有时也单指第八阿赖耶识(陈兵,《佛教心理学》P36)荣格以感觉、思维、情感、直觉四种功能为构成人心生动动之“四象”,四象中情感属受蕴,感觉属想蕴,思维属行蕴,直觉属行蕴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心的四种功能感觉、思维、感情、行为,也大致相当于受想行识四蕴。
但我有另一种想法,是说无需做此种划分这受想行识,可以被看作是色的一片面,当然这样讲是为了好理解有质碍的有形之色为物质世界,受想行识之“色”为内心的“色”,或者说是内心的有质碍的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