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分子流行病学.ppt

56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85441895
  • 上传时间:2024-09-0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71MB
  • / 5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标志生物标志第三节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第四节 应用与展望应用与展望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分子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molecular eidemiology)(molecular eidemiology)是传统流行是传统流行病学与新兴的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流病学与新兴的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流行病学分支,主要从分子水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行病学分支,主要从分子水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效的解决传统流行病学遇到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效的解决传统流行病学遇到的一系列困难,使得疾病的预防及干预手段更加先进、一系列困难,使得疾病的预防及干预手段更加先进、有效 分子流行病学的定义分子流行病学的定义Ø分子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是阐明人群和生物群体中医学相关生物标志的是阐明人群和生物群体中医学相关生物标志的分布及其与疾病分布及其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健康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Ø生物标志生物标志 (biological markers或或biomarkers)主要指从暴露主要指从暴露到疾病这个连续过程中可测量的、能反映功能或结构变化的到疾病这个连续过程中可测量的、能反映功能或结构变化的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的物质。

      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的物质 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Ø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背景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背景l疾病防制中出现的新问题疾病防制中出现的新问题 ü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 耐药性病原体;病原体变异;新发现传染耐药性病原体;病原体变异;新发现传染病 ü慢性非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 多病因、多阶段、多基因、长潜隐期多病因、多阶段、多基因、长潜隐期 ü人群易感性或治疗反应人群易感性或治疗反应 生物个体间的遗传生物个体间的遗传和环境不同,对于疾病的易感性或者治疗的和环境不同,对于疾病的易感性或者治疗的反应差别甚大反应差别甚大ü基础医学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的快速发展,从分子及基础医学的快速发展,从分子及基因水平上提出很多发病机制及病因假设基因水平上提出很多发病机制及病因假设 Ø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l理论的突破理论的突破 如:如:DNADNA双螺旋模型、遗传中心法则、遗双螺旋模型、遗传中心法则、遗传密码、传密码、RNARNA逆转录、表观遗传修饰、微小逆转录、表观遗传修饰、微小RNARNA等l技术的创新技术的创新 各种凝胶电泳、体外核酸扩增、各种凝胶电泳、体外核酸扩增、DNADNA测序、测序、蛋白质测序、分子杂交、基因克隆、色谱分析、生物芯蛋白质测序、分子杂交、基因克隆、色谱分析、生物芯片技术等。

      片技术等 Ø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l分子流行病学概念的演变分子流行病学概念的演变 国外:国外:ü1972年,年,提出提出“流感的分子流行病学流感的分子流行病学”的名词ü1977年,年,法国学者法国学者Higginson::分子流行病学是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是应用精细技术进行生物材料的流行病学研究精细技术进行生物材料的流行病学研究ü1982年,年,Perera和和Weinstein提出提出“癌症分子流行病学癌症分子流行病学” ü1986年年定义:分子流行病学的核心在于把先进的实定义:分子流行病学的核心在于把先进的实验室方法和分析流行病学结合起来,从而查明环境验室方法和分析流行病学结合起来,从而查明环境和(或)宿主病因和(或)宿主病因 ü1993年年定义:分子流行病学是在流行病学中应用生定义:分子流行病学是在流行病学中应用生物标志或生物学测量物标志或生物学测量ü1996年年定义:分子流行病学狭义上讲是测量作为暴定义:分子流行病学狭义上讲是测量作为暴露和效应的生物标志露和效应的生物标志——信息大分子:信息大分子:DNA、、RNA和蛋白质和蛋白质 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年启动,年启动,2003年发表完整的基因序列图年发表完整的基因序列图 l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human genome epidemiology,,HuGE)的产生和发展)的产生和发展 ü1998年年,,Khoury和和Dorman首次提出了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的概首次提出了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的概念:应用流行病学与基因组信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以人群念:应用流行病学与基因组信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评价基因组信息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流行病学意为基础的研究,评价基因组信息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流行病学意义,是遗传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交叉的前沿领域。

      义,是遗传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交叉的前沿领域 人人类类基因基因组组流行病学网站流行病学网站 - HuGE Net l分子流行病学在我国的发展分子流行病学在我国的发展 ü20世纪世纪80年代初年代初开始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开始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当时仅限于传染病,如对轮状病毒腹泻、大肠当时仅限于传染病,如对轮状病毒腹泻、大肠杆菌腹泻等的研究杆菌腹泻等的研究ü90年代中后期年代中后期,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开始得到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开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推广到流行病学的各个领域长足的发展,逐渐推广到流行病学的各个领域 ü1995年以后年以后,我国有关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论,我国有关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论文逐渐增多文逐渐增多ü1997年年第四届中华流行病学会委员会首次设立第四届中华流行病学会委员会首次设立分子流行病学学组,次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分分子流行病学学组,次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分子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子流行病学学术会议 l分子流行病学的应用现状分子流行病学的应用现状ü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包含疾病和健康状态相关生物标包含疾病和健康状态相关生物标志的分布、影响因素、人群易感性、防治效果评价、志的分布、影响因素、人群易感性、防治效果评价、预后分析等。

      预后分析等ü研究手段越来越多研究手段越来越多 质粒图谱、核酸分子杂交、抗原质粒图谱、核酸分子杂交、抗原抗体技术、生物芯片技术、质谱技术抗体技术、生物芯片技术、质谱技术....ü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遗传学、环境科学和人类学等生物学、遗传学、环境科学和人类学等 ??分子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ExposureCancer传统流行病学传统流行病学传统流行病学传统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 “冰山冰山” 现象现象患者患者亚亚临床者临床者健健 康康 者者 ““海平面海平面”” 健 康 疾 病主观感觉主观感觉客观指标客观指标健康指标健康指标疾病指标疾病指标 模式模式I I 暴露因素暴露因素 ┏━━━━┳━━━━━╋━━━━━┳━━━━┓ 健康态健康态←→ ←→ 潜在疾病态潜在疾病态←→←→临界疾病态临界疾病态←→←→亚临床态亚临床态←→←→临床态临床态 ┗━━━━┻━━━━━╋━━━━━┻━━━━┛ 机体易感性因素机体易感性因素模式模式IIII图图16-1 健康-疾病健康-疾病连续带连续带示意示意图图((health-disease continuum,,HDC))亚健康态亚健康态←→←→潜在疾病态潜在疾病态←→←→健康态健康态←→←→临床态临床态亚临床态亚临床态←→←→临界疾病态临界疾病态←→←→ 暴露暴露疾病疾病 ?? 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回顾性研究图图16-2 16-2 传统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的关系(传统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的关系(EDCEDC模型)模型) ((Schulte,1993Schulte,1993)) 暴露暴露疾病疾病 图图图图16-3 16-3 16-3 16-3 传统流行病学主要是探讨传统流行病学主要是探讨传统流行病学主要是探讨传统流行病学主要是探讨E-DE-DE-DE-D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但无法解释此类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但无法解释此类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但无法解释此类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但无法解释此类关联的机制关联的机制关联的机制关联的机制图图图图16-4 16-4 16-4 16-4 暴露标志暴露标志暴露标志暴露标志: : : : 血清可替宁或者尿液中的血清可替宁或者尿液中的血清可替宁或者尿液中的血清可替宁或者尿液中的NNALNNALNNALNNAL衡量吸烟者的暴露水平,衡量吸烟者的暴露水平,衡量吸烟者的暴露水平,衡量吸烟者的暴露水平,PAHPAHPAHPAH加合物估计加合物估计加合物估计加合物估计吸烟产生致癌物的实际剂量吸烟产生致癌物的实际剂量吸烟产生致癌物的实际剂量吸烟产生致癌物的实际剂量图图图图16-5 16-5 16-5 16-5 易感性标志易感性标志易感性标志易感性标志: GSTM1: GSTM1: GSTM1: GSTM1遗传缺陷导遗传缺陷导遗传缺陷导遗传缺陷导致的代谢能力的改变致的代谢能力的改变致的代谢能力的改变致的代谢能力的改变图图图图16-6 16-6 16-6 16-6 疾病或效应标志疾病或效应标志疾病或效应标志疾病或效应标志: : : : 包括抑癌基因的包括抑癌基因的包括抑癌基因的包括抑癌基因的突变,细胞学或表遗传的改变,表达异常等突变,细胞学或表遗传的改变,表达异常等突变,细胞学或表遗传的改变,表达异常等突变,细胞学或表遗传的改变,表达异常等((Elston RCElston RC, , 20022002)) 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标志生物标志暴露标志暴露标志 与疾病或健康状态有关的暴露因素的生物标志。

      与疾病或健康状态有关的暴露因素的生物标志包括外暴露标志、内暴露标志和生物有效剂量标志包括外暴露标志、内暴露标志和生物有效剂量标志效应标志效应标志 宿主暴露后产生功能性或结构性变化,并进一宿主暴露后产生功能性或结构性变化,并进一步引起疾病亚临床阶段和疾病发生过程的生物标志包括步引起疾病亚临床阶段和疾病发生过程的生物标志包括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临床疾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临床疾病标志等病标志等易感性标志易感性标志 指宿主对疾病发生、发展易感程度的生物标指宿主对疾病发生、发展易感程度的生物标志 暴露标志暴露标志Ø外暴露标志外暴露标志l是指暴露因素进入机体之前的标志和剂量是指暴露因素进入机体之前的标志和剂量l如病毒、细菌、生物毒素、吸烟烟雾、环境物质等如病毒、细菌、生物毒素、吸烟烟雾、环境物质等Ø内暴露标志内暴露标志l指被宿主吸收的外源性暴露物质的量指被宿主吸收的外源性暴露物质的量l包括对化学毒物、饮食中的营养素和可能致癌剂以及包括对化学毒物、饮食中的营养素和可能致癌剂以及微生物感染的测定等微生物感染的测定等 Ø生物有效剂量标志生物有效剂量标志l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与靶组织细胞内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与靶组织细胞内DNA或蛋白质或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或其反应产物的含量。

      相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或其反应产物的含量l包括包括DNA 加合物、蛋白质加合物、加合物、蛋白质加合物、DNA 蛋白交联物等蛋白交联物等DNADNA加合物加合物 苯并(苯并(a a)芘、)芘、亚亚硝胺硝胺 白细胞白细胞生物学标志生物学标志环境暴露物质环境暴露物质生生物材料物材料蛋白质加合物蛋白质加合物(血红蛋白)(血红蛋白) 环氧乙烯环氧乙烯红细胞红细胞 效应标志效应标志Ø早期生物效应标志早期生物效应标志 l指结合到靶组织上的外源性物质的持续作用,引起组织细胞的生指结合到靶组织上的外源性物质的持续作用,引起组织细胞的生物改变,从而产生疾病前期的生物标志物改变,从而产生疾病前期的生物标志l包括细胞毒性反应,染色体畸变,包括细胞毒性反应,染色体畸变,DNA、、RNA和蛋白表达,以及和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功能的一些早期变化(如细胞功能的一些早期变化(如DNA修复以及免疫功能的改变)等修复以及免疫功能的改变)等 诱变剂敏感性检测(诱变剂敏感性检测(mutagen sensitivity assay)) Ø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l指形态学或功能学的改变,是在暴露指形态学或功能学的改变,是在暴露-疾病连续疾病连续带中更接近观察终点,即疾病发生的标志物。

      带中更接近观察终点,即疾病发生的标志物l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通常来自于靶器官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通常来自于靶器官的组织 Ø临床疾病标志临床疾病标志l指疾病发生后特有的分子生物标志指疾病发生后特有的分子生物标志l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的标志物,如血清甲胎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的标志物,如血清甲胎蛋白(蛋白(AFPAFP)、癌胚抗原()、癌胚抗原(CEACEA)、前列腺特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性抗原(PSAPSA)、血清谷草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ASTAST)等 易感性标志易感性标志Ø遗传与非遗传因素遗传与非遗传因素如年龄、健康状况、饮食等都可能影响如年龄、健康状况、饮食等都可能影响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Ø遗传易感性生物标志遗传易感性生物标志是机体稳定存在的遗传性的可测量指是机体稳定存在的遗传性的可测量指标可以是基因型的改变,也可以是功能学或者表型的改标可以是基因型的改变,也可以是功能学或者表型的改变变 表表表表16-1 16-1 16-1 16-1 高危高危高危高危险险险险易感基因和低危易感基因和低危易感基因和低危易感基因和低危险险险险易感基因的特征比易感基因的特征比易感基因的特征比易感基因的特征比较较较较高危险易感基因高危险易感基因低危险易感基因低危险易感基因外显性外显性高高低低相对危险度相对危险度RR高高低低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AP高高低低人群归因危险度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低低高高基因频率基因频率≤≤1%1%~90%分析方法分析方法连锁分析(连锁分析(linkage))关联分析关联分析((association))环境影响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相对较小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单核苷酸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Genetic Diversity 指在人群中出指在人群中出现现的的频频率率≥≥1%的先天的先天DNA突突变变。

      单核苷酸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 : : :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人类人类基因组基因组计划计划BiologyResponseDiseasePrevention((Nature, 2003))SNPs 单单核苷酸多态性核苷酸多态性 第三节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设计和分析研究设计和分析Ø主要的研究方法主要的研究方法Ø研究设计与实施研究设计与实施Ø资料处理与分析资料处理与分析生物标本的采集生物标本的采集生物标志的选择和检测生物标志的选择和检测Ø生物标志的选择生物标志的选择Ø生物标志的检测生物标志的检测Ø实验中的质量控制实验中的质量控制 Ø主要的研究方法主要的研究方法l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l 病例病例- -病例研究病例研究 l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研究设计和分析研究设计和分析 Ø研究设计与实施研究设计与实施l研究目的研究目的l调查方法与样本调查方法与样本l测量指标测量指标l测量方法测量方法l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l质量控制质量控制l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Ø资料处理与分析资料处理与分析l传统流行病学指标分析传统流行病学指标分析 疾病率、暴露率、比值比疾病率、暴露率、比值比OROR和和 相对危险度相对危险度RR....RR....l基因多态性与疾病关联研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疾病关联研究分析 通过分析目标等位基因通过分析目标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的差异,判断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的差异,判断基因多态性是否与疾病风险存在关联。

      多态性是否与疾病风险存在关联l基因基因- -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表表16-2 XRCC1 T>C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XRCC1(T>C)基因型基因型病例组病例组(710例例)对照组对照组(710例例)粗粗OR(95%CI)No %No %TT500 70.4558 78.61.00CT198 27.9148 20.91.49(1.17~1.91)CC 12 1.7 4 0.53.55(1.07~10.45)CT/CC vs TT(显显性模型性模型)- -- -1.54(1.21~1.96) CC vs CT/TT(隐隐性模型性模型)- -- - 3.03(0.97~9.45)相加模型相加模型- -- -1.54(1.23~1.93)((Hu et al, 2005) 个体个体易感性易感性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环境交互作用环境环境暴露暴露人群人群表表16-3 16-3 病例对照研究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病例对照研究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基因基因暴露暴露因素因素病病例例对对照照OR--abOR00 =1.00-+cdOR01=cb/ad+-efOR10=eb/af++ghOR11=gb/ah* 1-暴露,暴露,0-非暴露。

      非暴露OR10为为基因的主效基因的主效应应,,OR01为环为环境的主效境的主效应应,,OR11为环为环境境-基因的基因的联联合作用,交互作用的相合作用,交互作用的相对对比比值值比比ORint可由公可由公式式 ORint = OR11 /(( OR01 × OR10))计计算算获获得 生物标本的采集生物标本的采集Ø生物标本生物标本 包括病原和人体的生物标本常用的有:微生包括病原和人体的生物标本常用的有:微生物标本、血液(血清)标本、组织标本、其他生物标本物标本、血液(血清)标本、组织标本、其他生物标本Ø生物标本库生物标本库 通常将储存有一种类型或多种类型生物标本,通常将储存有一种类型或多种类型生物标本,并能保持它们的生物活性以供研究之用的系统称为生物标并能保持它们的生物活性以供研究之用的系统称为生物标本库本库( (biological specimen bank, BSB)biological specimen bank, BSB) Ø要求要求l在采集和在采集和储储存存过过程中不能受到程中不能受到“污污染染” l储储存的生物存的生物标标本在任何本在任何时时候候进进行行检测检测都可以都可以获获得一得一致的致的结结果果l所有的生物所有的生物标标本都本都应应有有详细详细的背景材料和的背景材料和鉴别标识鉴别标识生物标本选择和储存生物标本选择和储存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成功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成功的关键关键 Ø生物生物标志标志的选择的选择l生物标志选择的原则生物标志选择的原则 ü生物标志应特异、稳定生物标志应特异、稳定ü标本采集、储存方便标本采集、储存方便ü检测方法比较简单、实用,而且操作规范,便于与同检测方法比较简单、实用,而且操作规范,便于与同类研究结果比较类研究结果比较ü检测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高检测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高 l测量指标的选择测量指标的选择ü暴露指标暴露指标 最好能代表接触剂量或生物作用剂量最好能代表接触剂量或生物作用剂量ü效应指标效应指标 u最早期生物效应标志最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结构和功能改变结构和功能改变、、临床诊断标临床诊断标志志 ü易感性指标易感性指标u一般选择一般选择抗体水平抗体水平作为传染病易感性指标作为传染病易感性指标u易感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易感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等作为慢性非传染病的易感性等作为慢性非传染病的易感性标志标志 Ø生物标志的检测生物标志的检测l生物标志的特性生物标志的特性 ü 分子特性分子特性ü 时相特性时相特性ü 个体内变异个体内变异ü 个体间变异个体间变异ü 群体间变异群体间变异ü 储存变异储存变异 Ø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l核酸研究技核酸研究技术术((DNA & RNA))核酸体外核酸体外扩扩增增核酸核酸电电泳泳图谱图谱 核酸核酸酶酶切切电电泳泳图谱图谱核酸分子核酸分子杂杂交交 l蛋白蛋白质质研究技研究技术术 凝胶凝胶电电泳、蛋白泳、蛋白质转质转印印杂杂交、交、色色谱谱分析、蛋白分析、蛋白质测质测序等。

      序等l酶酶学技学技术术 包括定性和定量包括定性和定量检测检测,要,要求一定的条件求一定的条件多位点多位点酶酶电电泳法泳法l其它技其它技术术 免疫学技免疫学技术术、色、色谱谱技技术术、、生物芯片技生物芯片技术术等 DNA测测序序液液相相色色谱谱核核酸酸分分子子杂杂交交蛋蛋白白质质电电泳泳酶酶联联免免疫疫吸吸附附 SNP SNP 检测技术检测技术凝胶凝胶时时代:代: 主要技主要技术术和方法和方法 ::限制性片段限制性片段酶酶切多切多态态性(性(RFLP),),单链单链构象多构象多态态性(性(SSCP),),寡核苷酸寡核苷酸连连接分析(接分析(OLA)等高通量高通量时时代:代: 按技按技术术原理分原理分 ::特异位点特异位点杂杂交交((ASH),特异位点引物延伸(),特异位点引物延伸(ASPE),),特异位点切割(特异位点切割(ASC)和特异位点)和特异位点连连接接((ASL)等 IlluminaIllumina高通量基因分型平台高通量基因分型平台 Ø实验中的质量控制实验中的质量控制l一般实验质量控制一般实验质量控制ü标本采集和储存标本采集和储存ü试剂和材料试剂和材料ü仪器仪器ü实验方法实验方法ü操作规范操作规范l设立对照设立对照 ü标准对照标准对照ü空白对照空白对照ü重复对照重复对照l重复试验重复试验ü实验室内重复试验实验室内重复试验ü实验室间重复试验实验室间重复试验 第四节第四节 应用与展望应用与展望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展望展望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Ø病原体的分离和检测病原体的分离和检测Ø病原生物进化变异规律研究病原生物进化变异规律研究 Ø传染源追踪传染源追踪Ø确定传播途径确定传播途径Ø传染病防制措施及其效果评价传染病防制措施及其效果评价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Ø探索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探索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Ø评估个体易感性和确定高危人群评估个体易感性和确定高危人群Ø慢性病防制措施的制定及其效果评价慢性病防制措施的制定及其效果评价Ø辅助疾病早期诊断及临床个体化治疗辅助疾病早期诊断及临床个体化治疗 恶性肿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恶性肿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前致前致前致前致癌物癌物癌物癌物终终终终致致致致癌物癌物癌物癌物DNADNA损伤损伤损伤损伤基因基因基因基因突突突突变变变变癌前癌前癌前癌前病病病病变变变变恶恶恶恶性性性性肿肿肿肿瘤瘤瘤瘤活化活化活化活化解毒解毒解毒解毒凋亡凋亡凋亡凋亡增生增生增生增生修复修复修复修复损伤损伤损伤损伤遗传遗传遗传遗传因素因素因素因素 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Ø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利用遗传标志来预测健人们对利用遗传标志来预测健康个体患病风险的兴趣也越来康个体患病风险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越浓厚Ø遗传标志用于健康风险评估与遗传标志用于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的意义还存在诸多争议预测的意义还存在诸多争议基因检测基因检测- -危险度评价危险度评价 展望展望Ø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和融合,以及先进的生物标志融合,以及先进的生物标志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统计学方法等不断息技术和统计学方法等不断引入,分子流行病学将面临引入,分子流行病学将面临许多发新的发展机遇,但同许多发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样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从科学研究从科学研究临床实践临床实践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6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0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3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