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文物保护.docx
20页第七章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7.1. 目的本评价的目的是分析项目建设前后对此区域的生态环境所带来 的非污染生态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性保护措施,为上级主 管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7.2. 范围项目建设区及周边lkm2生态环境7.3. 保护对象保护对象主要为项目建设区及周边1km2生态系统7.4. 内容与方法7.4.1 内容分析本项目建设前后区域内的土壤、水、生物量、生物多样性、 绿地、水土流失、景观等生态因子的时空分布变化7.4.2 分析方法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文字的定性对比分析描述为主,适当辅 以预测分析7.5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7.5.1 土壤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在市境决口、泛滥、改道,使微地貌起伏不 平,显著差异,形成临黄滩地、新积土地、背河洼地、冲积和风积沙 丘沙地、黄河故道条带状沙丘地、黄土岗地、脱潮土地、泛淤平地等 地种土壤的发育和形成受黄河冲积影响,成土母质主要为黄河冲积 物在经历长期的自然变化和农业耕作种植之后,现在#市境内的土 壤可分为潮土、盐土、风沙土、新积土四个大类,其中潮土类占整个 土壤面积的 97%,而且大部分地势平坦,适宜农作物种植7.5.2 区域生物多样性据调查,区内养殖动物主要有猫、狗、兔、鸽、画眉、百灵、鹅 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虫类等。
区内植物以栽培种植为主,乔本科主要有泡桐、刺槐、毛白杨、 沙兰杨、榆、椿、松、柏、格、银杏、合欢等;花灌木类主要有木丁 香、碧桃、榆叶梅、紫蔽、月季、红叶李、海棠、迎春、连翘等;常 绿灌木主要有冬青、黄杨、侧柏等;草花类主要有各种菊花(2000 多 个品种)兰草等野生植物主要有刺槐、蔷蔽、酸枣、构相、圣柳、 芦苇、蒲草、艾篙、目稽、狗尾草等鱼塘内水生生物有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鱼类如鲢鱼、 鲤鱼、鲫鱼、白条、泥鳅7.5.3 区域植被实地调查显示,项目区有1 年左右的人工栽培的毛白杨20 多棵, 高度3〜4m,胸径2.5〜3cm;地上草本植物多为喜光植物,高度在35cm 以下;由于这里原来分布着对外进行垂钓经营活动的7 个鱼塘,人为 活动的干扰严重,此地草本植物较为稀疏,物种较少项目区西侧作为项目的周边环境,在该项目的评价范围之内;该 区有 10m 宽大堤防护林带,植被发育较好;乔木层居多,毛白杨林 群落为主要植物群落,同时伴生着数量较少的其它树种;毛白杨高度 3〜4.5m,胸径2.5〜4cm,郁闭度为0.4〜0.55;基本无灌木层,林下 的草本植物较为茂盛,且多为喜光植物,高度在35cm以下;物种较 为丰富,主要有鹅观草、知风草、狗尾草等,草本层盖度80%。
由于该区土壤较厚,水分较为充足,植物生长良好,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较为丰富,稳定性较好,生态系统容易恢复7.5.4 区域水体本评价区域有 7 个鱼塘和一条引黄干渠,水体情况见表 7-1表 7-1 区域水体情况一览表名称面积(万m2)主要功能目前水质鱼塘426, 437养殖、经营III引黄干渠/灌溉V目标水质IIIV7.5.5 区域土地利用项目区占地55.4654万m2,主要用地类型与面积列于表7-2表 7-2 土地利用现状统计类型耕地园地居住及闲置用地道路用地水域面积(万m2)13201228耕地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零星种植作物有青菜、茄 子、豆类、蕃薯、花生等;园地有梨、桃、苹果等果树栽培水 域主要有 7 个鱼塘,进行鱼类养殖、经营项目区外有引黄干渠, 灌溉面积约 500 亩耕地7.5.6 区域人文、古迹评价区域没有需要特殊保护的地上文物,项目区所在位置地下为 ##遗址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努力,##遗址的位置、范围和 形制已基本探明,其遗址在西郊乡南正门口西北一带,东到北正门口, 西至吕庄,南界为晋安路西段,北临#到回回寨公路7.5.7 项目区人居环境现状项目区所在地吕庄这一带方圆两公里地势低洼、潮湿,在经济技 术开发区开发之前一直都没有其它村庄,吕庄村民有 130 户,居民区 建筑密度小,容积率低,有大量供自然植被生长的绿地。
市政设施不 配套,排水无下水道,居民入厕靠旱厕;居民生活燃料均为蜂窝煤, 生活垃圾路边堆放,夏季助长蚊蝇孳生,污物横溢,卫生状况差,居 住环境较差7.5.8 生态系统功能评价区内的毛白杨群落相对发育较好,结构完整,生长较快,这 与本地区植被生长的土壤及水分条件较好有关,较好的环境、较丰富 的群落类型形成生态系统内部物种较多,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特性 7.5.9 现状期(施工后)的生态环境问题项目东区由于三年前##公园的开工建设,中间出现停滞, 区域内原有人工林植被与农作物植被绝大部分已被破坏,工程又未采 取较好的防护措施,目前基本没有植被分布,地表裸露严重,土壤风 蚀严重7.6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分施工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分析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考虑对水土流失、植被、物种的影响,运营期全面考虑各 因子的变化,尤其是长期和潜在的影响7.6.1 施工期的生态影响(1)施工期对植被的影响① 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由于建筑施工,区域内绝大部分人工林植被与农作物植被遭到破 坏,这部分破坏的植被范围集中,属不可恢复单向性植被覆盖损失, 使区域内植被覆盖率由施工前的 80%降到 10%以下。
因为施工期较 长,建议施工单位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在项目区周边种植毛白杨与 一些禾本科、菊科植物构成一定面积的植物群落②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施工扬尘会影响位于项目区西侧大堤防护林的毛白杨个体的传 粉及生长发育③ 对植物物种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施工期清除的本地区植物物种中,林地乔木多数为人工种植,农 田作物及其它灌木、草本均为本地区常见物种,施工期对本地区植物 物种的多样性影响较大项目区的农田生态系统因施工而消失,施工 结束后将通过绿化手段建立新的人工绿地、湖面与项目区复合生态系 统2)施工期的土壤侵蚀 施工期间,农业用地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公共绿地,植被覆盖的减 少,基础工程进行大量土石方的开挖都将会导致土壤侵蚀的增加根据工程分析,拟建工程开挖土石方总量约为62.4万m3该项 目占地约为55.4654万m2,据类比,工程的施工扬尘在旱季造成土壤 风蚀量为3.5t/d在雨季土壤风蚀量要小得多,但水土流失则会加重: 农作物植被受破坏后,表土裸露,遇到强降水会形成溅蚀或因水积成 流产生面蚀7.6.2营运期的生态影响项目区的建设占用土地,导致了局部植被覆盖率降低,农用土地 减少,城市规模扩大以及人口密度、能耗负荷增大等诸多对生态环境 不利的因素。
1)土地利用及水土恢复由于原有的农田、园地均被清除,而以各类建筑、道路用地、水 面、绿化用地等取代,土地利用功能发生了很大改变具体情况见表 7-3项目建成后,土地利用受项目区功能的影响,主要为建筑物、道 路、水面、绿化用地地面硬化、修建人工湖及绿地建设可以固着土 壤,减少土壤侵蚀量表 7-3 土地利用功能变化表土地类型建设前建设后面积(万m2)比例(%)面积(万m2)比例(%)农田1323.400绿地面积(果园、林地)203611.120.0居住及闲置建设用地12.522.518.634道路用地23.65.610.0水面814.520.236合计55.510055.51002)植被覆盖率项目建成后,总绿地面积达到17.75万m2,绿化率达到32%, 低于现状植被覆盖率3)生物量及生产力根据有关资料,项目区绿化一次性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地的单位 面积生物量分别为6kg/m2,2 kg/m2,1.6 kg/m2种植植被的单位面积 的年生长量即生产力,乔木、灌木和草地分别为 1.2kg/m2a,0.7 kg/m2a, 0.6 kg/m2a由于绿化要求一定的乔木、灌木和草地三个层次的有效配比,通 常在叠置率为(分绿化面积之和比上总绿化面积)为 130%的情况下, 乔木比例应保持在50%以上、灌木应至少为 30%,草地应达50%。
项目建成后分绿化面积、植物生物量、植被生产力情况见表7-4表 7-4 分绿化面积、植物生物量、植被生产力项目所占比例(%)分绿化面 积(万m2)单位面积 生物量 (kg/m2)总生物量(t)单位面积 生产力 (kg/m2a)总生产力(t/a)乔木509.465641.2112.8灌木305.721140.739.9草地509.41.61500.656.4总计130%24.5—828—209.1从上表可以看出,绿化一次性新增生物量828t,同时随着时间的 推延,绿化植被逐渐生长发育,生物量仍会大幅增加4)景观生态学分析 项目建设前,景观格局简单,仅有园地、农田和建设用地三种拼 块,异质性程度较低项目建成后,有各类建筑物,道路、各类绿地、 人工湖等多种拼块,由于绿化树种较多,物种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 性也相应增高但由于人工引进的树木对环境需要一定的选择和适应 过程,项目刚建成时可变性大,抗干扰能力较差项目建成后,因建 设人工湖、楼房、道路使绿地连通程度受到影响 7.6.3项目区的生态适宜度评价(1) 生态适宜度评价的内容和目的 生态适宜度评价的内容和目的主要是研究和分析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交通和新建项目区的相互制约、相互联 系的关系,并根据生态适宜度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为 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2) 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数由于生态适宜度评价自身尚不成熟,本次环评参阅有关资料,采 用了环境质量评价中较常用的方法:单项评价指数法和综合评价指数 法,并在此基础上再作适当修正3) 单项评价指数法nP=Z PWi j jP=Z PWj=1iZ W=l, Z W=1ji其中:P —各生态适宜性分指数的计权分值iP-- 各生态适宜性因子的评分值jW-- 各生态适宜性因子在分指数中的权重jP-- 各生态适宜性分指数的计权分值kW-- 各生态适宜性分指数在生态适宜性指数中的权重i单项评价指数法就是将上述的环境质量指数、方便度指数及舒适 度指数,各自分成多个生态适宜性分指数,每个生态适宜性分指数又 可由若干个生态适宜性因子组成先将各生态适宜性因子和它们的生 态适宜性基准值相比并进行打分,各打分的评价值见表7-5表 7-5 分值表分值12345评分劣差一般良好优在充分考虑各生态适宜性因子在各生态适宜性分指数中的地位 和作用之后,确定它们在各分指数中的权重,并计算出各分指数相应 的计权分值,进一步在充分考虑各生态适宜性分指数在各生态适宜性 指数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确定它们在指数中的权重,并计算出 各指数相应的计权分值来进行评价。
4)综合评价指数法3P=EWPG K KK=1工W=1K式中:P——项目区生态适宜性综合指数GW ——各生态适宜性指数在项目区生态适宜性综合指数K中的权重综合评价是在单项评价指数的基础上,根据上述各生态适宜性指 数在项目区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和重要程度计权,并算出综 合评价分值,然后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