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扇》与《长生殿》里的故国哀思古代文学论文.doc
5页《桃花扇》与《长生殿》里的故国哀思_古代文学论文 《桃花扇》与《长生殿》里的故国哀思,摘要:“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争唱孔洪词《桃花扇》和《长生殿》是清代戏曲史上两颗最耀眼的明珠两部作品都盛行于都盛行于清代康熙时期《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叹”,《长生殿》是“借钗合情缘,写兴亡之感”同一个历史时期,出现了两部借古而喻今的不朽巨著,这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历史的必然《桃花扇》虽然通篇是写南明覆亡的历史,但句句都是文人自身对故国的哀思,《长生殿》也是如此,通篇在写唐杨的爱情,但句句都是文人对于自己的哀怜本文试图通过文人自身的文学创作,解读朝代更替之际,文人内心矛盾而又真实的故国哀思 关键词:《长生殿》;《桃花扇》;文人群体;故国哀思;一、作品简介《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是清初文人创作群痛定思痛、反思历史文化思潮的集中反映《长生殿》以唐朝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借“钗合情缘”写兴亡之感,反映了当时深刻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桃花扇》则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叹,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阶层内部尖锐的矛盾。
在明清文人传奇的三大时代主题中,首次将政治批判、人性探索和历史反思三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集大成之作[1]两部作品都很好的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融合起来,在展现人物悲剧的同时,贯穿了对整个社会风貌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哀思二、作者情怀与作品内涵清初,满人初定中原,政治根基尚不稳固,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汉人,巩固政权,表现在政治上,则是提出“满汉一家”的怀柔政策;表现在文化上,则是对文化和文字钳制比较松懈,“初不兴文字狱”所以,这一时期的文人,对于个人感情的反映还是比较大胆、比较直白的尤其是以《桃花扇》、《长生殿》为代表的一些对历史反思的作品,或写实、或借虚,实境与幻境中作者那种悲愤沉痛而又激昂的宣泄,甚至有一些情感足以称之为“豪迈”《桃花扇小引》中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其实,不独孔尚任,清初文人整体都有一种情怀,就是对异族入侵的愤恨和对故国故情的怀念以“江左三大家”之一吴伟业为例吴梅村初仕崇祯,以名显,后明亡,被迫仕清,数次乞归,不获允。
吴伟业内心对自己的屈节仕清极为歉疚,痛悔无绪,常借诗词以写哀顺治十三年(1656)底,以丁忧南还,从此不复出仕[2]仕清期间,吴梅村书写了大量的诗歌来反映自己内心的仓皇和矛盾,他觉得背叛明朝是一种屈辱、失节的行为这其实正是清初文人集中地心里体现,所以即使康熙开博学鸿儒科笼络江南士子和遗民遗老,如顾炎武、黄宗羲、傅山者仍不赴任[3]这不是一种个人反抗,而是一大批文人群体的反抗意识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所以,全剧虽然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来展现弘光小朝廷兴亡的历史史实,但更多的体现的还是孔尚任对于统治者的愤恨,对故国的哀思与幽叹这固然是一种文人的视角,但至少也反映了一大批遗民遗老的心声相较于孔尚任,洪昇的个人情感表现在作品中则更为直接经历了一系列的巨大打击和变故,李隆基心灰意冷之后,依托于理想与幻境,经过“冥追”、“觅魂”、“补恨”、“寄情”,执着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终于获得玉帝的恩准,双双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现实中的不可能,洪昇通过幻境实现了美好的愿望,以精神的“长生”消解了现实的“长恨”!联系洪昇的悲剧人生,我们不得不说这也正是作者自己的理想,现实中“半世飘零、半世落魄”的惨境,洪昇无可奈何,但是借助于作品,作者也在虚无间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仔细想,这不也正是清初很多文人“求之无道”后的选择吗,对于故国的怀念,对于人生的理想,只能诉之于一腔哀思三、亡国之思,故国之叹清初,统治阶层对于文化稍显宽松的政策,使很多作品在表达对于“故国的哀叹”方面颇为大胆那种赤裸裸的宣泄和讥讽随处可见比如《桃花扇》中第二十四出《骂筵》,这是剧中的高潮,孔尚任借李香君之口将阮大铖骂的体无完肤充分体现了李香君嫉恶如仇的可贵品质和疾风劲草的高尚节操玉交枝】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重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吐不尽鹃血满胸,吐不尽鹃血满胸再如,《长生殿》【骂贼】一出:“唉,安禄山,你本是失机边将,罪应斩首幸蒙圣恩不杀,拜将封王你不思报效朝廷,反敢称兵作乱,秽污神京,逼迁圣驾这罪恶贯盈,指日天兵到来诛戮”这难道仅仅只是李香君和雷海青的控诉,当然不是,这是万千有骨气的文人士子、贫民大众对于清王朝的控诉,对于统治阶层的痛斥身为孔门六十四世孙的孔尚任,目睹了明清改朝换代的血雨腥风他虽然被清廷统治者笼络,却显然是受到了曾经亲历其事、心有悲痛的遗老们的影响,深为明王朝的覆亡感到惋惜、悲恸剧中一曲【哀江南】倾诉承载着以孔尚任为代表的遗民群体的故国情怀:“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而《长生殿》中也处处充斥着故国哀思、兴亡之感梁州第七】想当日奏清歌趋承金殿,度新声供应瑶阶……可哀落魄,只得把霓裳御谱沿门卖,有谁人喝声采! 空对着六代园陵草树埋,满目兴衰转调货郎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四、结论总之,每到易代之际,文人群体的情感都是最为复杂的一方面是“报国无路”,一方面是“穷志守节”当所有的希望都化为灰烬的时候,情感上巨大的震撼和打击自不言喻,而这时文人群体性哀思历史、兴叹故国之情的普遍心理也就可以容易理解了参考文献:[1]向志柱.《长生殿》与《桃花扇》的互补性[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2]朱则杰著 .《中国分体断代文学史 清诗史》[M]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 60—61 .[3]孔定芳.论康熙“博学鸿儒科”之旨在笼络明遗民[J].唐都学刊.2006(3).作者简介:冉建凯( 1985 -),河南郑州人 ,就读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研究方向:文学三、亡国之思,故国之叹清初,统治阶层对于文化稍显宽松的政策,使很多作品在表达对于“故国的哀叹”方面颇为大胆。
那种赤裸裸的宣泄和讥讽随处可见比如《桃花扇》中第二十四出《骂筵》,这是剧中的高潮,孔尚任借李香君之口将阮大铖骂的体无完肤充分体现了李香君嫉恶如仇的可贵品质和疾风劲草的高尚节操玉交枝】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重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吐不尽鹃血满胸,吐不尽鹃血满胸 再如,《长生殿》【骂贼】一出:“唉,安禄山,你本是失机边将,罪应斩首幸蒙圣恩不杀,拜将封王你不思报效朝廷,反敢称兵作乱,秽污神京,逼迁圣驾这罪恶贯盈,指日天兵到来诛戮”这难道仅仅只是李香君和雷海青的控诉,当然不是,这是万千有骨气的文人士子、贫民大众对于清王朝的控诉,对于统治阶层的痛斥身为孔门六十四世孙的孔尚任,目睹了明清改朝换代的血雨腥风他虽然被清廷统治者笼络,却显然是受到了曾经亲历其事、心有悲痛的遗老们的影响,深为明王朝的覆亡感到惋惜、悲恸剧中一曲【哀江南】倾诉承载着以孔尚任为代表的遗民群体的故国情怀:“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而《长生殿》中也处处充斥着故国哀思、兴亡之感梁州第七】想当日奏清歌趋承金殿,度新声供应瑶阶……可哀落魄,只得把霓裳御谱沿门卖,有谁人喝声采! 空对着六代园陵草树埋,满目兴衰。
转调货郎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四、结论总之,每到易代之际,文人群体的情感都是最为复杂的一方面是“报国无路”,一方面是“穷志守节”当所有的希望都化为灰烬的时候,情感上巨大的震撼和打击自不言喻,而这时文人群体性哀思历史、兴叹故国之情的普遍心理也就可以容易理解了参考文献:[1]向志柱.《长生殿》与《桃花扇》的互补性[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2]朱则杰著 .《中国分体断代文学史 清诗史》[M]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 60—61 .[3]孔定芳.论康熙“博学鸿儒科”之旨在笼络明遗民[J].唐都学刊.2006(3).作者简介:冉建凯( 1985 -),河南郑州人 ,就读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研究方向: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