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doc
6页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述要【 作 者】陈前瑞【内容提要】本文从汉语认知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汉语学习研究三个方面概述了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的主要内容,展现其跨学科探索的努力,简要讨论当前对外汉语研究中进行跨学科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关 键 词】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汉语第二语言习得【 正 文】 对外汉语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在业内基本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从根本上说,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注:引自赵金铭(2001)《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第5页学科的性质不仅要求对外汉语教学要坚定不移地走跨学科发展的道路,而且还要求有一支跨学科的师资队伍和研究队伍,要求我们每个人应具有跨学科的意识和知识这是新世纪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给我们提出的最严肃的课题注:参见张旺熹(1998)《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述要》,《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第12页因此,对外汉语研究的当务之急就是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后首次举行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选取汉语学习与认知这一前瞻性的中心课题所进行的跨学科研讨。
这次会议于2001年10月12至1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收到论文35篇这些论文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运用认知语言学和其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二是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研究汉语认知的过程和特点;三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成果研究汉语学习的特点下面依次介绍这三个方面论文的主要论点,展现其跨学科探索的努力,小结部分简要讨论当前对外汉语研究中进行跨学科探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 汉语认知研究 本次会议论文涉及到汉语认知研究的有13篇,可大致分为两类:(一)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问题;(二)研究汉语的具体问题并试图从认知和语用的角度予以解释 1.1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崔希亮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是一篇比较宏观的论文作者首先指出,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 ),另一个方面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意义——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
文章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取向,简要介绍了原型理论等8个理论模型、内省的研究方法及其限制这篇文章视野开阔,有助于国内的语言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日本松山大学方经民的《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把汉语的区域范畴分为处所域和方位域,认为前者的维度认知方式是零维认知,后者具有多种维度的认知方式文章根据空间位移参照和凸显重点的不同,区分了汉语部分介词、趋向动词、存现句内部的认知差别,并讨论了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句法地位此文吸收Langacker的参照点理论,深入细致地探讨了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特点和方位词的空间化作用,是汉语认知语言学研究中比较规范的一篇代表作 上海外国语大学金立鑫的《现代汉语中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趋向补语的位移性质作了尝试性的解释,通过位移的“由远及近/由近及远”解释了“来/去”位移的方向性和马庆株(1997)的“可见/不可见”论文章还对趋向动词和宾语的语序关系所反映的时体意义作了认知上的解释这篇论文解释重于描写,引起大家对参照点和时体问题的深入讨论 日本文京女子大学鲁晓琨的《助动词“会”和“能”的隐喻对比》指出:“会”和“能”代表了助动词从“根源意义”(root meaning)到“判断意义”(epistemic meaning)的两种隐喻类型。
“会”属于多义隐喻,是由一个根源意义隐喻出另一个根源意义,然后由后一个根源意义投射到判断意义上能”是同义隐喻,是把根源意义的语义结构直接投射到判断意义上日本大学铃木基子的《与汉日表示存在的句子相关的认知问题》通过分析汉语“A有B”和“B在A”的互换条件,比较对应的日语句子的异同,归纳出汉日两种语言的存在句在信息结构、指称性质和焦点强化等方面的规律这两篇文章都是微观的研究,但结论都有很强的概括性和理论性 北京大学施春宏的《比喻义的生成基础及理解策略》和上海大学吴卸耀的《“进”与“出”的不对称考察》研究的都是认知语言学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在会议讨论当中,有学者认为,这两个问题还可以根据认知语言学有关隐喻和容器图式的理论作更深入的研究 1.2下面一组文章虽不与认知语言学直接相关, 但也涉及到一些更宽泛的认知乃至语用的问题 北京大学陆俭明的《英汉回答是非问句的认知差异》认为,汉语和英语对否定是非问句的回答所存在的明显对立是由于二者认知上有差异造成的说汉语的答话人首先对问话人所自认为的主观想法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接着答话人才说明客观事实是怎么样的或将是怎么样;而说英语的答话人直接对客观事实是怎么样的或将是怎么样的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而根本不关心问话人所自认为的主观想法是怎么样的。
这种认知解释虽然比较朴素,但对学习者来说浅显易懂,好学好用 日本筑波大学刘勋宁的《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认为,汉语句尾“了”其实是过去时的标志只是汉语句子的认知角度和构造形式与印欧语不同汉语的“了”也是以发话时间为参照的——只是汉语采取了偷懒的办法:默认(缺省)的时候,以发话时间为参照;有时间标记的时候,以指明的时间为参照了”字句的使用必须有一个背景,这就是原来知道一个情况,而现在有一个与之不同的新情况这种“变化”的理解,就来自于这种前后不同状态的对比这样,各种不同的句尾“了”就可以通过认知和语用的阐释获得统一的解释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陈前瑞的《现时相关性与复合趋向补语中“来”的位置》从语料库检索出大量的具有最小差异的例句,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不同例句在后续小句的小句数量、主语类型、语义类型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而得出结论: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中的“来”与宾语的不同位置关系还表现出现时相关性的变化文章不仅吸收了假设检验的思路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而且还把体貌系统共时的变异研究和历时的发展研究结合起来,在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中作出了的努力 北京大学沈阳的《“VP”转指的认知解释和句法制约》与上述论文的研究思路有些不同。
许多研究认为,从句法角度来研究“VP”转指的构造形式肯定不行,所以要么总得加上些语用或语境的因素进来,要么甚至完全要依靠认知上的理解深化沈阳认为,语用和认知条件有时也确实有用,但如果反过来说,“VP”转指只能依赖语用或认知因素,而不需要甚至没有句法制约,就似乎走得太远他尝试的是另外一条策略,即在承认语用和认知解释的同时寻找“VP”转指的某种句法制约条件,体现了语法的形式研究与认知功能研究的结合 还有两篇论文从历时的角度,涉及到认知因素对汉语句式发展的影响它们是北京大学张美兰的《从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看近代汉语比拟句式功能的扩展》和杨德峰的《用于将来的“动+了+趋”初探》历史语言学研究不仅为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试验场,而且还可以反过来推动认知语言学进一步的理论化这种学科交融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注:参见Blank, A. & Koch, P. (eds.) (1999:1) Historical semantics and cognitive.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二 汉语认知心理学研究 本次会议收到认知心理学方面的论文有5篇 北京师范大学彭聃龄的《语言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概述了心理学研究中从认知科学到认知神经科学这一研究方向的转变。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脑对语言的信息处理,认知神经科学则探讨认知行为与大脑结构的关系,是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彭文重点介绍了这一领域中与第二语言学习相关的研究发现,并对现有的研究方法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和评价,认为脑成像技术与其他方法在安全性、空间和时间的分辨率方面各有短长此文介绍了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开阔了与会者的思路,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江新的《初学汉语的美国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实验研究》发现,初学汉语的美国学生正确拒绝假字和非字的反应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只存在于上下结构字,对于左右结构字,假字和非字的反应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他们对汉字正字法规则性已经有了明显的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只限于上下结构的汉字初学汉语的美国学生在汉字识别中存在结构类型效应,表明汉字的结构方式对整字的认知加工有影响,汉字的视觉特征在汉语初学者的汉字识别中起重要作用至少对于初学汉语的美国人来说,自下而上的视觉特征分析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江文的研究体现了认知心理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结合,这样的研究领域应该是对外汉语跨学科研究的主战场之一,尤其值得重视 北京师范大学徐彩华、陈绂、张必隐的《中文心理词典中单音节词的加工》提出了汉语单音节词的加工模型。
单音节词的加工并不“简单”,它既受单音节词独立成词能力的影响,也受其构词能力的影响正是这两种合力影响着单音节词的通达在不同的认知任务中,影响单音节词的两种因素的合力的表现是不同的,有时对认知产生促进作用,有时产生干扰作用1+1不等于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这正是汉语单音节词不同于拼音文字中单语素词加工的独特之处文章提出的这一论题对汉语第二语言习得有没有明显的影响,这也是对外汉语研究十分关心的问题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高立群的《“把”字句位移图式心理现实性的实验研究》用认知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验证了汉语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结论 张旺熹在《“把”字句的位移图式》(《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 期)中指出:典型的“把”字句表现的是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从甲点转移到乙点的位移过程高文采用词汇再认测验,考察被试在阅读“把”字句和非“把”字句后,对句子中词汇再认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的差异结果发现,与非“把”字句相比,读者在“把”字句的阅读过程中,对受事客体起点状态的认知表征要更为强烈,这表明“把”字句空间位移图式在被试对“把”字句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具有心理现实性,证明空间位移图式作为“把”字句句法语义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这篇文章是基于心理学的认知研究和基于语言学的认知研究的有机结合,这种研究路向十分值得肯定 江文、徐文和高文有一个共同特点,第一作者都是认知心理学博士,他们的研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原汁原味的;而且他们都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或教学部门供职,不同程度上得到语言学专业同行的启发或帮助因此,这样的研究在对外汉语跨学科探索中应当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王韫佳、微软中国研究院初敏、中科院声学所贺琳、冯勇强的《语句中双音节韵律词的重音感知研究》从300 个朗读语句中人工切分出1898个双音节韵律词,请21位听音人对所有韵律词的重音位置进行判断得到以下结论:(1 )语句中韵律词的重音分布与孤立词有所不同,它与词所在的韵律边界有很大关系在非停顿前,前字重的比率高于后字重的比率,在停顿前的情况则相反2 )词的重音感知与音节之间的高音点差和时长差都存在显著正相关,但与高音点差的相关明显强于与时长差的相关3 )韵律词内音节之间的高音点差和时长差在停顿前为较弱的正相关4 )双音节词的调类组合对重音感知有显著影响,字调本身的固有高音点较高时,该字被听为重音的比率就较大这篇论文是跨学科合作的又一典型,既是实验语音学、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