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赤壁之战》教案三篇.docx
23页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赤壁之战》教案三篇《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它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采纳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我打算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缘由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爱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缘由查找自己喜爱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根据事情发展的依次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打算: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化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日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日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战胜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战胜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战胜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索: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依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起先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探讨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打算、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兴师动众”,周瑜为什么要兴师动众?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习课文其次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办法的看法?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起先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探讨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状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起先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索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探讨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缘由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老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习“思索、练习”其次题 3、把今日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探讨孙权、曹操输赢的缘由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 战役的打算:铁锁连船、打算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倒戈、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打算开三国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战胜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悟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战胜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缘由是什么? 2、学生探讨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傲慢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打算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老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日在课堂上得到的学问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 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缘由 曹操:傲慢轻敌篇二 学情分析: 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当侧重培育学生的自学实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老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终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加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育虚心听取别人看法,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驾驭“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驾驭“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分,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重点驾驭“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驾驭“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分,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分析并驾驭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3、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学问,逐步驾驭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4、分析并驾驭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终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斗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
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解并描述的故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依据我国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气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反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出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变更了当时双方的力气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留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爱好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战胜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气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仔细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缘由了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终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斗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解并描述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务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晰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作者及年头 体裁 地位特点 《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 (春秋) 国别史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西汉) 国别史 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 司马迁(西汉) 纪传体 《汉书》 班固(东汉) 纪传体 《后汉书 范晔(南北朝) 纪传体 《资治通鉴》 司马光(宋) 编年体 三、课前提问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依据我国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的 1.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东汉末年,也就是公元200年前后) 2.你知道东汉末年的“三国”是哪三国吗?各国以谁为首?主要重臣(魏:曹操,蜀:刘备 诸葛亮,吴:孙权 周瑜 鲁肃) 3.《赤壁之战》之所以出名,它的特点是什么?(赤壁之战是我国历一个特别出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4.故事写了交战双方哪些人?他们都是干什么的?(曹操;魏国的丞相,我国历出名的大政治家周瑜:是东吴孙权的一员大将,任水陆军都督黄盖:周瑜手下的一员老将篇三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育虚心听取别人看法,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驾驭“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驾驭“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分,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常用文言词和简单误会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2、说明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