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国际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
9页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国际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至少还有记忆刘瑜最近,看了一部话剧《弗罗斯特》该剧是对1977年一场电视访谈半写实、半虚构的舞台重构,访谈者是英国脱口秀主持人弗罗斯特,被访谈者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虽然当时水门事件已经过去了5年,尼克松也下台了3年,但是尼克松从来没有真正承认过错误弗罗斯特雄心勃勃地想迫使尼克松在访谈中认错,而尼克松步步为营,将弗罗斯特咄咄逼人的提问转化为自我辩护,但最终还是“战败”了,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出尽洋相,不得不缴械投降这个故事的主题,用最简洁的话说就是:不忘记,不原谅尼克松30年前的错误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公众的记忆中消失,西方文化中公众对政治家过错“耿耿于怀”的态度令我感慨虽然尼克松在世时就受到了政治的、舆论的惩罚,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救赎,几十年来人们从没有忘记向已经落入“井底”的他扔“石头”要许多习惯领导特权的人来说,美国总统对竞选对手进行窃听,好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丑闻但是美国社会没有这种“宽容”,支持率的自由落体、弹劾的压力、甚至入狱的威胁,迅速将尼克松抛入历史的垃圾堆。
“不忘记、不原谅”的表现,就是各类文化产品中反思主题反反复复的出现拿水门事件来说,电影《尼克松》《迪克》《所有总统的人》都有对水门事件的再现和反思,电视片《辛普森》《X档案》《福图拉马》中也都有反映水门事件的剧情当然,文化产业对政治错误最不依不饶的典型,还是越战的“文化工业”且不说书籍、电视、歌曲、漫画等,就拿电影一项来说,作品就已经汗牛充栋,如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 可以看出,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面前,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传载记忆的责任面对权力社会可能手无寸铁,但是至少还有记忆相比之下,中国有多少文艺作品在守护我们的集体记忆呢?“三年自然灾害”死亡成千上百万,我们有几部电影反映那些苦难?面对血流成河的土改、镇反、文革、四清,我们的奥利弗·斯通在哪里?在《大话西游》里?在《无极》和《遍城尽带黄金甲》里?权力固然封锁了记忆,但是社会本身、公众本身又有多少回忆的冲动、诉说的冲动、用历史的火炬去照亮未来的黑暗的冲动? 对于历史的伤痛,我们习惯于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揭历史的伤疤”;对于哪怕映射这一伤疤的文艺作品,我们涂抹着西方解构主义、荒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口红的嘴巴又说,“这种宏大叙事是多么的土气”。
但是,如果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里,它同样可以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事实上,当我们的文艺作品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放荡、恶搞去包裹怯懦时,它正在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 当然,《弗罗斯特》这样的作品集中出现在这几年,绝非巧合显然,这些作品的编剧导演都或多或少有影射当代政治尤其是伊战的意图也许,历史的妙处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选自《民主的细节》,有删改)1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19.作者认为“不忘记,不原谅”在中国鲜有表现的原因有哪些?(6分)20.“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这句话包含了哪些深意?(6分)参考答案:18.首先,通过《弗罗斯特》话剧,引出“不忘记、不原谅”的话题其次,将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不忘记、不原谅”与中国文化产业的怯懦、不作为进行对比,并分析中国文化产业不能守护集体记忆的原因及后果最后,补充《弗罗斯特》此类作品的时代意图,强化观点每点2分)19.权力的封锁;文化产业的怯懦和不作为;社会公众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缺少回忆的冲动每点2分)20.①历史对现实和未来有重要的警示、警诫意义。
②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同样体现在对待现在和未来的态度里③提醒人们对历史“不忘记、不原谅”,增强反思意识,用历史的火炬照亮现在和未来的黑暗每点2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教授看门何休王教授评上教授两年后,学院专业设置走向市场,采煤专业撤消,他又不愿转型,成了闲置的教学资学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把王教授作为一个专门的议题讨论,讨论的结果是:要么内退,要么到保卫处挂个号,守大门王教授才四十五岁,不到内退年龄,分管保卫工作的陈副院长找王教授谈话,王教授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王教授上岗的那天,大家开玩笑说,这是学院有史以职称和工资最高的守门员 看门人一直都是聘请临时工,活儿也轻松,不外乎是为进出车辆开门,登记访者,为晚归者开门等上班第一天,王教授就捅了一个不小的娄子:中午,一老乞丐在学生食堂乞讨,被学生食堂管理人员撵了出后,七弯八拐的跑到学院小餐厅里去了此时小餐厅里,陈副院长正陪客人吃饭保卫处长向陈副院长深刻检讨后,打到值班室王教授却一本正经地说,人是我放进去的,我没有违反工作细则保卫处长气咻咻地说,细则上写得很明白,闲杂人等,不得入内乞丐要饭,他不是闲人至于他是不是杂人,你没提供判断标准,凭我的主观理解,他不是杂人。
保卫处长是转业军人,王教授咬文嚼字,令他一时语塞,便气急败坏地挂了,火烧火燎地跑到大门值班室,对王教授说:现在我把工作细则的第五款改掉,凡是非本学院的师生,原则上不得进入校园,办事的,必须有介绍信,找人的,必须和相关责任人联系上,否则一律不放行保卫处长话音刚落,一份“值班人员工作细则补充说明”伸到保卫处长的鼻子底下:处长,请签字保卫处长哭笑不得,他一边签字一边想,别人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兵遇到秀才,也难缠啊,这还是个开头,往后还不知道会惹出什么事果然不出所料,半月后,陈副院长接到市政府一位领导的,说是建议学院换掉看门人陈副院长派保卫处长去调查,很快,保卫处长哭丧着脸见陈副院长原,头天晚上,市委宣传部长吃请后回家,车行驶至学院门前时,内急了,司机跟他出主意,学院里面厕所多王教授当班,死活不开门宣传部长摇下车窗,借着酒疯指着王教授的鼻子骂:你一个看门狗,神气个鸟,老子有公干,快开门王教授从没挨过这样的骂,气得脸发紫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你公干,拿出介绍信宣传部长急了,一手捂着裤裆,一手掏出把你们保卫处长的报,我给他打不巧的是,保卫处长关机,家里座机没人接僵了几分钟,宣传部长内急难忍,只得喊司机开车,到大街上找一个角落方便。
了解情况后,保卫处长敢怒不敢言,因为王教授把自己签了字的那份“补充说明”放大五倍贴在值班室最显眼的地方一个学期下,保卫处长想在开中层干部会议时,提议把王教授换掉没有特殊情况,一般都是教务处长与学工处长先发言,保卫处长的发言放最后,所以,保卫处长还未得及开口,学工处长发言时对王教授大加赞扬,还建议给予王教授“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本不是学工处的事,学工处长哪根神经搭错了吗?当然不是近几年,学生通宵上网现象非常严重,自从王教授看门之后,本院学生通宵上网现象锐减晚上十点后,王教授不放学生出门;清晨或上午,只要有面容憔悴的学生进校门,王教授就要验他们的学生证,如果没带学生证,王教授就用数码相机给他们拍照,再叫他们留下班级姓名学号,一丝不苟有一次,有两个学生捂着肚子诈称生病,要去医院王教授关切地问,钱带够了没有啊?我这里有五百块钱,你们先拿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俩学生拿着王教授的钱,在网吧门前徘徊了半小时,最后还是跑到药店买了一瓶感冒药,乖乖地回学校,把钱还给王教授会后,王教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教授看门,本身就是新闻,加上学工处长的渲染,本地报纸与电视台均对王教授作了专题报道再后,省里下发一份文件,要求至少有一位五十岁以下、正高职称的党外人士充实学院领导班子。
在所有教授中,只有王教授两个条件都符合王教授只看了一年大门,就成为院长助理,一年后,提为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王教授,也就是王副院长,在就职演说中慷慨激昂地说,学院的门,是学院的窗口,我们不能小视它的存在此后,学院再也没有聘过临时工看大门,据说,这个岗位有很多人明争暗夺着呢 (选自《当代人》,有删改)16.请简要概括王教授的性格特点4分)17.小说中的情节如果存在读者意料之外的因素无疑会大大增强小说的可读性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教授看门》的艺术魅力5分)18.王教授最后被提拔为副院长,作品的结局安排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参考答案:16.①热爱自己的专业;②不计较工作岗位;③富有同情心;④工作一丝不苟;⑤敢于坚持原则;⑥关心爱护学生;⑦教育学生方法灵活;⑧具有远见卓识答出2点给1分,答出4点给2分,答出5点给3分,答出6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17.小说开篇便让教授当守门人,情节奇特,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教授工作一丝不苟,却犯放进乞丐,影响领导食欲的低级错误,然而这又是没有违反规则,颇为有趣;门卫规则重新修订后,应该不会有新的问题了,可王教授的“执法如山”却又因“市委宣传部长事件”让学院领导很尴尬;在保卫处长对王教授非常不满时,王教授却备受学工处长赞扬,还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更为离奇的是,原先面临内退的王教授最后又被提升为副院长。
所以说,小说情节曲折,多处出奇制胜,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18.①小说的这种结局安排合理王教授最后被提拔为副院长看起好像是由于他的运气好,但联系小说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出,王教授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的知识分子,工作有胆量,有魄力,有自己的见解,并且真正关心学生,工作中又善于采取灵活的方法,他被提拔并不是因为他的运气好,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这种结局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并不让人觉得意外观点鲜明2分,理由充分2分,结合文本适当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②小说的这种结局安排不太合理从小说的情节中可以看出,王教授生活的环境充满尔虞我诈,而且王教授坚持原则,容易招致某些“当权者”的不满,而王教授又不会曲意迎合,所以这样的安排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并不符合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观点鲜明2分,理由充分2分,结合文本适当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卢鹤绂:挑战爱因斯坦的人王 煜 1941年,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安检人员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处硬邦邦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安检员还从来没见过带这么多书的正在打仗的时候回国,你真是连命都不要了,还要带这么多书?”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卢鹤绂1914年6月7日生于辽宁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l936年9月,卢鹤绂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前往美国深造 1941年卢鹤绂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毅然回到了正在进行着抗战的祖国他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物理学家正在进行的课题,而不久后另外两位物理学家就凭该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在上海科学会堂作报告时会说:“如果卢鹤绂当年留在美国的话,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当时内地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讲授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力学和地球物理探油术等课,他常常只能在点灯草的油灯下备课,在古庙里给学生讲课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一边讲课,一边还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他于1 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