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2企业改制与上市.ppt
85页企业的改制与上市,,专题二,1600年,英国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家国营企业——东印度公司 1776年,亚当.斯密写了《国富论》,坚决反对国有企业,呼吁市场化和民营化,主张以看不见的手来调整市场的供需,不需要政府干涉 1776-1867的90年间是欧洲最困难的时间,这段期间发生了工业革命 1867年,马克思写了《资本论》,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必定灭亡其后的资本主义就在《资本论》的冲击下逐渐社会主义化 1875年,英国普通法和平等法合并成为今天的普通法普通法所追求的,是把一个社会的平等观念,加入到法案里面用陪审团判案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以采煤、钢铁和机械工程等部门为代表的工业部门开始公有化一战时期,国家从多方面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后,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二战时期,英国政府大大加强了对经济的管制和调节 1945年开始,工党政府推动了第一次国有化高潮,包括英格兰银行、民用航空、煤炭、铁路、电力、天然气、钢铁、邮政、城市交通、电报、供水、石油等部门2.1.1 英国历史上的“公有化”与“私有化”,2.1 国外的国有企业发展简介,1951年丘吉尔保守党政府上台后,把大部分钢铁工业和部分汽车运输业还给私人企业主。
1964年工党新政府又恢复了部分国有化措施 1970年希思保守党政府又实行了部分私有化 1975年威尔逊工党政府推动了第二次国有化运动造成了70年代英国经济的停滞不前、通货膨胀、财政困难和失业 1979年撒切尔夫人保守党政府开始大规模私有化运动重新实行经济自由主义,打破国企垄断地位,鼓励私人企业竞争,降低税收等 英国当时所推行的政策是分三步执行的: 在国有股股权不变的情况下,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经营这些企业 把经营状况好的国有企业拿到股票市场上进行国有股的减持 国有股减持之后的企业,政府保留了一股“黄金股”铁娘子完成大规模私有化,2.1.2 其他国家的“国营化”,苏联: 1917年苏联革命成功后,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其经济在30年代以12%至13%的年速度增长 德国:1870年后,为了尽快赶上英国,德国作了一系列的国有化运作 法国、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等也是在19世纪末加快推动国有化的 亚、非、拉各洲的发展中国家也基本是在二战以后进行国有化 世界各国的国有化大多都是在二战之后、1980年之前达到最高峰的,随后又走向私有化参考文献:陈志武,《从世界变迁谈中国的崛起》,2.1.3 民营化之前和之后的业绩表现,William Megginson和Juliet D’Souza研究了28个国家在1990-96年间的85次国有企业民营化运作: 按总资产收益率:民营化之前三年平均6%,之后三年平均7%; 净资产收益率:民营化之前三年平均18%,之后三年平均19%; 以民营化的那一年为基数,民营化之前三年平均员工的销售收益要高2%,之后三年平均则要高出23%,显示民营化提高了生产力; 以民营化的那一年为基数,民营化之后三年里单位员工创造的净利润是民营化之前三年平均值的两倍。
结论:国有企业民营化之后的效率、生产力、负债率、甚至就业率等都得到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历都如此陈志武:国有企业为什么搞不好? 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最高,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制度的要求也就最高 制度机制越不发达的国家,就越不能搞国营企业如果搞,腐败和贪污就会无处不有,代理成本和利益扭曲会太高2.1.4 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模式”,淡马锡(Temasek)控股直属财政部,成立于1974年,年均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8%,标准普尔和穆迪均给予了淡马锡AAA的信用评级 经验: 国有企业的惰性问题:市场化运作,考核利润指标,择优汰劣 国有企业经营者素质及积极性问题:从国际人才市场上完全市场化地选拔经营人才,薪酬水平与国际接轨 政府对国有企业干涉过多问题:由控股公司隔离、“一臂距离” 政府对国有企业监督不到位问题:国企信息公开化、公务员董事不从企业领薪酬、借助私营企业的力量 国际资本运作:近年收购澳大利亚航空、澳大利亚电讯、香港道亨银行、印度电力公司、韩国韩亚银行、印尼金融银行、印尼国际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淡马锡控股对子公司的监管,子公司重要领导人(董事长、CEO和总经理)的任免由集团总部审批,董事长与CEO的职位原则上分设; 每家子公司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 控制子公司的业务范围,子公司在开拓新的业务时,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和经集团总部的审核批准; 建立子公司的业绩考核制度,根据子公司的财务报告,每年至少进行两次业绩分析。
淡马锡的组织结构,,,其董事会由10名董事组成,4名为政府官员,另外6名为民营企业界人士2.2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2.2.1 “国营”在我国的发展,十一世纪宋朝的“王安石变法”,使国家直接经营粮、茶、盐、牛马交易等商业活动,但只试验了十几年 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中的工业化任务仅是“官督商办” 盛宣怀在1870年代论及煤铁矿务、航运企业的创建时称,此等企业“责之官办,而官不能积久无弊”,“若非商为经营,无以持久” 李鸿章:“此等创举,责之民办,而民无此力;责之商办,而商无此权”, “此等有益富强之举,创始不易,……倘非官为扶持,无以创始 晚清并没把国家推到“创业者” 和“直接经营者”的位置上民国时期: 一方面受苏联的影响,包括马寅初在内的学者大声呼吁中国也追“国营” 另一方面先后没收了德、日侵略者的产业,使国营成分有了增长 南京政府在30年代以官股等手段强行控制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主要银行 建国后: 先是针对官僚资本和买办资本等没收私人财产 1953年10月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规模地把中小型以及个体工业、手工业、商业的私人资本和私人财产收归国有 到文革结束的1976年,个人经营性财产全部灭绝。
2.2.2 国企管理体制变革,第一个阶段是从80年代初开始主要是国家对企业放权让利,只涉及微观主体的改革 第二个阶段是从1988年到2003年中央政府把出资人权利分散给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经贸委、计委、中组部、主管部局等部门,力图建立一个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第三个阶段是“十六大” 以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结合,权利、职责和义务相统一三个分离”: 一是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 二是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 三是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资产运营分离三个转变”: 一是实物形态管理向价值形态管理转变; 二是资产管理向资本管理转变; 三是管理企业向管理产权转变2.2.3 国资监管的架构与思路,三层架构,2.2.4 国有资本监管机制示意图,,2.3 国有资本的进与退,2.3.1 国有资产的存在的原因: 国家对公益性事业的责任私人投资缺乏必要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可能难以保证稳定的服务; 国家对战略性资源的控制银行、煤炭、矿产、钢铁、电力、宇航、航空、机场、邮政等基础设施。
国家稳定经济的需要 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赶超战略的需要 李融容的原则: 央企必须成为行业前三名,否则就由国资委来为它找婆家; “国退民进”并非国资在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 国资委需要那些虽然在竞争性行业,但是仍然盈利的企业案例:美国的国有资产,美国仅联邦政府所拥有的资产就超过了2.85兆亿,如果加上州和市政府的国有资产,美国将是世界上国有企业控制资源比例最大、最社会化的国家 世界贸易中心楼群是美国的国有资产它是20世纪70年代根据纽约市发展的需要,由纽约州来投资兴建的国有企业纽约泽西港务局是摩天楼群的所有者,并负责房地产经营 纽约州用这些经营收入来补贴纽约市的基础设施开支,比如地铁、隧道、桥梁等的建设和维修,并维持其经营运作路径一:借助宏观调控,实施整合收编 热门行业: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被认为过热的行业 相关规划或案例:在做大做强的政策指导下,宝钢等一批大型钢铁企业正在跑马圈地;而民营大型钢铁投资项目被叫停或收编根据钢铁产业政策,今年全国前十大钢的产量占行业近30%,2010年时有要到50%以上,2020年要到70%以上2.3.2 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的四条途径,,注:前十名钢铁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
根据新的钢铁产业政策,钢铁企业不布新点,原则上不允许外商控股,全国钢材产量中前十位钢铁企业占比,热门行业:煤炭 相关规划或案例:在内蒙古的准格尔旗黑岱沟,24家煤矿都在被关停之列,而5公里之外,神华集团将建起一座生产原煤2000万吨的大型煤矿十一五”末,中国将有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占同期煤炭生产能力的50%左右目前,中国有煤矿2.6万个,其中小煤矿1.8万个,“十一五”末,中国煤矿数量将减少到1万个左右路径二:借助行业整顿,实行关停,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发改委网站及其他公开资料整理,煤炭产量集中到国有煤矿,热门行业:成品油零售 相关规划或案例:今年1月,中石油沈阳负责人宣布,一个月之内,中石油要收回沈阳加盟商的特许经营权理由是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去年“11.13爆炸”发生之后,中石油内部清查安全检查,结果发现沈阳的众多加盟站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现在已经有60多个加盟商与中石油签定了退出协议诸多的民营油企老板认为“中石油想借此断油”路径三:借助垄断力量,实施市场挤压,加油站被整合进入两大集团,热门行业:石油勘探与开采 相关规划或案例:去年9月,陕西省政府宣布成立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并希望由此真正成为中国的第四大石油产业集团,而在这背后是至今仍争议不断的油井产权纠纷。
民营石油投资者指责当地政府无偿并强制地收回了他们的油井但延安市的一位官员说,个体户是乱开采、掠夺式开发,影响很大,是国务院要求对个体户的油井进行有偿收回的,石油是国家的一类资源,不允许个人开采已经连续整顿了三年,这次成立集团是对这次整顿的继续和巩固路径四:借助行政干预,实施禁入,案例:杭钢改制,根据钢铁产业政策的精神,不达到1000万吨,就意味着今后会被吞并杭钢目前的年产钢量为300万吨左右,即使到2010年宁波建龙400万吨高附加值板材产能如期达成,杭钢的总产量也很难超过1000万吨 在浙江省国资委的期望中,引进的战略投资者一方面要足够强大,另一方面却又不能强大到把杭钢一口“吞下”因此,围绕着杭钢改制有两条主线一是浙江省国资委的进退,二是在“钢铁新政”下,钢铁行业渐入高潮的“重组整合” 武钢难以谋求对杭钢绝对的话语权,是其缺席杭钢重组的重要因素 宝钢接触或已经结盟的钢铁企业中,不论是新疆八钢,还是包钢、邯钢,都具有原材料优势,而杭钢虽然毗邻港口,处于消费中心,但这些优势对于同处华东,有港口优势的宝钢来说,重合度较高案例:跨国公司争夺世界铜业资源,铜资源生产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 2000年,智利等四个国家矿山铜产量594.1万吨,比1990年翻了一倍多,占世界矿山铜产量的比重也上升到44.9%。
1990年美国矿山铜产量为158.7万吨,2000年则下降到147.3万吨,产量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下降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占有资源 菲尔普斯—道奇(Phelps Dodge)公司、BHP、力拓公司(Rio Tinto)、墨西哥集团公司(Group Mexico)铜年产量超过70万吨 目前世界上16座年产量超过10万吨铜的矿山均被世界5大铜业公司参股、控股 2000年世界5大铜业公司矿山铜产量合计509.5万吨,占世界矿山铜产量的39.5%铜工业的并购:1999年,铜价跌至1365美元/吨历史低点 北德精炼公司宣布收购德国最大的废金属回收冶炼厂凯塞冶金股份公司,两家企业目前在西欧铜及铜材市场上所占份额为24%; 菲尔普斯-道奇公司收购Cyprus Amax,成为全球第二大铜生产商; Grupo Mexico公司收购美国熔炼公司Asarco,成为全球第三大铜生产商; 2001年,BHP公司和英国比利顿公司合并,成为全球第四大铜生产 跨国铜业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筹集风险探矿资金 跨国铜业公司每年用于铜矿勘探的投资大约6亿美元 日本、德国制定开发利用海外铜矿资源的政策,支持企业到海外投资开发铜矿资源。
虽然国内铜矿资源有限,但保持了世界主要铜产品生产国的地位2000年日本精炼铜产量143.7万吨,居世界第三位;德国精炼铜产量71万吨,居世界第六位,不仅满足了本国需要,还向其他国家出口铜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