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里阴晴》简析.pdf
5页《画里阴晴》吹奏着一支创新的短笛吴冠中, 《画里阴晴》是他对自己艺术创作过程的一种记述 《文心独白》是讲他对艺术的感觉、感悟这样的记述在他的著作中并不多见,认真品读之后,你会感觉令人受益非浅短文吹奏的是一支创新的短笛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散文《画里阴晴》 ,短小精悍,通俗幽默文章由一句诗引入话题 第 2 自然段承接第 1 自然段表明自己的审美看法: 湿的景色格外的有韵味接着作者说自己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 而不喜欢西方过分追求色彩的风景画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 ,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作者的创新体现在: 他既继承了传统绘画技法, 同时借鉴了西洋画法, 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文章第 4 自然段中的几句话: “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 ,, ” , “人们喜欢晴天, 有时也喜欢阴天, 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这里说明作者的绘画是中西方两种绘画方法和技巧的糅合短文吹奏的是一支创新的短笛 全文以 “ 画里阴晴 ” 为题, 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的观点──艺术在于创新,同时,突出了文章的意境。
文章结尾处作者说自己“拿不定主意” ,从全文看,作者是以自嘲语气表达了一个明确的观点: 他会终身致力于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的探索, 兼取二者之长,融合两者之长,是对绘画艺术的一种创新艺术贵在创新,这是本文的主旨任何的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和独特行文结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当然,当然文章涉及较多的美学理论,对于非美术专业的人来说,对 “ 阴 ” 与 “ 晴 ” 的审美体验与画家敏锐的视觉大有距离, 对 “ 水墨画 ” 、 “ 水彩画 ” 、 “ 油画 ” 、 “ 印象派 ” 、“ 意境 ” 缺少概念性领悟, 很难理解画家把中国的水墨画与西洋的油画艺术融为一体的创作风格如何消化接受这些“高蛋白” ,需要一些厨艺的优秀画作的由来吴冠中讲他去山上作画,简直是个樵夫他说“往往要靠双手攀着树根爬上坡陡无路的山巅作画,作完画,双手要捧着油色未干的画幅,无法下山,只好先将画箱扔出让它滚下坡去,我自己则象儿童滑梯似地从坡上慢慢滑下去 ”画家的写生创作根本不像人们想象中的画家那样容易人们看见画家的作品, 以为全是画家之灵感所得, 好象得来全不费工夫, 殊不知灵感之巧,是由千千万万的“拙”堆成沙山再从沙里淘金淘出来的。
大自然是艺术的源泉, 而要从无限的自然中发现点点滴滴的艺术之美, 这个过程何其艰辛 !这是一条真正的艺术工作者之路,可走这样路的人并不多,人们大多选择走捷径, 即不是师法自然而是师法前人的画作或干脆用数码相机拍下相片直接画画作完成后,吴冠中说 : “ 我自己作了新画,一定挂上墙,天天看,看它能挂多久 !大都挂不住,挂不久 ” 原来大画家的画也是大多挂不久的,如果说吴冠中所讲的 “ 怀孕 ” 过程是创作的第一道难关,那这挂上墙的考验便该是第二道难关了每一个艺术家,都需要让自己过两道关,但许多人又将这关省了读完《画里阴晴》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吴冠中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画家而许多人画不了他那么好, 就因为他的美由心出, 由自然出, 而他为了寻找心中的美与自然之美而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艰辛与汗水吴冠中说: “作者总是将自己的费劲处藏起来,擦掉自己劳动的汗水,奉献给观众的只是欣赏与享受 ” 看吴冠中的画,我们得到的是享受,而从他这本《画里阴晴》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艰辛与汗水附:参考资料:吴冠中是潘天寿的学生,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吴冠中 1919 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 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 便立即被五彩 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
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 1946 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 到中央美院任教, 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 他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起, 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 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 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 面的结合与搭配 后来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 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好厨师的成功在于合食客口味 ,教师调配点适合学生“胃口”的“调味品” ,使文章成为学生“吃得顺口”的佳肴,是激发兴趣的切入点首先揣摩学生的 “ 胃口 ” :1、不精通诗词,爱唱通俗歌曲;不谙美术理论,爱画画表现自己2、对 “ 阴 ” 与 “ 晴 ” 有直觉体验,而与 “ 默看细雨湿桃花 ” 的境界有点距离3、对 “ 中国画 ” 和 “ 西洋画 ” 的区别认识浅,需欣赏绘画作品来与画家 “ 靠近 ” 歌声随雨丝飘起恰逢江南四月细雨绵绵,选一个微雨(或初霁)天最好不过了先投石激水,轻唱: “ 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沥淅沥沥下个不停 ,, . ” 学生围绕 “ 雨 ” 字,表现欲被激起,课堂内 “ 风 ” 起 “ 雨 ” 落: “ 江南人,留客不说话,只有小雨沙沙地下 ” 、 “ 舍不得杏花春雨中的你盈盈的笑语 ” 、 “ 花瓣雨,飘落在身后 ” 、“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 、 “ 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的拍,暖暖的眼泪跟寒雨混成一块 ” ,, 道是:风声、雨声、唱歌声,声声入耳,窗外春雨湿柳,窗内歌声飘飘。
再抛砖引玉,联想江南的春天 “ 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 一会儿晴一会儿雨,学生兴奋谈论对天气 “ 阴 ” 与 “ 晴 ” 的感受, 有人喜欢阳光明媚, 有人喜欢烟雨蒙蒙 真是 ,让我欢喜让我忧 ?啊,同学们唱的歌词,有喜悦、思念、惆怅、伤感之分,各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对于江南的雨,著名画家吴冠中情有独钟,他独成风格把 “ 阴 ” 与 “ 晴 ” 美妙结合起来,称为《画里阴晴》 ”三、感受 “ 湿 ” 的独特韵味读一、二自然段,提问: “ 吴冠中游故乡灵谷洞,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那么他的感受呢? ” 学生品味画家眼里的 “ 宜兴春雨图 ” :茶场 —— 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新芽 —— 嫩绿、闪亮;古树老干 —— 黑得像铁;柳丝 ——分外妖柔、随风飘摇再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在书桌上用白纸画一幅 “ 春雨图 ” ,叫两个好画的到黑板上 “ 酷 ” 演一下尽管学生笔下的柳丝不失妖柔,桃花煞有造型,就是画不出 “ 春雨图 ” 中的 “ 雨 ” ,柳丝与桃花的通透感全无,为什么?不难想到:粉笔和铅笔、 圆珠笔都太干了, 该用什么笔最好?学生回答: 水彩笔、 毛笔 为什么?叽喳小议后找到一个 “ 湿 ” 字。
雨天大自然全被淋湿,与晴天有何不一样? ” 举目观窗外,直观感受画家眼里的审美触觉: “ 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更清新 ” 追问: “ 画家眼里的 , 湿 ?呢? ” 学生被闷住了,怎么办?由吴冠中的画来解铃救急吧!翻书欣赏课本中吴冠中的《江南水乡》图,再挂一幅真正用宣纸画的水墨山水画,叫一个学生沾墨挥笔在宣纸上 “ 渲染 ” , “ 渲染 ” 的概念 “ 渲 ” 之而出,稍点拨之下,不难领悟画中 “ 水乡 ” 湿润的艺术效果是用“ 渲染 ” 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其实,中国画这种技法是启示于大自然, “ 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挥写不同画面 ” 把大自然渲染湿了, “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 .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 . … ..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 ” 因此 “ 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 我小结:画家以敏锐的目光,在雨中欣赏到大自然独特的韵味美学家朱光潜曾以《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为题,通过木材商人、植物学家和山水画家对同一棵古松的不同态度, 来阐述画家独特的审美感受 在生活中, 如果我们多一个眼睛 —— 艺术的眼睛,欣赏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艺术的美,我们会多一份美丽的愉悦。
再次品赏吴冠中的画,最后注视画中的题诗,领略中国画的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的艺术风格中国的画家善以诗意的心灵来感悟大自然的神韵 “ 默看细雨湿桃花(潘天寿) ”“ 斜风细雨不须归 ” ,在中国的艺术中,诗与画如孪生兄妹,重在表现竟境 (境界和情调 )仅以 “ 雨 ” 为题,雨下了千百年,雨诗也缠绵了千百年带领学生吟诵 “ 雨 ” 的诗句,品味诗韵,飘一阵 “ 诗雨 ” ,煽一场诗情部分诗句摘录如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 :(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僧志安《绝句》 )(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 4)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渭城曲》 )( 5)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 雨后初霁》 )( 6)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定风波 沙湖道中遇雨》 )(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 8)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 张志和《渔歌子》( 9)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戴望舒《雨巷》 )( 10)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雨的诗情千丝万缕,有多少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情感浸润于雨诗中!这些诗中, 哪几句最贴近吴冠中文中的意境? “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 、 “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和 “ 山色空濛雨亦奇 ” 山色空濛雨亦奇 ” 与 “ 水光潋滟晴方好 ” 蕴含着一个怎样的辨证哲理? “ 阴 ” 与“ 晴 ” 都各有其美这是苏轼眼里的 “ 诗里阴晴 ” ,那么画家吴冠中的 “ 画里阴晴 ” 是什么含义呢?至此,带着问题结束第一课时,把 “ 画里阴晴 ” 的中心问题安排到第二课时四、融艺术欣赏于课堂,提升审美品味,理解 “ 画里阴晴 ” 的含义吴冠中 30 年代在杭州艺专开始学画,国画、油画兼学,后留学法国巴黎,专攻西洋画 50 年代初毅然回国,这位江苏画家心头始终萦绕着对江南水乡的恋乡情结, “ 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 ” ,但他在对中国传统的 “ 水墨画 ” 与西方的 “ 油画 ” 、 “ 水彩画 ” 的绘画技法选择中遇到了矛盾《画里阴晴》的第三、四自然段,阐述了画家在探索 “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 矛盾时,寻求艺术创新道路的过程。
这两段内容既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所在第三自然段的难点在于: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现与中国画家有什么不同?“ 形象 ” 是教学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解决的切入点是:欣赏绘画作品,视角伸向中西绘画艺术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情趣,我把自己收藏的吴冠中、李可染、潘天寿的几幅山水画和人物画(印刷品)展示一下,再拿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梵高的《向日葵》 、米勒的《捡麦穗》边欣赏边比较学生的审美品味得到提升,对 “ 水墨画 ” 、 “ 水彩画 ” 、 “ 油画 ” 的概念不再抽象,审美感觉与画家的距离渐渐拉近放任自由讨论,难点迎刃而解:西洋画 “ 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 ” ,势必 “ 投靠阳光 ” ,适于表现 “ 晴 ” ;而中国画多运用 “ 渲染 ” 手法,适于表现 “ 阴 ” 所以 “ 西洋画总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 ” ,而吴冠中 “ 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已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 ” ,中西方绘画技法的不同,体现表现情趣上的差异第四自然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