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游优质课教案.doc
5页《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丰润镇中学 于婷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苏轼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二、破题师:你从课题得到哪些信息?生:点明了时间“夜”;地点“承天寺”;事件“游”;还有文体“记”三、初读课文 出示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师:给大家2分钟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好笔,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生再读一遍指生读课文 师:指导朗读出示幻灯片四、译课文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主圈划出疑难字词师:出示疑难字词学生整理笔记) 给大家3分钟掌握重点词语解释出示幻灯片)10名男生、女生比赛,接龙译词语译对者每人加5分译错者奖励抄写译错词语3遍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组长负责分工和指导,每组成员按成绩由高到低,依次为A、B、C、D,先由D译,D不会由C 补充,C也不会再由B补充,D再重复。
组长保证每个组员把每个句子都弄明白看哪一小组效率高5分钟后,我们进行小组诗文对抗赛老师先把比赛规则说一下: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可以从另外一组中任点一名同学翻译句子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再向另外一组发问并给小组每个人加10分如果回答不正确,就由本小组同学帮助回答但不加分生翻译,合作交流师巡视指导 五、品析课文,合作探究1、品析情感师: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离不开对语言的口味下面,我们通过“口味词句”的方法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出示句子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出示本文背景资料)3、相与步于中庭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生1:乐观 生2:豁达 师:回答非常精彩!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足见他的豁达、乐观师:请大家再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齐读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师: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句子?为什么?七、背诵课文师: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背过来? 5分钟后,进行男生女生背诵大比拼由听课教师任点男生、女生各2人,每人背诵一遍课文,要求读音、停顿都正确。
八、小结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都很好,收获也很大希望这篇课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教后反思】《记承天寺夜游》学习完以后,我从各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全面的反思,认为收获不小从教学设计上反思:本课我力求营造一个书声朗朗的课堂,把教学重点落在朗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无标点朗读、自由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齐读、熟读成诵;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朗读教学是成功的,因为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一个“书声课堂”,学生不但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而且很有深度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把学生引入具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设计三大板块:(同游承天,徜徉经典——赏明月清辉郎照大地——品千古美文感悟情怀)思路清晰,由感知文本到感悟意境到品味语言到课外知识拓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理解文章、感受思想整个过程力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及教师引导下自我发展,探究质疑这正符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读读背背理解的诵读要求从理论上反思; 我国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
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文言词句的丰富之美、意韵之妙,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到语言文学的魅力如果说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就是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描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从理论上思考,我觉得对于文言文教学,我应将朗朗书声洋溢课堂从个人教学角度反思:我觉得整个教学设计比较满意,因为它体现了我文言文教学的总思路,它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方法,更因为它是一个充满竞争和乐趣的课堂,是一个享受性的课堂但是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大面积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太多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有效的引导学生将所知展现出来,而不知之处老师补充指导,真正让学生融入课堂,又能走出课堂 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在这一点上因为自己准备的不够充分,做的还不到位,另外还没有全身心融入到课堂之中,缺乏激情;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今后需要改进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