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研读甲骨文的方法——文例研究.pdf
27页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3 期 第 47-68 頁 2001 年 11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論研讀甲骨文的方法——文例研究 朱歧祥∗ 摘 要 晚清以來治古文字學者有意識的歸納研治古文字的方法,如羅振玉、王國 維、唐蘭、楊樹達、李學勤、裘錫圭諸先生,都提供了許多考釋文字的理性經驗 本文強調先由句法的角度分析甲骨卜辭的重要性,提出文例研究的方法,主要是 掌握成組辭例為基礎的詞組研究法我們建議,了解文字必須以分析文句為基 礎,先弄懂整個句子內容的大方向,透過成串已知符號的詞位、詞序和上下文義, 從而鎖定待考的未知字形在詞性和用義上的可能性,最後才由形音義的角度判斷 文字 本文先就趙誠先生《甲骨文字學綱要》一書中若干由於缺乏文例的通盤考量 而產生據形誤釋的例子,強調文例在考釋甲骨文字的重要性 本文復申論文例的功能,有: (一)由文例對字用的認識,幫助對字形的理解如甲文丰之應讀為圍,井可以讀為毋 (二) 由文例對詞組的認識,幫助對上下文的理解如“人牛"應釋為“牝牛", “司工"應理解為“祠示" (三)由文例互較破讀屬省文的字形如天為茲省,夭為寅省 (四) 由文例可幫助通讀卜辭的行款 。
如 〈集22147〉 舊釋的“癸巳卜妣妥"“用" “庚……"三段應合讀為“癸巳卜,用妥妣庚?" 〈集 22186〉 舊釋的“己 丑卜啟丁今"應讀為“己丑卜:今日啟?" (五)由文例分析可解決卜辭的標點如〈丙 30〉的“沚乃其來"應讀為“沚、乃其來?"〈集 6057〉的“長友角告曰"應理解為“長、友、角告曰" ∗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 48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3 期 (六) 由文例互較可考見卜辭省略的後一貞問分句如 〈集 13686〉 的“疾止?"應為“疾止,唯有入?"之省 〈集 6559〉的“王于來春伐刁” 應為“王于來春伐刁,災?"之省 關鍵詞:關鍵詞:文例研究、甲骨文、卜辭、古文字學 論研讀甲骨文的方法──文例研究 49 近百年間地不愛寶,大量甲骨、金文、陶文、簡牘、帛書接踵的出土,使考 釋古文字的研究成為當今舉世關注的顯學然而,地下資料數以萬計,一般學子 在尋覓材料和面對龐雜的材料時往往不知所措,無法整理出一個頭緒來單就閱 讀基本的一手材料,就不是三五年間能完成的如何復由這些困難重重的字形中 窺探出問題,從而合理的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建立一個系統的說法,就更不是 一般年輕的研究工作者能勝任的事。
過去老先生對於後學的訓示,都只是要求熟 讀材料,方法即在其中對於平生治學的經驗,卻是金針不輕易度人民國以來, 治古文字學者有意識的企圖用科學的態度整理材料,始漸漸自本身的治學心得歸 納一些客觀的方法如著名的: 羅振玉在 《殷虛書契考釋》 中提出逆推的方法,由形音義比較明確的 《說文》 上溯兩周的金文,再由金文的成果上窺殷商的甲骨文 王國維在清華研究院開授古代史的課程,提出結合可靠的紙上材料和地下材 料的二重證據法,由互證的角度分析史料,還信史一客觀面目 唐蘭在《古文字學導論》下編提出分辨古文字形的四種方式:對照法(互較 字形)、推勘法(尋繹文義)、偏旁的分析(由已知的推未知)、歷史的考證法(歸納字 形的演變規律) 楊樹達在《積微居金文說》自序強調考字需要結合文字形音義的交錯論證: “每釋一器,首求字形之無啎,終期文義之大安初因字以求義,繼復因義而定 字義有不合,則活用其字形,借助于文法,乞靈于聲韻,以假讀通之" 李學勤在《古文字學初階》第十〈方法與戒律〉一節帶出客觀攻治文字的幾 項條例:“考釋古文字,第一步是要正確辨識字的形體……其次還要和其他已 識出的古文字對比,……指出一個古文字相當後世的某字,應當盡可能說明其間 的聯繫,也就是該字自古至今形體演變的脈絡。
……釋出一個字之後,不要忘記 把它放回原在文句裡面,看看能不能上下貫通這是對讀釋正確與否的最好考 驗……研究古文字除運用語言文字的方法外,還要注意應用文獻學、考古學等 方面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裘錫圭在《裘錫圭學術文化隨筆》中的〈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一文,分 析古文獻和古音對古文字研究的重要性:“古文字是記錄古漢語的如果對古漢 語很不熟悉,就沒有可能學好古文字熟悉古漢語的主要方法就是讀古書…… 與讀古書同時,最好看一點講上古漢語的語法和詞彙的著作,使自己的古漢語知 識有條理……在古漢語方面有一種比較專門的知識,對學習研究古文字的人極 重要,那就是古音學知識……我們如果不知道上古音,就無法判斷古文字資料 裡的某一個是不是古書裡某一個字的通用字……要想學好古文字,不在 《說文》 上下一些功夫是不行的……在古漢語等方面的知識外,上古史和考古學(包括 古器物學)等方面的知識,對學習研究古文字的人來說也都是很重要的……學 習古文字學範圍之內的知識所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1.要認識古文字發展的全過 程……2.學習的重點不要放在讀文編上,而要放在讀原始資料上……3.對古 文字資料的性質、時代等方面的問題都要有比較深入的瞭解。
……4.要及時吸收50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3 期 本學科的新知識" 以上諸位前輩學人對於考釋文字無疑提供了許多理性的分析和寶貴的經 驗,對好學深思的後學肯定有重大的參考價值在許多考釋文字的方法中,我們 要強調其中由文例考字的重要性 過去一般學者對新出土的古文字大都務求先識字形,然後據形以推究其用 意這種馬上先就字形論字的方式卻仍難免陷於沒有充分證據的主觀認知特別 是由於隸定字形的落差,遂過渡到另一個似是而非的字,復因為通借角度不一樣 的主觀考量,導致考釋的結果眾說紛紜我們認為,文字既然是代表語言的書寫 符號,它具備有表情達意的實用功能所以,文字的書寫不可能是孤立或單一的, 而必然是以成串有序的方塊符號來表達一堆具系統意義的概念因此,我們不能 只單獨的分割的去就形論字,而不先考慮它在整個句子中的關係換言之,瞭解 文字必須以瞭解文句為基礎由於過去先釋形後釋義的傳統方式會存有誤釋的危 險成分,今後考字宜先掌握句義的大類,才接著細部的考量其中待考字形為何, 最後再回頭來精確的通讀句義和驗證字義這種先弄懂整個句子內容的大方向, 透過成串已知符號的詞位、詞序以及上下文義,先鎖定待考的未知字形在詞性和 用義上的可能性,亦即收窄了決定它成為後來某一字的可能性。
如此見林復又見 木的考字方式,才能客觀的保障破讀字形的正確無誤上述由成組習見的文字評 鑑其中個別待考字的詞位和詞義,亦即是由句義來分析字義,往往需要配合立體 的材料作綜合互較所謂材料互較,是我們先歸納最大量的常見詞組在句法上的 特性和用例,再核對同中帶異的罕見或困難的詞組,從而疏解後者的可能方向 在核對的過程,需要考慮出現字量的對等統計和異同材料在時空二縱線間的關 係這種由掌握成組辭例為基礎的詞組研究法,早年王國維先生稱之為“成語" 研究,我們稱之為文例研究 歸納以上文例研究,可以分為三個具體的步驟: (1) 由句型鎖訂待考字或詞的方向: (2) 對待考字所處的詞組進行量和質的分析,由常態和特殊用法的相互對比,進 一步歸納可以提供判斷文字字之用的客觀數據 (3) 由待考字的形構分析、語音瞭解和文獻的配合,綜合的考釋字義 文例研究是一種比較合乎科學標準的考字方法如果不能先掌握文例的正確 認識,對考字以至通讀古文字的上下文都難免有誤這方面的疏失,連一些有經 驗的前輩學人都無法例外譬如:1993 年趙誠先生出版的《甲骨文字學綱要》材料的時空位置 詞性 上下文意 詞位、詞序 論研讀甲骨文的方法──文例研究 51 一書,在大陸的甲骨學界是一本具有代表性的導讀專著,可是其中仍有極少數對 文字的理解因缺乏文例的通盤瞭解而產生據形誤解的地方。
例: 1. 趙書 56 頁引〈英 543〉的「于丫上丸凡久么也乞」(圖一)一辭,釋久字為卿,謂:“王,商王自,親自,意為親自率領部隊卿,有面對、對付之義,實是 迎戰、對抗之類的意思"又謂:“其中卿的用義,顯然是由引伸義面向、朝向再進一步引伸發展而來"按: 〈英 543〉一版我釋作「貞:于方出,王自鄉,受有祐?五月」 ,其中的久字一般隸作鄉,讀如圍食的饗唯在此處作饗不可解,外邦來犯,而殷王卻親自饗宴,這在上下文實無法通讀字在卜辭中亦無作 卿的用法,如按趙先生言的用引申再引申來理解,實過於轉折卜辭有關殷王親 征的辭例,通常都只說“王自征"“王觀"等如: 〈集 6098〉 己卯卜,力貞:于方出,王自征,下上若,受我祐? 〈集 6096〉 壬子卜,賓貞:于方出,王雚?五月 因此,“王自鄉"是否與王親自迎擊有關,實亦可商外邦來犯,當然是國之大 事殷人尚鬼,遇事必問卜求鬼神降祐所以,“王自鄉"一動作後隨即卜問受 有祐否,此動作自然與求神有關我們觀察文例,鄉字在此宜相當“即"字的繁體即字作十,由就食引申有獻食於鬼神的意思 〈英 543〉言于方來犯,殷王親自祭祖,貞問能得賜祐否此於上下文意都十分通順。
以下由久、十二字的用法互較,亦得知鄉、即同字例: (1) 王即 〈集 20174〉 甲寅卜,王即雀? 〈集 5237〉 庚午卜,爭貞:匕王鄉卜? (2) 先公先王‧即 〈集 34169〉 夒又上甲其即? 〈集 27147〉 貞:大乙、祖丁又鄉? (3) 即使 〈集 32904〉 庚辰貞:方來,即使于犬三? 〈集 38231〉 鄉使于燎北宗不大雨? 52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3 期 (4) 即于某地 〈集 32895〉 癸亥貞:三尹即于西? 〈屯 2276〉 王其鄉于廳? (5) 即酒 〈集 32714〉 于即下父丁? 〈集 3280〉 貞:匕邑子呼鄉酉? (6) 即宗 〈集 34372〉 丈即宗? 〈屯 341〉 甲戌卜,于宗鄉? 總括以上六組即、鄉的用例,可見鄉字一般可理解為即字的異體 〈英 543〉 一版的“王自鄉",亦應讀為“王自即",指殷王親自祭獻鬼神的意思 2. 趙書 193 頁引〈集 24〉的「兀刃勺千叉口土士」(圖二)一辭,謂“兀,動詞,有聚集之義"按:兀字本無聚集的意思趙書並沒有由文例進一步瞭解此字我們認為,己當為登字(已)之省,字本由「進也」引申有徵召意。
登眾人",即徵召眾人的意思由下列同屬第一期卜辭的“登人呼伐于方"“登征土方"“登牛"“登羊"等用例兼用登、己字可互證 (1) 登人呼伐于方 〈集 6177〉 戊辰卜,賓貞:登人呼往伐于方? 〈集 6174〉 癸巳卜,力貞:己人呼往伐于受有? (2) 登征土方 〈集 6408〉 貞:登征土受? 〈集 6413〉 賓貞:今亡己征土方? (3) 登牛 〈懷 904〉 登大甲牛三百? 〈集 8946〉 大甲己牛在? 論研讀甲骨文的方法──文例研究 53 (4) 登羊 〈集 8959〉 登羊三百? 〈集 8950〉 貞:勿呼己羊? 總括以上四組登、己的用例,可見己字實為登字的省略無疑 〈集 24〉一版全辭宜讀為“辛亥卜,爭貞:己(登)眾人,立大史于西奠?一月" 3. 趙書 235 頁引〈集 10406 反〉的“各雲自東……出虹自北"(圖三)一辭,謂: “「各雲」指各種顏色的雲,所以和彩色之「虹」相對而言這種「各雲」當即 後世所謂之彩雲"按:此處亦因不明文例而稍涉附會觀察此辭的“有各雲自 東"和“有出虹自北"的句型,其中的“各"與“出"相對,“雲"和“虹"相 對各雲"一詞組中,各字有降臨,來到的意思,後衍為格致字。
此言雲降臨 自某方卜辭多見 「各雲」 而後出現有關風雨雷等天象,可見 「各雲」 即 「來雲」 , 言降雲的意思趙文謂各指各種顏色,無據相關的文例,如: 〈集 13405〉 王賓雲各自自北,唐? 〈集 21021〉 大采日各雲自北,雷,唯禦雨? 〈集 21022〉 各雲,不其雨?允不啟 〈粹 8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