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工升降机安装拆迁方案.doc
52页施 工 升 降 机安装拆卸方案编制单位:湖南**************有限公司 编 制 人: 审 核: 编制日期: 年 月 日施工升降机安装拆卸专项施工方案目录1、工程概况2、编制依据3、作业人员组织和职责4、施工升降机安装位置平面图、立面图和安装作业范围平面图5、施工升降机技术参数、主要零部件外形尺寸和重量6、施工升降机基础及地下室顶板加固方案7、施工升降机附着装置设置、附着点详图8、安装、拆卸步骤与方法9、安全技术措施10、安全应急预案11、施工升降机安装验收内容和程序12、施工升降机安全使用说明一、工程概况*****建安工程位于*****,建筑总面积为,62452.87㎡,住宅36584.60㎡,商业11221.50㎡,地下室14646.77㎡.10#栋建筑高度99.6m,11#栋建筑高度99.6m地下二层、地上三十一层剪力墙结构;桩基为静压预制管桩总工期:488天根据该工程现场实际情况,计划安装2台施工人货电梯,人货电梯具体安装位置见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本次安装方案为安装在地下室顶板上。
安装的施工升降机系湖南中建建科机械有限公司生产,产品型号为SC200,双笼,传动机构在吊笼上方本工程架设高度100.5m二、编制依据序号名 称编 号1国家、湖南省和益阳市有关法律法规文件要求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166号令《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建质[2008]75号《建筑起重机机械备案登记办法》建质[2008]76号《湖南省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生产管理办法》2施工升降机安全规程GB10055-20073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4《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5建筑施工升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215-20106施工升降机使用说明书7岩土工程勘察报告8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9施工组织设计10起重机械吊具与索具安全规程LD48-9311结构施工图纸1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13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JGJ160-2008三、作业人员组织和职责根据与贵公司签订的安装拆卸合同,我公司组建了施工升降机安拆项目部,具体人员名单如下:1、项目负责人: 证号:2、安全员: 证号: 3、机械员: 证号: 4、安装拆卸工: 证号: 证号: 证号:5、起重司机: 证号: 证号: 证号: 证号: 人员分工:1、项目负责人:负责总体安排、组织和协调,对安装拆卸全过程的安全负责。
2、安全员:负责具体组织人员按安装工艺规程及塔机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作业,并进行过程检查、协调指挥负责安全交底及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监督3、机械员:负责对起重辅助设备和吊索具析使用、维修工作,发现连接件存在严重磨损和塑性变形、钢丝绳达到报废标准、安全装置不齐全或失效的时候,应立即向项目负责人报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4、安拆工:①了解起重机的性能,明确本项工作任务,接受安全技术交底②必须详细了解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中规定的安装机拆卸程序进行作业,严禁对拆卸程序作改动③起重机拼装或解体,各部件相连处采用连接形式和使用的连接件的尺寸、规格及要求对有润滑要求的螺栓需按说明书要求进行润滑④了解每个拆装件的重量和吊点5、起重司机:①了解起重机吊装单元重量及高度,明确本次工作任务,接受安全技术交底②作业过程中服从信号指挥,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作业,并立即向有关人员报告,故障或隐患不排除,不得进行作业6、起重信号工:①了解起重机吊装单元重量及高度,明确本次工作任务,接受安全技术交底②起重作业中所用的各种指挥信号及通讯种类必须符合GB5082-85规定的要求,指挥人员在作业中必须位于司机听力或视力所及的明显处,不允许进入司机的盲区和隔音区指挥。
指挥信号,必须清晰可辩,随时都可以传递指挥信号不准中途改用未经约定的指挥信号种类,在需要更换时,必须使起重机停止运转,指挥人员与司机取得联系,并经双方认可后更换7、司索工:①了解起重机吊装单元重量及高度,明确本次工作任务,接受安全技术交底②做好吊具、索具、吊运设备及工具的班前检查,不使用有缺陷或达标报废标准的钢丝绳和索具③起重作业时,挂钩、起钩、摘钩和卸钩及搬运作业都应按要求、工序进行④认真维护起重机具、吊具和索具,使起重机具、工具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四、安装位置平面和立面图(本图附墙架设置数量只作图示,非真实附着数量五、施工升降机型号及性能技术参数、主要零部件外形尺寸和重量本工程选用湖南中建建科机械有限公司制造的SC200/200施工升降机技术参数分类升降机型号额定载重量kg最大架设高度m提升速度m/min额定装载重量 kg不带对重双笼SC200/2002×2000300332×2000限时器型号电机功率kw供电熔断器电流A吊笼重量kg外笼重量 kgSAJ40-1.22×2×152×862×16001480吊笼尺寸:长×宽×高 3300×1500×2500六、施工升降机基础及地下室顶板加固方案(650标准节双笼技术要求)根据厂家使用说明书要求如下:(一)、基础承受的载荷能力应大于P:P=(吊笼重-外笼重+导轨架总重+对重重+载重)×0.02(kN)。
二)、本工程根据基础实际情况,施工升降机基础利用地下室顶板板做承载基础,电梯底架承重梁处于地下室顶板上,地下室顶板厚250mm,固定时用Ф30的地脚螺栓穿通原地下室顶板,并在地下室顶板上、下每个地脚螺栓穿孔处加设1.2mm厚200mm×200mm厚钢垫板(钢垫板中心预留Ф30的地脚螺栓孔)与地下室板面相互夹持固定】,地下室顶板下电梯底座下部的承重中心部位采用钢管脚手架进行加固,从地下室底板一直支撑至地下室顶板三)、地下室顶板加固方案:根据电梯使用说明书中,地耐力要求不低于0.15MPa(150kN/㎡) ,大于设计的地下室汽车库顶板承载力地下室顶板不能满足要求,故应对地下室顶板进行加固处理1、结构层支撑措施:为确保低下车库顶板结构安全及施工电梯正常运行,在地下室顶板底部采用钢管构架顶撑对施工电梯关键承载部位的顶板进行加固支撑,使上部荷载直接通过钢管支撑传递给基础底板,限制顶板在施工电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钢管构架顶撑采用¢48×2.8钢管立杆双向间距800× 800,按施工电梯基础范围4m×4m范围设置,双向水平杆步距1.50m一道,负一层层高3.3m,布置三道水平杆,负二层层高5.1m,布置四道水平杆,顶部采用U型顶托垫木方与顶板顶紧,具体位置及做法详见后附图。
2、结构层支撑复合验算: (1)、SCD200/200施工电梯荷载(按使用说明书-主要技术参数) 外笼重量: 1480kg 吊笼重量: 1600×2=3200 kg吊笼载重(双笼):2000×2=4000 kg导轨架总重(供需67节,每节重180㎏):67x180=12060㎏合计: 20740 kg附墙架、电缆、紧固件约占电梯总重30% 6222kg基础板重:不设置电梯基础,施工电梯地脚螺栓穿地下室顶板∑P=(20740+6222)×9.80/1000=264.22KN(2)钢管支承架体承载能力验算:(按轴心受压考虑)①、支承系统承载:顶板底支撑钢管立杆(¢48×2.8)布置间距为800×800,水平杆步距≤1.50m,支撑钢管立杆(¢48×2.8)有效面积A=397.4mm2钢管¢48×2.8回转半径:i===16.01mm计算长度:L0=1500mm; λ===93.7<[λ]=150查b类截面轴心受压钢构件稳定系数表:得=0.634c=<[]=205N/mm2 N=c..A=205N/mm2 ×0.634×397.4=51.70KN单根立杆受力面积:0.8m×0.8m=0.64m2立杆支承系统承载能力:51.7KN÷0.64m2=80.78kN/m2注: 设计要求地下室顶板承受的设计荷载,验算时未考虑。
②、负一层地下室顶板支承系统上部荷载: a.楼板荷载:25kN/m3×1.0m×1.0m×0.25m=6.25kN/m2 b.电梯使用荷载:264.22÷(4m×4m)=16.51KN/m2 按最大荷载组合取值:基础承载荷载∑N= N=静荷载×1.2+活荷载×1.4= 6.25×1.2+16.51×1.4=30.61kN /m2<80.78kN/m2 结论:负一层地下室钢管支承系统承载能力大于上部荷载,满足地下室顶板结构安全要求③负二层地下室顶板支承系统上部荷载: a.楼板荷载:25kN/m3×1.0m×1.0m×(0.25m+0.3m)=13.75kN/m2 b.第一层支撑自重荷载:(3×36+12×4×3)×5.47÷9.8÷(4m×4m)=1.61KN/m2 c.电梯使用荷载: 264.22÷(4m×4m)=16.51KN/m2 按最大荷载组合取值:基础承载荷载∑N= N=静荷载×1.2+活荷载×1.4= (13.75+1.61)×1.2+16.51×1.4=41.54kN /m2<80.78kN/m2结论:负二层地下室钢管支承系统承载能力大于上部荷载,满足地下室顶板结构安全要求。
3)、地基承载力验算 根据设计要求基础底板承重满足承重要求3、钢构架顶撑技术要求:①、钢管架顶撑的材料严格按上述要求选用②钢管架顶撑的搭设严格按《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进行③顶撑立杆上部采用U型顶托与结构之间必须垫设方木,且与结构顶平顶紧④钢管架顶撑施工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安装使用施工电梯⑤施工电梯使用期间定期对钢管架构顶撑与架构进行顶紧处理⑥施工电梯使用期间定期观察架体的变形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⑦施工电梯使用期间严禁碰撞钢构架顶撑 七、施工升降机附着装置设置1、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和施工升降使用说明书,必须进行附墙架与建筑物固定,附着要求塔身中心距建筑物 3.5 m根据本建筑实际情况,附墙架水平距离、附墙架间距可满足使用说明书规定,可按厂家规定进行附墙架设置根据本建筑物高度,本工程须进行11道附首墙架,采用Ⅰ型附墙架第一道附墙架间距:1.5×4节=6米(建筑物1层位置)标高:5.3m第二道附墙架间距: 1.5×6节=9米(建筑物3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