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121010新华视点养老院门槛有多高.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22074069
  • 上传时间:2017-11-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5.57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新华视点:养老院门槛有多高? 2012 年 10 月 10 日 14:12:0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10月10日电(记者 毛一竹 罗争光)题:养老院门槛有多高?——城市公办养老机构“逐富弃贫”拷问养老公平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有所养”正成为越来越迫切的时代课题在一些城市,原本承担“托底”作用的公办养老院,正在自主经营中慢慢变味儿:条件优越的养老资源被“特权”老人争相占用,而普通老人却因挤不进大门晚景凄凉托底”变“托富” 特权老人抢占“养老蛋糕”近年来,国内一线城市的养老需求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空巢、独居老人希望入住养老院颐养天年近日,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多家养老院发现,原本接收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公办养老院,因“物美价廉”成为“特权”老人争相享用的“蛋糕”若不是门口挂着“广州市老人院”的招牌,恐怕有人会以为误闯了桃源仙境:小桥流水,绿树成林,一栋栋别墅屋舍俨然79岁的高伯退休前曾是一名副处级干部,在这家公办养老院已经住了10年,每天唱歌、打牌、看电视,生活过得怡然自得为进这家养老院,我找朋友打了招呼,院领导看我年轻、身体好,还让我发挥余热哩高伯向记者坦承,自己每月能领到8000多元的退休金加补贴,而包括住宿、伙食、护理等费用在内的养老开销每月只有1300元,入住公办院几乎“零负担”。

      眼下,找关系、打招呼“插队”入住“火爆”的公办养老院,已是行业内部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在床位紧俏、有300多人排队等位的上海市第一福利院,85岁的朱伯回忆起三年前入住时的情景,颇为自豪地说:“要不是我让女婿找关系,哪能很快住进来,排队不知要排到猴年马月!”2在“一个床位千人等”的北京市第一福利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住进来的老人一般都要托关系、批条子,住“一福”已经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然而,在“特权”老人风光无限的背后,一些真正需要入住公办院的困难老人反被拒之门外为给90岁高龄、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找到一个公办养老床位,广州市民李女士几乎跑遍了大半个城区,得到的答案却是:无论市属、区属都要排队无奈之下,李女士只好花3万元的赞助费,把父亲送进一家民办养老院就算我们能等,父亲的身体也等不了啊,”李女士说,“其实很多养老院并非没有床位,只是不愿接收失能老人,拜高踩低,把养老责任撇在了一边定位渐行渐远 养老机构何以成为“特权”机构公办养老院是国家事业单位性质的保障机构,应优先接收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低保老人等弱势群体,通俗讲就是发挥公共养老服务的“托底”作用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处处长王辉告诉记者,近年来,受财政投入限制,许多公办养老院选择“适度自营”,面向社会开放部分床位,接收自费入住的老人。

      但在自营过程中,随着自费床位的逐渐增多,公办养老院的“托底”作用正在慢慢变味儿记者采访发现,大部分公办养老院的自费床位已占到一半以上如广州市老人院接收自费老人约为一半;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接收自费老人多达三分之二定位不清是当前公办养老院出现特权化倾向的主要原因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究竟该有多少床位用于“托底”,有多少床位用于经营,目前还没有政府文件作出明确规定,全靠养老院“灵活掌握”同样模糊的还有自费老人的入住标准尽管公办养老院都声称,安排自费老人入住是看排队登记的顺序但实际上,缺乏公开透明的排队制度,让一些普通老人根本无法获取真实全面的入住信息,反而给“特权”老人暗箱操作留下了较大空间3因为政策不明、定位不清,公办养老院以低廉的“托底”价格接收自费老人,形成了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养老畸态,诱使不少有钱有势的老人争夺优质公共养老资源记者采访发现,公办养老院接收自费老人的收费标准普遍在每月1000元到2000元,而民办养老院的收费标准每月至少要三四千元有些地方的民办养老院在入院前还要收取上万元的赞助费,令经济困难的老人望而却步此外,部分公办养老院由于承担行业示范作用,建筑设施存在高端化倾向,也成为吸引“特权”老人的因素之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公办养老院更应发挥“托底”作用,不能沦为政府部门追求政绩的“面子工程”,忽视了社会群体基本的养老需求借鉴保障房理念 呼唤普惠性养老院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当前社会,养老就像升学、入园、看病、购房一样,已经成为民生新热点分好这块蛋糕,关系着广大老人的切身利益在社会养老体系中,机构养老发挥着支撑作用,而具有“托底”功能的公办养老院更是重中之重一些地方民政部门的负责人呼吁,希望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养老床位提供建设支持,引导项目资金进入养老领域,将用于经营的养老资源尽快与市场接轨为防止公办养老院片面逐利,出现角色偏离,陆杰华建议,在国家政策中对“托底”服务比重、“适度自营”的入住标准和收费标准予以明确,划清底线边界每一项公共政策的脱胎换骨,都离不开监督的力量广东省社科院人口与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梓桢建议,公办养老院可通过网站及时公布轮候情况及入住人员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同时,针对公办养老院出现的高端化、特权化倾向,业内人士建议,借鉴保障房理念,建设朴素实用的普惠型公办养老院,既能扩大“托底”容量,又能避免豪华设施“诱人犯罪”上海市杨浦区福利院院长谭秋玉说,倘若公办养老院都建得像保障房一样,在满足老人养老需求的同时,又不过分奢华,对于特权老人的吸引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4上海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认为,内地可充分学习香港的养老经验,统筹评估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将公办养老院更多用于“托底”服务,并加强对民办机构的评估,为老人入住养老院提供咨询和指导北京一公办养老院人满为患 排号至 7 千需等 10 年 2012 年 03 月 26 日 09:52:30 来源: 人民网 北京养老 之 【一床难求】不久前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一份提案称,中国正经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进程2011 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 315 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仅为1.77%何处安放我那张养老床?在北京,城区养老院“一床难求”现象凸显北京市老龄委负责人坦言“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不断完善“9064”养老服务模式(到 2020 年,90%的老年人通过社会化服务在家庭养老,6%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社区托老,4%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服务格局 本报记者历时一个月,调查百余家公办养老院、民办养老院,和社区养老场所今起本报推出北京养老调查系列报道,力图从公众角度展现北京养老的真实现状和问题所在,为未来养老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系列调查明日关注社区养老)丰台区马家堡,90 岁的张寅生和老伴李玉珍,感觉回家的楼梯越来越长他们常常相扶着,看一眼挂在墙上的结婚照片70 年前,黑白照片上的李玉珍漂亮得像个电影明星,“年轻的感觉,压迫得让人窒息 劲松老式居民楼里,和 80 岁的兆芬(化名)一起回望过去岁月的,只有两只做伴的猫5满是皱纹的手里,公办养老院的排号已经等了近四年 深夜里,90 岁的卢月爱吵着“要下楼上班”,看到 58 岁的女儿拽自己,扯着嗓子大喊“救命、救命”你们怎么着老人了?还让不让别人睡觉?”街坊开门骂道面对神志不清的母亲,侯群英和兄妹们坦言“快被折磨疯了” 养老,于他们而言,成为了自己或家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衰老像“刀子慢慢割肉”张寅生说,衰老是慢慢感觉到的恐惧,“像刀子落到肉上,慢慢拉20 年前,退休在家老两口过着养花、画画的悠闲日子4 个子女,一个在国外,一个在外地,在北京的两个每周都会来看望 早市晚市,张寅生提着布兜去买菜,回到家做饭,老伴儿李玉珍给他打下手,“如果就这样过完余生,很幸福 张寅生坦言,那时根本没想过去养老院 一场小火灾改变了他的想法前年的一天,张寅生像往常一样做完饭,招呼老伴吃饭,但他忘了关火。

      火苗烧着了抽油烟机,黑烟充斥厨房,涌到窗外,街坊踹开门大喊“着火了”真吓坏了,突然感觉这么安静活着都力不从心了 张寅生说去遛弯的路上,李玉珍躲避不及被车撞了接连出事,子女探望频率增加,每周一次改为两三天一次,再改为一天一次,“他们怕我们突然死在了家里 李玉珍说,自己半年才慢慢恢复,“我和老伴想,这回得多注意点儿,别再给孩子们添麻烦 衰老的窘境没给老两口喘息机会,刚好的李玉珍又摔了一跤88 岁的她装上了金属股骨头,只能慢慢挪动 老两口看着 70 来岁的子女,头发已白,面容憔悴,每天来照顾他们上楼梯都困难,“我俩心里难受”几家人都被折磨着”劲松 37 平方米的居室里,老伴去世后,80 岁的兆芬和两只猫相依为伴女儿住亦庄,兆芬不愿去,“住不到一起,习惯不一样,他们受不了我和我的猫儿子一家经济状况不好,“去年他要做心脏搭桥手术,都躺在手术床上了,医院要 8万元押金……我儿媳妇说,去哪儿弄这 8 万啊,实在没办法,人又从手术室里给推出来 6说起这些,兆芬把头偏向窗外,“未来的路,不能靠孩子爱唱歌、爱打扮的兆芬,不愿别人踏入家门,“太乱,我会颜面扫地的手脚已不太利落的她无力收拾,家里弥漫着难闻的味道。

      只有两只猫相伴,她说有时希望来个收水费的,能说说话,但又怕来陌生人不安全相比兆芬,90 岁的卢月爱很少有烦恼,除了偶尔清醒的时候老伴去世早,她一直跟两个女儿生活四五年前患上老年痴呆症,五个子女轮流照顾58 岁的女儿侯群英说,去年 10 月,母亲幻觉越来越严重,“一到深夜就不睡觉,不停敲门敲窗,说有人要害她儿子,甚至站到阳台大喊大叫 一晚三四次的闹腾,侯群英患有高血压的哥哥,照顾母亲时都得增加药量,“几家人都被折磨着”受不了的还有街坊邻居,经常到居委会投诉,甚至都报过警指望不上的社区养老“孩子们也老了,不能再拖累他们张寅生夫妇决定去外边养老他们不愿远离自己的家,想起社区里的“日间照料室”张寅生设想,白天跟老伴去日间照料室,有其他老人做伴,万一犯病还能及时送医院晚上,两人就回家住,也能和孩子们在一起这样既解脱了孩子,还能守着安全守着家 张寅生碰了一鼻子灰,居委会说,有日间照料室没人去我去看了,只有两张床两套被褥再加上没医生,我们害怕张寅生说 也是抱着“解脱子女”寻找日间看护室的丁怀礼同样失望他独居在芍药居一个近两千户的社区里,3 个子女都在本地,“人老了毛病多,不愿跟他们住他去社区日间看护室,20 来平方米房子内没有老人,已变成居委会的办公场所。

      “从设立初就没有老人敢去,后来日间看护室就变成了社区举办活动的公用场地丁怀礼所在社区的居委会负责人并不讳言他的现状与担忧,“居委会分不出人手照料,也分不出多余的钱雇人看护,老人在这是有风险的,万一出现急病,死到这了,责任算谁的?” 北京“十二五”规划数据,2010 年百名老年人拥有日间托老床位数 1(张)正如张寅生和丁怀礼的遭遇,近日记者探访多个小区,日间照料室现状多为“只是有这么一说”现实中,很多社区缺乏人手和资金,日间照料室早已废弃,甚至一些社区的7照料室已变成杂物间 得等 10 年的公办养老院电影《桃姐》里,年迈的桃姐对“干儿子”说:我干不动了,我要去老人院干儿子”反问:你真的想去老人院画面中,神经绷紧的桃姐挤出两个字,愿意 “谁真正想去养老院呢?我子女齐全,去养老院算个什么事呢?”张寅生和老伴眉头皱紧但社区养老指望不上,他们又只能去找养老院 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疾病和不便,心高气盛的兆芬也开始寻找养老院公家的,放心张寅生夫妇、兆芬、卢月爱的儿女都最先想到公办养老院他们的理由大致相同,公办养老院设施完善、服务齐全、收费合理,更重要的在市区内,家人看望方便,“突然发病,送医院抢救都快”。

      据北京市民政局数据,截至 2011 年年底,养老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