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时珍》课程教学设计精品.docx
16页《李时珍》课程教学设计篇一:《李时珍》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级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驾驭了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体会感受文章所要表现的情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能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来帮助理解,打开思维但在学习《李时珍》一课的时候,由于文本特点的缘由,老师要注意问题的设置和学生理解的引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及其宏大贡献; 2、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阅历,理解文中关键词; 3、结合“金钥匙”联系概括,培育概括要点的实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救死扶伤”的志愿和编写《本草纲目》的坚决意志,通过理解、想象等体会他所付出的艰辛 教学难点:感受编写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 教学训练点:通过想象、对比、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从而感受编写过程的艰辛,感受“宏大” 教学打算: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介绍李时珍,板书课题 2、学生谈自己对李时珍的了解 3、老师小结:李时珍最宏大的贡献就在于编写了一部宏大的著作《本草纲目》 二、走进《本草纲目》,初步感受“宏大”。
1、 抓住数量词,指导朗读,初步感受《本草纲目》的宏大 (1)、师:课文是怎样介绍《本草纲目》? 生:《本草纲目》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九百种药物,是中药书中的一部宏大著作 (2)、老师相机指导学生抓住两个关键数量词“一百多万”、“一千八九百种”,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本草纲目的宏大, (3)、师小结:两个数字,说明白《本草纲目》全面、具体而精确,因此,《本草纲目》是一部宏大的药物书 2、 通过和旧的药物书对比,感受《本草纲目》的宏大 (1)、师:而当时旧的药物书却有?? (2)、老师引导学生找到旧的药物书的三个缺点,通过对比,体会《本草纲目》的完善,再次感受它的宏大 (3)、引导男女生对比读:总而言之,女生读——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可《本草纲目》却男生读——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九百种药物 (4)、老师小结:《本草纲目》全面,具体而精确,这样一比较,我们不由感叹——《本草纲目》真是中药书中一部宏大的著作 3、 抓住“最终”,体会不易,感受宏大 (1)、引导学生再读第五自然段,抓住关键词“整整二十七年”、“最终”体会编写的不易 (2)、通过删词比较法进一步对比,感受艰辛,指导读出感受。
课件示句子: 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编写成了一部闻名的药物书 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最终编写成了一部闻名的药物书 4、师生轮读五段,整体感受《本草纲目》这部书的宏大 三、走进艰辛的打算过程,进一步感受宏大 (一)、出示自读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概括李时珍做所做的打算工作:采药、尝药、访药 (二)、学习采药片段,感受“不怕” 1、 默读“采药”片段,感受艰辛的付出 2、 汇报沟通,理解“山高路远”,“寒冷酷暑”,读出词语中饱含的艰辛: (1)、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词语“山高路远”,感受采药中环境的艰险师:看到“山高路远”这个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预设生:山很高,高得插入云霄,路很远,远得看不到终点 (2)、通过对“暑”字的学习,理解“寒冷酷暑”,感受采药时气候的恶劣 师:这个词语中哪个字让你感受到热,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预设生:上面有个“日”,代表太阳,火辣辣的,下面是个“者”,指的人,顶着烈日在行走的人就是李时珍 师:火辣辣的太阳晒着,烤着,真热其实,在古代,“暑”字是这样的出示课件(说文解字“暑”的由来)指导书写“暑”字 暑,篆文(日)(者,饮煮)。
古人认为“暑”是热之极; 3、老师指导个体读句子:寒冷酷暑,山高路远,李时珍毫不退缩,读出他的坚决 4、想象李时珍在采药过程中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课件示句式:他不怕——,不怕——走遍了产药的名山,进行语言训练 5、通过朗读,读出李时珍面对困难的坚决和不退缩 (三)、体会尝药的危急和访药的艰苦 1、在尝药和访药的过程中,李时珍还不怕什么?指导学生默读,思索,小组归纳,完成题单 2、沟通,走进内心,感受李时珍不畏艰辛课件出示: (1)、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寒冷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 (2)、他不怕______________,很多药材都亲口品尝 (3)、他不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个体说,引导学生个体读 (1)师:你怕山高路远,寒冷酷暑吗? 预设生:怕 师:可李时珍却??以此类推?引导学生个体读三个“不怕” (四)、感受“不怕”背后的精神力气 1、老师小结:这就是李时珍,这几句话中都有一个相同的词语,那就是——不怕全部的不怕,正如李时珍曾所过的一句话(课件出示): “心比铁石坚,至死不怕难 2、体会心中的信念 师:究竟是什么样的志愿,让李时珍“至死不怕难”?相机板书:救死扶伤。
你是怎样理解“救死扶伤”?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救死扶伤” (五)、紧扣信念,动情诵读 1、师:是啊,正因为心中有“救死扶伤”的信念,所以——生读: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寒冷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 2、师:因为心中有“救死扶伤”的信念,所以——生读:他不怕尝药的危急,很多药材都亲口品尝,推断药性和药效 3、师:因为心中有“救死扶伤”的信念,所以——生读:他不怕艰辛,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 4、师:是的,孩子,他全部的不怕,全部的付出,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立下这样的志愿——生读:救死扶伤,解除病人苦痛 四、凝合感动,牢记宏大: 1、读写结合,凝合感动 (1)、师:就这样,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最终编写成了一部闻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而这部书也成就了李时珍宏大的人生,在世界医学史上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板画:书与丰碑) (2)、书写墓志铭汇报沟通 2、向李时珍致敬 师(结合板书总结):同学们,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字字都凝 篇二:李时珍教案 一、复习并导入 1、指名读课件上出示的词语 2、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明白了一个道理:勤奋是通过志向境界的桥梁。
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胜利地修订了医药史上的宏大巨著《本草纲目》,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今日,我们来深化研读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吗? (因为他们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2、从这一点,你体会到了什么? (李时珍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 过渡:在钱不见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上,李时珍师徒两人着急地走着,突然,前面的树丛中隐隐隐约露出房屋的轮廓,走近一看,哦,是一座——古寺(生答) 3、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呢?下面看课文第四自然段 ⑴轻声读课文,回答问题; ⑵这是一座破败的古寺,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 (到处是灰尘,长满了青苔,厚厚的蜘蛛网 ⑶这样的地方能住人吗?(不能) ⑷看到如此破败的古寺,李时珍是怎么说的? (“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⑸从李时珍的话中,我们体会到他在想什么?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夜幕慢慢驾临了,师徒俩在古寺里干什么呢? 1、读课文第五段,从这里你又感觉到了什么? (他们吃的也很简洁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他们们吃得也很简洁? (陶碗、泉水、啃干粮 3、在我们看来,他们住的简陋,吃的也很简洁。
可是,这一切在李时珍看来苦不苦呢?读师徒俩的对话 (李时珍也觉得苦 4、如此艰苦,李时珍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因为他觉得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得苦也是值得的万民得福”与个人吃苦对比,强调“吃苦”值得! (以苦为乐,甘于付出 四、学习第三段 过渡:月亮慢慢升起来了,师徒俩又在做什么呢? 1、自读课文第八至第十三自然段; 2、师徒俩人又在做什么呢? (记录药材,区分药材 从他们师徒俩人记录药材、区分药材,可以看出他不计个人安危、严谨的科学看法,一心为民造福 3、文章最终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明环境恶劣,强调夜已深,师徒二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更令人感动 4、此时,瞻仰着他的像,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 五、合作探究 李时珍阅历丰富、学问渊博,在察访过程中,为了辨明一些药物的药性,他经常冒着生命危急用亲口品尝的方法来鉴别,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夜宿荒芜古寺 为 吃苦感觉值得 民 月下记载草药 造 冒险品尝草药 福 反思:本课教学,我始终抓住一个“苦”字,引导学生从“吃、住、行、记录”四个方面去体会李时珍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
篇三:李时珍公开课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重点,在前后联系中品词析句,培育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实力 3.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宏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钦佩之情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李时珍察访药材时衣食住行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宏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钦佩之情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述课文一二段 1、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读词语: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 一心赶路 飞鸟归林 着急 隐隐隐约 轮廓 破败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蜘蛛网夜幕 驾临 枯枝杂草 舀 煮沸 喝 啃 长年累月 奔波 皎洁 行囊 砚台 垒成 端详 嚼嚼 山风咆哮 2、你能用上面一些词语复述一二段内容?以上词语,是李时珍察访药材的经验,感受到什么?(苦累) 二、读文寻“苦” 文中介绍了他吃了哪些苦?默读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可以写批注,再同桌沟通 一、浮想画面,感受古寺环境的破败 1.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请大家将语言组织好,先自己说,再沟通: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师徒为了察访药材,住进了一座古寺,喝泉水,啃干粮,品尝药草,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
2.找出集中描写“古寺”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哪个词最能反映古寺的特点? 3.学生找出古寺的特点是“破败”后,师范读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破败的情景? 组织沟通①情景: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②分析:“到处是灰尘、厚厚的蜘蛛网”说明白——(长时间没人住);“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说明白古寺一些墙壁倒塌了,无人修整,寺里阴暗潮湿) 三、前后联系,品析察访过程的艰辛 1.师:请大家联系第1—3自然段,说说:李时珍师徒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住进这座破败的古寺的? 2.学生自读后,组织探讨: ①是在路上走了好几个月的状况下(第1自然段)这几个月是怎么走过来的?——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请结合第5自然段内容,想想:在路上,他们饿了——(啃几口干粮比较:课文为什么用“啃”不用“吃或咬”?),渴了——(喝几口泉水)他们白天——(赶路察访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