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与联结:跨区域教学实践共同体的本体论、知识论与活动论-.docx
17页跨越与联结跨区域教学实践共同体的本体论、知识论与活动论* 黄桂芳 杨明欢 邬丽萍 华子荀摘 要:文章通过对实践共同体的本体论、知识论、活动论和互动机制的理论研究,提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基于虚拟网络社区的实践共同体存在与发展价值,并介绍了广东省实践共同体项目的实施成效及其支撑系统“双融双创”智慧共享平台,同时结合STEAM课程实践共同体案例介绍实践共同体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协同实践的机制与实施模式,通过“互联网+”背景下实践共同体的实施路径指出未来实践共同体的发展方向,既丰富了实践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又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双融双创:G443 文献标志码:A :1673-8454(2020)19-0001-10一、研究背景为深化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教育部科技司、中央电化教育馆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计划从网络学习空间、开放课程、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智能教育四类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中面向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信息中心等遴选实践共同体项目,广东省教育厅根据文件要求,发布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9年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实践共同体项目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形成一批成熟的、可借鉴、可推广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典型案例,探索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长效机制。
在此背景下,研究实践共同体理论内涵对实践共同体项目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二、实践共同体的本体论1.实践共同体内涵共同体,是一种多元、民主而平等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共同体实践不仅能提高学习者认知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学习者的主体性,进而提高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的质量[1]共同体是基于虚拟社区网络平台的一种群体构成,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能够借助当前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泛在协作学习,在共同体的活动中,学生、技术、资源、环境是共同体交互的重要因素[2]而仅仅拥有环境是不够的,因为技术还应与人、资源、环境相互配合,另外在共同体中,学生唯有关注信息的内容,才会实现习得因此交互的过程是否有效,取决于共同体讨论的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而内容对学习的吸引力,往往又由课堂活动的质量所决定[3]实践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早期阶段为1991至1995年,主要建构在莱夫和温格对情境学习的描述和群体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等群体学习理念上;中期阶段为1996至1999年,主要建构在温格关于群体学习、意义学习和认同的理念上;后期阶段为2000年至今,主要建构在通过知识管理和信息技术基础促进共同体的形成等理念上。
[4]2.实践共同体新形态:“互联网+”支持的合法边缘性参与过程对于实践共同体概念,多数学者认为是由莱夫与温格共同于1991年提出的,吉恩莱夫(Jean Lave)和艾蒂安温格(Etienne Wenger)在其合著的《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实践共同体”[5]的基本框架,描绘了实践共同体的雏形和重要理念,尤其是对熟手(Old-timers)和新手(Newcomers)關系及其活动的描述,[6]成为实践共同体的重要概念,本研究在莱夫和温格提出的合法边缘性参与模型(LPP)[7]基础上,引入了“互联网+”[8]要素,形成“互联网+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实践共同体模型”(Internet + LPP),如图1所示,使实践共同体理论在群体互动和知识转化过程中体现出信息化特点1)新手:边缘性的参与者新手是实践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最初加入共同体缺乏成熟的技能,因此新手处于共同体的边缘,但可以根据新手之间的差异使共同体的边界不断变化,通常新手的活动包括情境化学习、社会实践和全面参与。
对于新手来说普遍存在“两难张力”,即新手一般能够保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加入共同体,但共同体要求新手能够融入到群体中,这需要新手做出一定改变,为了解决“两难张力”,共同体理论认为通过引入参与性活动来提高新手的参与度,以解决两难问题,活动包含四种类型——共同体激励、共同体交互、共同体协作、共同体知识与技能的学习[9][10]在“互联网+”支持下,依托网络平台所形成的实践共同体,能够开展基于混合协作模式的相关活动首先,对于共同体激励来说,慕课、私播课等网络课程为加强学习者的学习粘性引入了数字徽章机制、学分认证机制、证书认证机制,这些机制都是通过一种象征性的代币(token)来吸引学习者不断关注群体活动,已经有研究证明对代币的追求是出于人类乃至动物的本性,因此在网络学习中引入以代币为表现的激励措施,能够极大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11][12]其次,基于互联网的共同体交互是被普遍接受的能够最直接应用于群体沟通的技术,群体可以基于通讯工具建立网络互动群体,跨越空间进行信息交流与互动,而且也可以基于网络社区建立具有组织结构的共同体,以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13]共同体协作是更加复杂的交互任务,当群体面对同一任务时,借助互联网的支持可以跨区域协作完成任务,共同体协作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的突出表现形式,旨在能够将多个区域的虚拟组织组成共同体完成任务,例如在虚拟群体组织工具中加入分任务模块或者项目模块,能够将群体中的不同成员进行再组织,进而完成分支任务,这个过程既有利于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也有利于不断打磨共同体的协作程度,同类还有跨群体协作、跨学科协作等。
最后,新手在共同体的激励、互动、协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与技能而成为熟手,这一过程是共同体存在的最终诉求,而互联网的存在极大支持了共同体中新手的学习与进步,[14]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启发,人的学习与知识的组织出现了相互联通的趋势,[15]在网络支持的虚拟共同体中,成员之间以学习为目的进行协作,在协作过程中又产生了知识,这个过程既是知识对新手的隐性与显性不断转化的过程,也是群体中知识由共享到共生的过程以上关于共同体激励、互动、协作、学习的过程,构成了共同体知识论、活动论、互动机制和实施路径的基础2)熟手:成熟的实践者实践共同体的技能核心是熟手,熟手即具有成熟的实践知识与技能的共同体成员,在共同体中熟手的数量不一定越多越好,但是熟手的核心任务一定是通过情境化学习、社会实践、全面参与等活动指导新手逐步成为熟手熟手最艰巨的任务是如何解决新手的两难困境,既能够保持新手自身的独特性又能够促进新手融入到群体中进行学习,在“互联网+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实践共同体模型”中,熟手能够采取三种措施进行新手训练,包括对新手的合模、对新手的激励、新手之间的切磋首先,对新手的合模,即指导新手通过情境化学习、社会实践或全面参与等活动不断融入到共同体当中,在引入“互联网+”的变量之后,新手的活动变得更加多维而有效,利用多媒体支撑、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手段可以引入更加生动的“宏情境”[16],基于信息技术创建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呈现编制好的问题,不断适应新手的认知特点;针对社会实践和全面参与的活动,互联网支持的技术能够将虚拟群体进行动态分组,进而完成对新手的群体边缘性参与任务的划分,以虚拟组织的形式锚定了新手印象中边缘性参与群体,以锚定效应提高群体协作的效率,[17]同类的还有技术的宏情境、资源的宏情境、知识的宏情境。
其次,对新手的激励与共同体激励概念一致,即通过激励的手段促进新手在共同体中交互、协作的积极性但是在熟手的角度上的激励措施存在一个动态变量,即在共同体的新手群体中其能力是有差别的,激励措施也不尽相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激励强化措施具有了新的手段,即以数字徽章、积分为表现形式的正强化激励手段,[18]或者以群体成员行为痕迹分析为基础进行行为预警与干预的负强化激励手段,[19]进而形成新手个人与新手群体的组合式正负强化的激励措施[20]最后,新手之间的切磋,即新手之间在熟手的指导下,以竞赛、活动、协作等形式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切磋的过程,集中表现在作品、论文、课题、项目、报告等形式的内容切磋,[21]新手在群体中获得的隐性知识以这种形式的显性知识呈现,从一个侧面检验新手隐性知识的建构程度,例如,针对共同体主题下某一具体课题,选择项目式案例设计的形式进行切磋,新手在该项目式案例设计报告中将整合进自己的认知、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新手产出的形式将更加多样,而且具有可追踪、可量化的特点,便于事后新手的进一步提高实践共同体不同角色的参与活动与实施策略如表1所示三、实践共同体的知识论知识流变的机制普遍被学界接受的概念模型是知识转化螺旋模型(SECI模型),该理念模型首先由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于1995年在其合著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中提出,[22]描述了知识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类型,其中隐性知识所表达的意思是建构于个体认知的社会经验和行为模式,显性知识所表达的意思是个体将认知的知识理论化地显性表达出来,以支持和促进其他个体的知识建构,而两种类型相互之间的转化包括了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隐化(Internalization)四個过程。
[23]借助当前“互联网+”对实践共同体的支撑,使知识转化螺旋跳出了个人的局限,使知识能够在群体中不断转化和螺旋,[24]SECI模型解释了实践共同体中不同新手的知识学习程度以及熟手对新手的知识训练、研修过程,[25]进而形成了“互联网+实践共同体的知识螺旋模型”(Internet + SECI of Communities),如图2所示1.个体隐性知识构成共同体边界隐性知识是个体固有的知识结构,当个体不断组成共同体时,每个个体的知识总和就构成了该共同体的边界,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之为知识的社会化过程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表示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传播、转化,即建构于个体认知的行为经验或知识理解通过组织、群体交互、协作的渠道进行交流而在实践共同体的视域下则表示新手之间在共同体的群体中对知识进行交流、传播、转化,新手在加入实践共同体的初期仍然保有自身的学习认知,而这种认知对于其他新手来说有可能是一种新知,在新手对彼此认知的磨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践共同体的组织化认知边界,构成实践共同体最初的形态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支持的实践共同体知识的社会化体现在通过信息化工具帮助新手之间,新手对熟手的观察、模仿和亲身体验等途径传递知识,例如对名师网络课堂的观摩、网络学习空间支持教师设计思维发展、[26]动态分析视频课例以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27]通过网络磨课评课方式亲身体验专业技能研修过程等。
2.知识整合的新手共同体向熟手转化当新手在共同体中不断进行边缘性参与时,他们学习到了共同体的隐性知识而不断成为熟手,同时促进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通过共同体的支撑促进其由新手转化为熟手,该过程即知识的外化过程知识的外化(Externalization)表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即建构于个体的认知经验通过组织化的整理显性地向群体传递、交流的过程在实践共同体的视域下表示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熟手将个人隐性知识认知通过显性的整理向新手传递,另外一层含义是新手通过不断观察、模仿、训练将内隐的知识进行显性化的整理向其他新手同伴传递,在有限定的共同体边界范围中,熟手和新手将认知贡献于共同体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