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馆出现以前的艺术品收藏.docx
25页美术馆出现以前的艺术品收藏与很多宗教社团甚至博物馆比起来,美术馆这 个文化机构的历史并不长,但是美术馆的精神古已有 之,搜集、保存和研究艺术品的习惯古已有之,它们 皆蕴藏在人类搜藏珍贵稀有美好之物的天性当中艺术品”是一个非常晚近的概念,今天我们在美 术馆和某些博物馆里看到的许多艺术品,尤其是那些 有一定历史背景的艺术品,都不是以艺术品的名义被 创造出来的它们曾经是劳动的工具、信仰的寄托、 事件的记录、权力的标志、财富的象征等等在各自 的历史情境中,它们为了千差万别的目的而存在,由 于各不相同的价值而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人类社会 不断演进,这些东西得以发挥作用的历史条件或早或 晚地消失了于是,它们本来的功能被有意无意地忽 略或淡忘,但是珍贵、稀有、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却 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凸显这些已经不再“有用”的东西 与真实生活的真实联系被切断,却并不会被丢弃,而 是被重新归类,获得了“艺术品”的称号它们曾经被 役使、崇拜、阅读、敬畏或者觊觎,但最后、最好的 归宿却都是美术馆和某些博物馆,作为人类历史、智 慧、审美、文明的结晶,艺术品受到最精心地照顾, 轮番迎接公众好奇又欣赏的目光,还有专家的种种考 究。
谈到这里,必须明确这一点,美术馆并不是有些 人想象中以艺术的名义剥夺美丽物品之生命的“坟墓”, 它本质上是一种相对固化的制度,在这里人们用艺术 的方式将值得鉴藏的东西升华为人类关照自己精神世 界的重要参照具体地看,几乎每件艺术品从原来的位置出发到进入美术馆的过程,都可以写出一个传奇故事;整体 地看,美术馆出现以前的艺术品收藏问题很值得探讨, 那些收藏行为与美术馆的诞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更 值得深思而由于种种原因,美术馆的故乡欧洲孕育 了与古代中国差别很大的收藏传统一、培育了现代美术馆的欧洲艺术品收藏体系(一)仪式感与艺术表现并重的美术馆建筑之来 源--神庙与教堂当代艺术蔓延开来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说清艺 术(美术)是否必须有仪式感,但是毋庸置疑,任何一 座真正的美术馆都会为参观者呈现某种仪式感营造 出这种感觉的因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美 术馆建筑及其装潢本身的特质当代的美术馆建筑已 经呈现出非常多样化的面貌,但是最初的现代美术馆 建筑与欧洲其他大型建筑并无截然的区别欧洲最初的重要大型建筑是古希腊的神庙,其营 造独特仪式感的方式影响十分深远古典时代的文明 中心即希腊,在学习和借鉴邻近地区不同文明成果基 础之上,将当时很先进的城邦制在这片山峦叠嶂的土 地上保持了数个世纪。
城邦之间的战事令希腊人遭受 了许多痛苦,但是城邦里的民主制度也让他们享受到 了可贵的自由希腊人不仅经常旅行,而且有着不受 束缚的思想与创造力,当然他们也像其他古代文明的 人们一样崇拜神在希腊人的观念中,许多的神各司 其职地掌管着世间的一切,所以他们建造了各种神庙 然而个性飞扬的希腊人具有世俗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相信众神与自己之间并无本质的差别,作为终极统治 力量的神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与 人平等交流的,所以本来应该是宗教崇拜圣地的神庙,也被当成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甚至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神庙周围还建起了竞技场 等其他公共建筑宗教仪式感与城邦民主、世俗生活、 审美追求统一在在神庙建筑中,众人聚集在宽敞的空 间里进行公共活动,自此都成了传统比如公元前457年以前竣工的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Olympia),四面围着冠军运动员的雕像那些由当时最著名的雕塑家制作的青铜像, 在中世纪几乎都被化成铜水、转作他用了,但是残存 的头像以及各种复制品都能让我们联想到神庙的样 子--像极了一座专门收藏雕塑作品的美术馆,更绝妙 的是它和其他神庙一样都向公众开放!约公元前450年建造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Temple)是具有斯巴达人简朴风格的建筑,没有奢华 的装饰,但模仿木结构的檐部与柱子都无比地和谐。
领导希腊人民击溃波斯入侵的伯利克里,在胜利之后 组织修建了这座神庙建筑师和雕塑家在当时和苦力 一样,被视为下等人,但是伯利克里却已经能够十分 平等地对待这些艺术家伟大的雕塑家菲迪亚斯为神 庙中树立起了许多精彩的神像雕塑,虽然原件早已被 毁,不过即便通过残存的浮雕局部、罗马的“拙劣”复 制品和少量的文字描写,我们仍然可以想象陈列着庞 大雕塑的神庙,原本是怎样的美轮美奂建于公元前420年前后的伊瑞克提翁庙(The Erechtheion)更多地体现出艺术家们的自我意识,他 们为自己了不起的艺术表现力而自豪当时的希腊人 已经不再把雕像只看成偶像而简单崇拜了,有一定文 化修养的人在谈起这座神庙中的雕像时更多地是评论 它们的艺术美这样的神庙是神的居所,更是艺术的 殿堂希腊化时期取得的许多艺术成就,都被喜欢大兴土木又好热闹的罗马人接受了罗马著名的万神庙由 于采用了拱顶设计,在内部形成了巨大的圆厅这种 奇妙的空间营造方式,为艺术品在其中的陈列提供了 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可能性,也让它在宗教功能以外 更像一座为艺术而存在的建筑在罗马的时代过去之后,基督教在欧洲确立了权 威其本身就区别于古希腊和罗马的宗教,而为了强 调自己和所谓异教的不同,教会对宗教建筑有自己的 要求。
他们放弃了神庙的形式,而采取了古典文化时 代的大会堂形制来建造教堂,当然这也是因为室内礼 拜仪式需要更大的空间还因为基督教教义中反对异 教的木石偶像崇拜,虔诚的教徒们决定教堂不再像神 庙一样树立大型雕塑,而是以故事和场景绘画宣传神 的事迹这样一来,有着精美装饰的教堂以开敞的空 间迎接了越来越多的绘画作品不过以绘画帮助达到 宗教宣传目的方式其实在古希腊也早已存在了古希 腊有一种称为“pinakotheke”的专门场所,专供人们供 奉图绘宗教内容的陶板“pinax ”以及镌刻祈祷碑文的地 方,而“pinakotheke”这个单词,也成为“绘画馆”在意 大利语“pinacoteca”和德语“pinakothek”中的语源在 一些文献中还记载,古希腊有专门供奉绘画作品的神 庙,也有一些神庙专辟出房间收藏绘画作品公元前 1世纪的地理学家史著堡(Strabo)撰写的《地志》(The Geography ofStrabo),其中便记载了位于爱奥尼亚地 E(Ionia)萨摩斯岛(samos)赫莱翁(Heraion)的神殿, 当时就已成为绘画馆(pinakotheke)公元2世纪,罗 马帝国时期的地?I学家包沙尼亚斯(Pausanias)在他 的著作《希腊导览记》(Description of Greece)中,曾 记载在雅典akropolis神殿正门入口的左侧,有一间收 藏绘画作品的房间,并详细记录了他所看到的美术品。
美术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世界各地都早就存 在总的来说,在教堂里,宗教役使着艺术来强化教 徒的信仰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欧洲很多地方的艺术 家能够获得的重要工作就是服务于形形色色的宗教目 的,但这种状况同时的确也为艺术作品提供了重要的 收藏与展陈场所美术馆的影子似乎就在宗教的庞大 身躯背后时隐时现今天,在欧洲有不少美术馆甚至 就是由教堂、修道院等曾经的宗教建筑直接转化而来 的,艺术营造出来的神圣感和仪式感本来就渗透在那 些建筑当中,其中收藏的不少艺术品因当初特定的创 作目的而具有同样的特征从古希腊时代到18世纪,宗教在欧洲社会始终 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宗教建筑于是直接、间接地 为现代美术馆提供了最初场所二)美术馆制度和办馆理念之来源――博物馆“美术馆”的英文名称一般就是“art museum”,即 “艺术博物馆”,而且美术馆也常常被视为博物馆的一 种这些都是有道理的,无论从现实情况来看,还是 从历史发展角度审视,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有很大的相 似性与关联性,尤其是在制度和办馆理念方面据多位前辈专家考证,“muse”即“博物馆”这个单 词的词根,与“muse s,文艺美术女神”有关,它来自 于希腊文"mouseion”,指供奉缪斯的神庙。
按照被传 为赫西俄德的作品《神谱》中的说法,缪斯的母亲是 记忆女神谟涅摩叙涅,她们的父亲是众神之王宙斯 缪斯的数目从一开始掌管歌声、实践与记忆的3位, 演变成了今天公认的9个,分别掌管英雄史诗、历史、 音乐、抒情诗、舞蹈、颂歌、悲剧、喜剧和天文无 论3位还是9位,对这些女神所司职责的认定,都说 明古代希腊人进行宗教仪式时必须具备语言文学、音 乐舞蹈等技艺对缪斯的崇拜逐渐又演变为对知识的 向往古希腊的柏拉图学院(Academyof Plato)以及后 来亚里斯多得讲堂(The Lyceum of Aristotle),都收藏 了不少有助于研究学问和教学的物品,仿佛博物馆的 前身至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索特(Ptolemy Sorer) 在亚历山大里亚创立了博物院(Mouseionof Alexandria),其由皇室赞助,设立动物园、植物园、 共和厅、演讲室等多个部门,研究的范围也很广并吸 引许多名垂后世的大学者来治学,还考虑到了所藏物 品的维护问题虽然以上这三个机构都不是真正的博 物馆,但都有专门的场地组织收藏、展陈与参观,而 且都依据藏品进行研究的精神,可以理解为欧洲博物 馆理念的酝酿与最初尝试。
罗马征服了欧洲,但是这种收藏与研究的习惯同 化了征服者作为战胜与凯旋的纪念,统治者会将所 征服地域的金银珠宝、艺术品等带回这些掠夺的艺 术品通常被奉纳至神殿,并在神殿前的广场设立尖方 石柱或石碑(Obelisk)即使进入基督教统治中世纪, 博物馆的理念仍然没有被抛弃,教会的学校、图书馆 和教堂成为存放珍贵物品和研究学问的最佳场所,但 要注意这些机构是很保守的,并不对广大公众开放, 但是从这些地方确实走出了许许多多科学家、艺术家、 哲学家和诗人,博物馆式的场所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 估量的博物馆的制度在这些地方,在近千年的实践 当中部分地沉淀下来同时,也要对“博物馆”这一词 汇进行梳理:最初专的用语有英语“Reposffory”(即“储 藏所”),法语“Cabinet”(即“私室及小室”)、“Chambro”(即“室房间耿“Calerie”(即“廊下”)等等,后 来逐渐认定美术品、古器古物、动植物矿物的标本等 一般的珍品稀物为搜集品,所以才使用了 “Museum” 这一专门语,但“Museum”这一词汇,不仅为“搜集品” 之意,并有“保存搜集品的地方”之意16世纪末之后, “Museum”才以“搜集品”和“保存搜集品的地方”这两种 意义而被使用。
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欧洲之际,意大利历史学家保 罗?乔瓦(Paolo Giovio)于1520年在其住所设立了私 人名人画像馆,藏品内容主要包括:(1)过世的诗人与 学者;(2)当世的诗人与学者;(3)艺术家;(4)政治家、 神父和修士等他的名人画像馆画目于1551年起在 佛罗伦萨、巴黎与巴塞分别发表,这项工作启示了当 时的一位美术史家瓦萨瑞(Vasarc)编著了一部传纪体 的意大利美术史1566年,荷兰的昆齐贝(SamuelVan Quichebery)发表了一篇关于博物馆典藏分类与作品展示的论文,被认为是博物馆学的开山著作之一时至欧洲启蒙运动兴起,德国的尼克利(Caspar F.Neickel)于 1727年以拉丁文发表了_一部博物馆学 的巨著一《博物馆实务》(Museographia),其中对于 文物的收藏和分类等问题进行了颇为详细、科学的论 述此后,文物,尤其是美术作品的修护与管理工作, 逐渐受到了欧洲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的普遍重视在启蒙运动的时代,对于博物馆事业而言,丰富 的收藏比比皆是,但私人拥有物品无须向外人开放展 示的观念是一个大问题这与当时知识分子力图普及 常识、知识,开展大众教育、打破社会蒙昧状态的思 想是有冲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