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天津风俗人情.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489489411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7.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天津的岁时节俗天津的岁时节俗与汉族的传统大致相同,但其中也有不少带有城市商业生活特点的习俗,而且天津岁时节俗的特殊性多体现在饮食方面正月初一:旧时天津人这天不出去拜年,而家居自娱初二:敬财神,给小儿压岁钱,开始互相拜年,挑水人给用户送水送柴,取“进财进水”口采初三:烙羊肉馅合子,天津有俗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于往家转(赚)”初五:俗称“破五”,家家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十五:商号悬灯结彩,各家皆吃元宵十六:妇女皆往亲戚家串门,俗称“走百病”正月二十五:在屋内或院中画囤形,中放一包米或钱,称为“填仓”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家家吃烙饼,煎闷子,炒鸡蛋、绿豆菜,妇女不动针线,怕刺伤龙眼清明节:前十天后十天扫墓添坟二月二十三:天后生日,市民和四乡农民赴天后宫进香,出皇会四月初八;城隍庙演戏,晚间出“鬼会”,市民到西门外白骨塔处行祭“赦孤”端午节:门旁插艾枝,小儿穿黄衣裤,身挂老虎坠,家家吃江米小枣粽子七月十五:鬼节,为亡灵焚化纸钱八月十五:中秋节,旧时妇女焚香拜月,亲友互赠月饼九月初九:重阳节,黎明时登高远望,食品多为糕类如切糕、年糕等,取“高”音九月十七:财神生日,商号皆以香烛供奉之,并张灯结彩,大肆庆祝。

      立冬:开始“数九”,并记“九九消寒图”此日食馄饨腊月初八:用各种米豆,小枣,栗子熬“腊八粥”,包素饺子,并开始用醋泡大蒜,称“腊八醋”,以备春节时食用腊月二十三:祭灶日,俗谓本日灶王上天述职,故将旧神象烧化,等到除夕夜再换新神像,祭品为糖瓜,粘糕等腊月三十:扫除,贴对联吊钱,全家团圆,吃团圆饺子,守岁,午夜燃放鞭炮汉沽版画汉沽版画多以汉沽地区盐场、化工、农业、渔业的劳动和生活为题材,吸收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及西方艺术的创作手法,运用新材料、新技巧、新手法、采用木刻、纸版、综合版、丝漏版和油印、水印等表现形式,注重版画语言方面的探索,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汉沽版画创作队伍主要由工人、教师、美术干部组成这个群体创作的版画作品已达700余件,其中有34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部分作品被国内外一些博物馆、展览馆及国际友人收藏,数百件件品在国内及国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发表获奖津门曲艺--单弦单弦,清乾隆年间起源于北京,因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单弦为联曲体,早期常在岔曲头和岔曲尾之间夹以数唱和若干曲牌,现通常结构为岔曲头和若干曲牌早期单弦演员来自北京建国前,三大流派的创始人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常年活跃在天津的曲艺舞台上。

      40年代,天津单弦演员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艺术天津方言俚语天津话的地区范围是一个三角形的方言岛这个方言岛的底边距旧城北约l公里,尖端距旧城南约22公里方言岛以北的居民,语言接近北京话,东北接近唐山方言,西南和东南接近静海一带方营据专家考查推测,这个方言岛中的天津话来源于江苏和安徽北部的方言这与《天津卫志》说的天津"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越吴楚齐梁之民"有关天津方言与普通话不同之处主要在语音和声调上从语音的声母看,天津话一是把普通话的舌尖后音zh、ch、sh读为舌尖前音z、c、s,所谓齿音字多如把”事shi"读成"似si"二是把普通话没有声母的开口呼字在前面加上声母n,如把”爱ai"读成"耐nai"三是把普通话中r模成i,如把"肉rou的"读成"右you"同时又把普通话中带i介音的无声字母改读成r声母女口"永y6ng"读成"冗r6ng"从韵母看,天津话一是把普通话的合口呼的字读成开口呼,即把韵母中的韵头u丢掉主要发生在以n、l、h、r等作声母的字中,如把"落1uo读成”乐le二是把普通话中以n、1为声母的撮口呼字,读成合口呼,并增加韵尾i,即把u变成ui,如”女nu;"读成nui。

      5-5)读成低音、低平调(2-1),即起有的把普通话三声字音读成二声字音,"菊ju"读成"居ju'从声调上看,天津话把普通话的一声高音、高平调音低,落音比起音还低如"天tian"读似"添tian"如"笔bi读成"鼻bi"有的把二声字读成一声字,如天津方言的词汇也有特殊之处例如:"大爷"是父之兄"伯伯",父之弟"大伯",夫兄"小叔”,夫弟就地"是地上嘛”,什么倍儿哏儿”,特别有趣各(ge)色”,与众不同"麻利点",快点"头摸儿",头一回"赶碌",太忙"搭搁",闲聊"得啵",絮叨"白唬",叙说(贬意)"念三音",说人闲话"咕棒槌",说人坏话"屁屁",说瞎话"离奚"、"离机",说话没正文精神恍惚、失常"打镲",开玩笑"糟改",耍笑人"广起来了",打起来了"掉脸",变脸"翻疵",发火,翻脸"各扭儿",不团结,有矛盾"斗闷子",斗气"刍巴",不痛快"拐骨",处事待人不合常情"撞科",顶撞人"扣索",吝啬"扬气",傲慢,炫耀"没啼听",不理会"不亮梢",不能作出明智的反应"没正型",举止不受尊重"腻味",不喜欢,无聊"滋咪",衣冠楚楚"溜乎",巴结"蹲了"'白等了"打八叉”,没固定职业吃挂落(1ao)",受连累。

      没辄",没办法没拆细”,没有考虑余地,没办法"耍活儿",干活不踏实"没门儿",不可能"有戏",有希望"自歪",不服气而有所表示"不觉闷",不自觉"说走界(轻读)了",说走样了"打住",停住凡此种种方言土语,举不胜举天津方言词汇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如"摞摞缸",用缸码得高,不稳定的形象表示麻烦的事"抹抹丢丢",用贴着墙角徘徊不前的形象表现尴尬的神态"拿捏"用捏着东西不肯撤手的样子,表示矜重,不轻易给人"有根","没根"用树根扎在地里表示事物言行的可靠与否"有过结(节)儿",以心中有疙瘩不解,表示有矛盾"沉沉"、"沉会儿",用水浑了稍等一会儿就清了的意思,表示要等片刻"歪(崴)泥",用浆稠的泥巴难铲表示事情难办,"事办砸了","砸锅了",表示事情失败如此等等方言词汇;都很富于生活气息天津口音、土语是由于历史上地区隔绝、封闭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开放,文化教育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广播影视的传送,天津话的语音、声调已在明显地向普通话靠拢,而那些方言埋语的准确、生动形象的部分则会汇入普通话之中盐商文化与天津民俗清代诗人张船山(问陶)称誉天津“十里鱼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前人多看重天津的水乡景色,即渔(次要的)盐(主要的)之利带来的风月繁华。

      这一点,天津与扬州也很相似行销淮盐的商人与行销芦盐的商人,所创造的文化扭转与意蕴,在当时是颇为接近的天津盐商文化对天津民风民情的改变,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疚,从天津民俗整体看,都很明显天津屯本为军事建制因此,民风剽悍,造成遇事讲打讲闹的社会风气而盐商如顺治时张霖、康雍间的查日乾(天行)、安歧(仪周),起造园林,延揽名士,换名话说,在天津,“引进文化”,成为一时风气安歧“无声争之好,惟涉古今书画名迹”,“收藏之富,甲于海内”,不能不说是一个天津文化的建设者,范宽〈雪景寒林图〉,孙过庭〈书谱〉都是字氏家中物盐商收藏名迹的风尚,在晚清“八大家”中李善人身上遗风犹存李家珍藏宋元明珍本图籍多种,是旬清大藏书家之一天津儒学始于明正统间在明、清两代,不但有文学、武学,还有商学商学的生员即来自商、灶(盐灶)两稽查,主要来自盐商,早期也由盐商承担经费盐商积极兴学,既因本身富于财力,又因商、灶两稽查子弟可人科场,步入仕途天津第一所学校(康熙五十八年)“三取书院”,早期经费全由长芦盐商支会第二所“问津书院”则由盐商查为义献产而设天津河东盐索一带,从不讲读书习文,乾隆举人杨一昆(无怪)在此设“起凤楼书社”,使民风民情大为改观。

      而杨家即是盐商天津一地,民风民俗由尚武而崇文,不能不承认盐商文化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就天津情况讲,有一条显而易见的规律:正畸而优则仕,仕而优则盐遂闲堂张家行盐有了钱,儿孙都步篱仕途;无锡华氏(南华)北迁后,祖先业盐,后世出了内阁中丞华世奎李叔同(弘一)之父李世珍(小楼),为同治进士,致仕后因办盐务成了巨富;杨一昆及其子杨恒占(进士)也是先仕而盐发家的无论如何,科场功名,总是对文化的一种启动力但盐商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用钱堆起来的,无论起造园林,收藏名迹,延揽名士,纵情诗酒,没有钱是办不到的风月繁华的基石是白银这说又影响天津的社会风气“俗尚奢华”八大家”中的盐商振德黄、长源杨、益德王、益照临张(海张五)、李善人,无不以挥霍性开支而闻名津沽天津鼓楼东姚家也是盐商,而且姚丰年、姚承丰父子两世进士,财力不下“八大家”,但家风清正,生活简约,就不属八大家从这一点看,盐商文化对天津风俗糜烂又有大关系聘闺女讲究:“过嫁妆”,娶媳妇讲究“亮轿”,死人讲究“出大殡”,办会讲究“设摆”,把家中珍贵文物摆出去,实际是“摆阔”由于金钱悖入悖出,因此天津又有“宝贵无三辈,清官不到头”的说法杨一昆在〈天津论〉里说:“第一是走盐商,走久接(结)地方。

      一派纲总(盐商公会头目)更气象:水晶顶,海龙裳,大轿玻璃窗儿亮,跑如飞蝗,把运司(盐官)衙门上店役八九个,围绕在轿旁,黑羔马褂是寻常他(盐商)的来头可想这就是盐商的日常面貌和文化形象盐商办文化事业并不单纯出于倾心文化艺术,主要还是附庸风雅张霖、查莲坡皆能诗,但有几首为人传诵的天津诗人还是“独有清韵在梅花”,属于那家族累世清芬、佳仕途蹭蹬的梅成栋祖孙清代天津也没有出现大书法家、大画家,更没有“金陵八家”、“吴门四子”画派盐商中人对于艺术总是浮皮蹭痒、水过地皮湿,点到而已(盐商后裔另论)这种创作风气,影响甚深闻名遐迩的“皇会”古文化街的“皇会”,也是一个闻名遐迩的传统活动皇会”最初叫“娘娘会”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宫”海神娘娘的生日清代康熙年间,有人倡仪,在海神娘娘诞辰之前出会4天,即农历三月十六日送驾:将海神娘娘和眼光、子孙、斑疹、送生娘娘的头像,送到闽粤会馆天后殿供奉;十八日接驾:将这5位娘娘的木像接回;二十日和二十二日“出外散福”:抬着5位娘娘的木像沿街游行,接受人们的香火这就是最初“娘娘会”的活动每逢此时,民间的法鼓会、大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等,沿街表演各种技艺,呈现一番盛况。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乘船下江南路过天津,一时高兴,提出要看“娘娘会”当时,乾隆皇帝的船停泊在三岔口各会从船前经过,尽力表演,各显其能,精彩纷呈,博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其中,乡祠挎鼓表演出色,乾隆皇帝赏给4名鼓手各一件黄马褂;鹤龄会唱得最好,乾隆皇帝赏给4名鹤童各1个金项圈乾隆皇帝还“娘娘会”的组织安排大加称赞,赏给2面龙旗从此以后“娘娘会”身价倍增,易名为“皇会”乾隆、嘉庆年间以来,“皇会”越办越红火,声势越来越大,各会依次出游:净街会,负责将街道打扫干净;门幡会,将“天后宫”海神娘娘的历代封号写在大幡上,组成仪仗队簇拥;太狮会:仿?quot;“天后宫”大殿前两个石狮的样子,做成两个木头狮子,抬着保驾;挎鼓会,由十三、四岁的鼓手表演歌舞,此外,还有花鼓、高跷、身歌、捷兽(狮子舞)、重阁、中幡、萃韵音乐等歌舞、杂技表演最后,才是载着5位娘娘木像的宝辇;每个宝辇前面都有法鼓会,后面有8个人骑着8匹大马、打着8杆大黄旗,进行护驾每逢出“皇会”,沿街人山人海,人声喧闹,人情激奋,盛况空前在后来的岁月里,“皇会”不再是年年都举办最后的几次“皇会”,分别在清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民国4年(公元1915年)、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差不多是10年左右1次。

      古文化街修复以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又恢复了“皇会”在这一天,以龙灯、高跷、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狮子舞和武术等表演为主,街头熙熙攘攘,热闹异常。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