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有效参与措施研究报告.pdf
19页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有效参与措施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阶段学生开展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在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应试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掌握知识探究与运用的技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探究以发掘有效的措施不断的提升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性进而在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强化学生知识探究的能力本文借助苏教版教材的内容以实际教学经验为参考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参与性教学的措施进行探究以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参考九年制义务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教师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这种“参与式”学习即指学习者本身对知识强烈的爱好,随着学习者自身的不断成长而产生困惑,因而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发起参与探求相关知识,并从中不断自我完善,消除困惑的过程加强学生的“参与式”学习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数学教学的不断进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较为普遍的是很多教师由浅入深地提问,将学生引到自己预先设定的圈内,学生对于自己为什么学,怎样学,充满疑惑。
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性、缺少方法,所以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参与程度不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形成一定的策略促进学生深层次参与数学活动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小学数学着重是对一些数学的基础性知识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培养也不是让学生能有多么厉害的解题能力或是让学生能够进行足够高效的自我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一种主动思考数学的能力,以及学生未来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但是小学生这个性格活跃的群体,课后几乎不能自主进行学习,教学成绩的获得关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这就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很大的要求,就是需要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可以有效实现教学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以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对于学生长远的学习思想培养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面对现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解决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情况以成为实现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需求的关键也就是说,不管从现实还是长远发展的角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地区都是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法,就是主要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呆板地听,学生给自己灌输的思想就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自己得认真地听,自己毫无任何思考的空间,甚至有的学生是逼着自己听,时间长了,就处于一种被迫学习的状态,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后期学起来就相当的吃力总的来说,就是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已经忽略了学生主体的存在,是一种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但面对新课改的提出,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下的教学需求以教学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处于一种无效状态,有部分地区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自主探寻实施了所谓的有效策略,但结局都是因为没有针对性,没有充分地将教学资源运用起来,也没有起到课堂教学现状的改变,取得的教学成绩微乎其微,也就是一种课堂教学低效的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新课改下的长期教学要求总的来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现状不能有效实现新课改下不断提升改进的教学需求,课堂效率着实太低,提出的部分改进措施也是不理想的,对现下和长远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学生和教师应当相互亲近,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然而小学生和教师是不同时代的人,有的甚至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难免会有心理障碍,学生因而产生 “畏惧”感。
因此,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首先要创设学生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心理活动占优势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主要指群体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觉醒状态、注意状态、情绪状态、灵感状态2 学生良好的心理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情感和动机,不仅可以缓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与学生良好的心理气氛的创设密不可分,良好的心理气氛是学生学习的保障,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推动力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2.1 过于追求教学形式,淡化了教学的本质内容新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但是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发现, 新的课堂教学, 不管是公开课, 还是观摩课,大都存在这样一个套路:今天我们分组合作学习,于是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教师出示问题后,各个小组分头嗡嗡地讨论起来,不过几分钟,教师叫停,继而是逐一汇报(多是每个小组语言表达能强的同学任回报员)其间也并无大错,几乎合乎教师的预料,偶尔某一小组有一点小小的偏差,教师就会就此大做文章,追问这个小组,你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谁的想法同他们的不同?其他组的同学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说服他们?完了之后便是“同学们的想法可真多”,“我真为你们高兴”之类的表扬话,同时还夹杂着请为他们精彩发言鼓掌的声音,最后,就是回顾本节课,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如此等等,一节课便大功告成。
任何事物都以一定的形式出现,形式是内容的外地表现,不存在不具有形式的内容但是外在的形式必须从属于内容的需要,为本质内容服务新课追求新的教学方式,但教学方式的选择一定要与这节课的本质内容相吻合,必须结合本节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具有个性化,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获取情感的体验也就是说,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该讲的讲,该演示的演示,该练习的练习,该讨论的讨论,该合作时合作,该记亿时记忆,切不可为形式所累2.2 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本次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为宗旨,把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角度讲都是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弱化教师主导作用、唯学生自主是尊的倾向:学生自学课本,按自己的意愿确定学习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本节内容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你想看哪个例题就看哪个例题”,“你喜欢哪道习题就做哪道习题”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教师让学生自备材料(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张),自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因为学生不知道如何探索,一会儿多半同学就折起了飞机,很快教室里飞满了 “飞机” ,叫好声也一阵高过一阵一节课下来,学生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是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等基本特征都没学会回顾本节课时不少同学还说这节课学得开心极了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的肤浅的、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化,失去的却是教师有价值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思维的点拔,导致课堂的低效或无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引导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为他们铺路架桥,实现主导与主体的和谐统一2.3 过于追求情境创设,致使情境与内容两张皮创设情境、建立模型、巩固应用与拓展是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适当地设臵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教育的人文价值然而情境的创设应该自然地呈现,不能为情境化而设臵情境某教师在教学连加连减混合运算时, 创设了游公园的情境伴随优美的音乐,课件显示漂亮的公园大门,教师设问:“春天到了,同学们愿不愿意到公园游玩呀?可是想进入公园必须先闯过公园门口的迷宫” 。
教师充满激情地问: “同学们有信心没有?”学生群性激奋地回答:“有”于是课件显示迷宫,把算式和正确结果连起来,连对了走出迷宫(只一道加减混运算,其余的为一步计算试题)学生顺利过关后,老师高兴地表扬同学们“真是好样的”,追问:“这些题目哪道与其它的不同”?从而揭示课题:“连加连减混合运算”这样的情境与教学内容没有任何联系,创设情境只不过为了热烈的气氛而已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内容,若非出于教学活动的内在需要,就没有必要创设学习情境情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准确地把握学习内容,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创设情境时,还要注意情境的真实性,典型性,活动性和复杂性,不可为情境化而创设情境2.4 过于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生成的教学资源,背离了文本的主体内容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忠实的执行者教师要注意课堂生成的资源,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和超越,提倡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的教学资源中学习,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对生成资源的甄别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背离文本内容的现象例如某位老师在教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 关于分数,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今天还要继续研究分数有关分数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我们要根据你个人需要进行研究根据学生的回答,本来这节课是学习分数的意义的,但由于教师事前说过要依据学生的意愿研究分数的有关内容,于是教师不得不调整教学思路首先介绍分数的基本情况,它与整数小数的区别联系,让学生明白学习分数的重要性接着举几个简单例子说明分数可以化成小数,刚要介绍分数的性质时,教师为难了,由于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不理解,教学无法进行教师不得不回到引导学生研究分数的意义上去这时,一节课已过去大半,对于分数意义的教学也只得草草进行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分为有效生成和无效生成,对于那些无效的生成,教师要注意取舍选取哪些对本节内容有关的或相近的内容进行研究,决不能不顾文本内容,一味强调生成资源的重要性总之,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认识、更新观念,切实把握好课程改革的实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业务培训,促进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有效参与措施3.1 有效利用尝试练习法 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传统小学数学课程的开展往往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应试教育模式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很难得到发挥同时长期被动式的听课模式使得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性更加无法得到发挥所以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进行之前教师可以采用尝试练习法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先发现自己新课学习的问题进而在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目标后再进行课程教学的开展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得到加强问题探究的欲望也大大提升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热情例如在人教版 混合运算这一章节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学生预习阶段为学生布臵一些四则运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而学生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一定会按照顺序运算的方法对混合运算的题目进行解答进而在答案的对比过程中发现自己运算的错误而在没有了解四则混合运算定理的前提下学生就会对自己尝试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产生疑问,进而会带着疑问进入到课堂中,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进行有效的提问,课程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都大大的提升3.2 树立正确的“互动观”在大班教学中,学生人数较多,如果教师针对全班的每一个学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