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行为与应激.ppt
30页第七章第七章行为与应激行为与应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十三五”规划教材规划教材叶尘宇,复旦大学融合教材融合教材.目 录•第一节•应激和应激反应•第二节•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学习目标掌握掌握 应激、应激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应激反应的行为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熟悉熟悉 应激源、应激主体及其特点了解 了解 急性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一、概述一、概述•1. 应激是指当环境刺激威胁到一个人的重要需求和其应对能力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类特殊心理、生理反应•2. 应激源作用于独特的个体,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而具体的反应包括三个方面: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以及行为反应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一、概述一、概述•3. 应激源(对个体构成影响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心理、社会的•4. 应激反应过程可以包括生物、心理、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强调应激反应过程是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并非只有生理反应•5. 应激反应的主体是独特的个体,应对反应过程则包括损伤和防御两个方面,反应的方式和程度也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评价。
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1.应激反应•应激源可以是外部物质环境,个体的内环境或者心理社会环境•应激反应过程是生理、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的•应激反应的主体是独特的个体,反应的方式和程度取决于应激主体的特质和当时的情境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一)应激源(一)应激源•应激源(stressor)是作用于个体,使之产生应激反应,并处于应激状态下的各种刺激;•外部物质环境(自然环境中的突发灾害以及其他理化、生物环境等);•个体的内环境(机体内部各种必要物质的产生和平衡失调,这些既可以是应激反应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应激源);•心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日常生活事件、工作或学习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二)应激源对于应激反应的影响(二)应激源对于应激反应的影响•应激源的强度•应激源发生的可预测性•应激源的可控制性•应激源的数量及累积作用•应激源的性质.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三)应激主体(三)应激主体•特质相关的部分:人格特点、个体经历、防御机制、遗传特点•情境相关的部分: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当时的机能状态、个人的心理预期.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二、应激反应二、应激反应•(一)生理反应•(二)心理反应•(三)行为反应.第一节第一节应激和应激反应应激和应激反应(一)生理反应(一)生理反应全身适应综合征全身适应综合征警觉阶段警觉阶段主要表现为交感—肾上腺髓质轴活动增强。
阻抗阶段阻抗阶段生理和生化改变继续存在,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衰竭阶段衰竭阶段最终激素分泌下降,机体最终将进入衰竭阶段全身适应综合征全身适应综合征.第一节第一节应激和应激反应应激和应激反应(一)生理反应(一)生理反应应激的心理应激的心理-神经神经-内分泌内分泌改变改变应激的心理应激的心理-神经神经-内分泌改变内分泌改变.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二二)心理反应心理反应•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激情.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三)行为反应(三)行为反应•情绪指向性的行为,多在急性期发挥作用,对应激性情绪或生理性唤醒的控制,保护性,减轻或防御事件的冲击•问题指向性的行为,多在重组期发挥作用,调动资源和力量,对抗应激源,着重在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在早期发挥作用的行为如果持续反复存在有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影响健康第一节 应激和应激反应•情绪指向性的行情绪指向性的行为为•克制与压抑•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固着与僵化•敌对与攻击问题指向性的行为问题指向性的行为•积极寻求支持系统的支援•不健康的方式•适度的应激有利于机体维持活力,但频繁的持续的或特别高强度的应激则耗竭了机体的储备,不健康的应对方式也会导致健康问题的加重。
三)行为反应(三)行为反应.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三、适应障碍三、适应障碍.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 在强烈的应激源作用下而发生的一过性精神障碍• 应激源常为突如其来,个体难以承受的创伤性体验或对生命具有严重威胁的事件和灾难• 可出现表情呆滞,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态;或可出现定向障碍,自言自语,内容零乱,表情紧张、恐惧,冲动毁物,事后不能全部回忆常焦虑的植物神经症状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 治疗原则以保护个体,尽快摆脱急性应激状态,恢复心理和生理健康,避免更大的损害为主• 治疗方法以心理治疗-环境为主,必要时辅以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一种与遭遇到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有关,并延迟出现和(或)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在近6个月内,遭遇过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
• 精神障碍常延迟发生少数患者因有人格缺陷或有神经症病史等附加因素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终生患病率接近8%,12个月患病率约为5%• 女性较多见• 约有15%持续多年,或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合并症较高,酒精滥用为20%~70%,广泛性焦虑为40%~70%,抑郁症为35%~50%,药物滥用为10%~25%等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反复出现创伤经历• 回避行为和情绪木讷• 警觉性增高.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处于否认、麻木阶段时:1)鼓励复述创伤性经历;2)重新体验创伤性经历等达到宣泄的目的;3)通过解释情绪的产生和作用理解情绪与自我及他人的关系;4)鼓励和调动社会支持系统反省自身的性格特征,完善自我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处于强迫性重复时:1)减少刺激、重新组织信息帮助患者重新整理对外界的认识;2)通过区分现实与幻想、改变当前的认知结构、区分自我和客观原因;3)通过脱敏、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情绪等•必要时可以使用药物。
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三、适应障碍三、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一种出现于明显的生活改变或应激性事件(包括患有或可能患严重躯体疾病)之后,产生以烦恼、抑郁等为主的情绪障碍,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同时伴社会功能受损的异常状态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三、适应障碍三、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患者的性格缺陷、应对及防御方式掌握和使用不当或存在缺陷、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是发生适应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的人格和生活事件起着几乎同样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三、适应障碍三、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临床表现各式各样,以情绪障碍为主,同时有适应不良的行为(如不愿与人交往、退缩等)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可能会有突发暴力行为,在青少年会出现品行问题,在儿童,可重新出现退行性现象•适应性障碍的治疗原则以减少或消除应激源,解除症状为主治疗方法以心理治疗-环境为主,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本章小结• 应激源作用于独特的个体,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而具体的反应包括三个方面: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以及行为反应。
• 全身适应综合征(GAS)• 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与对应激的评价有关• PTSD是一种重要的应激相关障碍,以反复出现的创伤经历、回避行为和警觉性增高为特点THANKYOU!谢谢观看!谢谢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