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孟京辉戏剧的互文性文本策略.pdf
6页孟京辉能成为上世纪 9 0 年代先锋戏剧的一面旗帜, 不仅是因为他能在 《恋爱的犀牛》 、《我爱 X X X 》 等原创剧目中体现出鲜明的前卫意识, 而且在对传统题材的改写中同样体现出他独特的人生思考 后者较具代表性的如 《思凡》 、《盗版浮士德》 、《放下你的鞭子 · 沃依采克》 等 孟京辉的改编不受原作题材与主题的限制, 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大刀阔斧的颠覆和解构, 带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而互文性作为 “后现代主义一个显著的标志”(泼费斯特语)[ 1 ](P . 1 2 8 ), 就成为孟京辉戏剧十分重要的文本策略互文性作为后现代、后结构主义的标识性术语出现在 2 0 世纪 6 0 年代, 指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或者某一文本通过记忆、 重复、 修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 2 ]简单地说, 狭义的互文性指的是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与传统的影响观点不同, 互文性不仅重视前文本对后文本的影响和扩散, 更注重后文本对前文本的改换和意义的扩充, 它主要作用于后文本的生产层面 孟京辉对传统名作的改编显然是互文性文本生成的一种形式, 那么这种生成具有哪些功能, 又采用了哪些互文性手法呢?一、 两种基本倾向: 激发意义与文化改向萨莫瓦约在论及互文性作用于后文本所产生的功能时列举了多种功能, 其中主要的四种涉及到后文本同前文本的直接联系: 一是文化改向, 重写是为着反对、 超越或摒弃; 二是激发意义, 通过转换的办法使老生常谈重放新辉; 三是主题之鉴, 在主题和语言之间不甚配合的情况下, 重写可以反照出表述及其内容; 四是传递, 互文性使我们可以传递和继承我们已知的表达形式、 语言和出处。
[ 3 ](P . 8 8 - 8 9 )在这四者当中, 激发意义和文化改向的功能在孟京辉戏剧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这同他改编传统题材的两种基本倾向相契合一种是经典作品本身就富有人性内涵,在当时就颇具反抗精神,只不过相对于原作所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 孟论孟京辉戏剧的 互文性文本策略穆海亮内容提要: 孟京辉的先锋戏剧, 尤其是改编剧, 采用了戏拟、 滑稽反串、 拼贴等比较典型的互文性文本策略, 相对于原作的主题意蕴, 呈现出激发意义与文化改向两种基本倾向这些创作与改编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但也带来些许难以避免的缺憾关键词: 孟京辉 先锋戏剧 互文性第三只眼看戏剧●D IS A N Z H IY A N K A N X IJ U0 2 32 0 0 8 年/ 第 5 期 (总第 3 0 0 期)●戏剧文学京辉希望运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对其中的精神内涵进行富有时代气息的挖掘, 使之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趋向和兴趣点, 其改变更多是形式的变革和结构的重组, 通过形式和结构的变化来凸现其中人性化、 时代化的思想主题这可以看作是激发意义的改编方式; 另一种是原作本身富含时代精神和当时剧作家特有的理想信念, 这些时代精神和理想信念往往就是这些作品成为经典的源泉所在, 并因此在文学史或戏剧史上占据突出的位置。
但是孟京辉却恰恰置这些显在的理想信念于不顾, 故意挖掘原作中被弱化或被遮蔽的东西, 以期达到另一种意义上的阐释这阐释可能是原作者本人就曾经意识到的潜在主题, 只是在剧中并没有有意凸显, 处于半遮蔽的状态; 也可能是原作者从没有意识到的新方面, 是改编者从中发现的另类主题, 甚至干脆就是孟京辉以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仅仅把原作当成抒写自己人生体验的材料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改向这一方面体现出孟京辉对传统资源的无法割舍, 对经典剧作的变相继承, 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对经典作品中的坚定信念、 理想主义与当代思想及人文环境发生碰撞的隐忧和怀疑, 对陈袭已久的戏剧传统中的伪命题伪法则的反拨与冲击《思凡》就是一个典型的激发意义的例子《思凡》 是根据明代无名氏剧本 《思凡 · 双下山》 和薄伽丘 《十日谈》 的两个故事改编而成的 明代无名氏的剧本和 《十日谈》 中的人物和主题都寄托着作者对当时禁欲主义的反叛, 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人的自身价值, 肯定了人的本能欲望, 所以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其进步意义从这种意义上说, 孟京辉的改编并没有改变原作中基本的精神内涵相反的, 孟京辉把原作中对欲望的肯定进行了夸张变形的强化, 使剧中的人物都成为欲望的化身, 以火辣辣的语言和形体动作宣泄着小尼姑内心对爱情的渴望, 表达着誓死追求幸福的坚定决心。
小和尚一声 “和尚爹爹” 喊出了他如饥似渴的迫切愿望, 喊出了对佛教、 对礼俗、 对传统文化的离经叛道, 同时也喊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血肉之躯,“人” 的旗帜高高飘扬原作中人物特有的矜持含蓄几乎消失殆尽, 人性与宗教的矛盾冲突从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倾斜方向从他们的第一次出场开始, 人们就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宗教的束缚相对于人强大的欲望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同样,《十日谈》 中的两个故事被孟京辉化入同一部作品中,也并没有改变原作的精神实质, 只不过把原作的精神运用游戏式的方式加以凸现 青年皮奴乔为了能同心上人尼可罗莎共度一宿, 不惜使用颇显狡猾的诡计; 勇敢的马夫为了一享心上人的芳泽, 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冒充国王爬上王后的床他们最后都如愿以偿了, 而且都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避免了惩罚 他们 “阴谋”的得逞并没有引起人们丝毫的反感, 我们反而为他们的狡谐深感欣慰最后当众人齐声朗诵 “男有心来女有心, 哪怕山高水又深尼姑和尚成双对, 有情人对有情人” 时, 演员带给观众的恰是解放与快慰的愉悦 通过这样的处理, 孟京辉的 《思凡》 已经完全不同于古色古香的传统戏 《思凡 · 双下山》 , 它既把原作中的理想内涵继承了下来, 又加入了现代青年的恣意放纵, 将率性而为的嬉戏调侃和深怀难弃的理想梦幻交织在一起, 前者崭露了现代人的清醒和自觉, 后者深藏着一种不灭的古典情怀。
同样,《十日谈》 两个故事的渗透, 并没有矫揉造作的遗憾,却有浑然天成的美感, 人们并不感觉这是在古老的中世纪、 遥远的西方世界发生的风流韵事,而似清风拂面般柔和可亲正是这种古典与现代两个反差巨大的端点构成了 《思凡》 的两个内在支撑, 使其在形式力量和人文品格上能够互相映衬,从而独具魅力与新意正是古典与现代的巧妙结合, 使得整出 《思凡》 玲珑剔透, 诗意盎然 并无多么深刻的哲理玄机, 难为诘屈聱牙的后现代做出装饰和注解, 但它充溢着青春的激情和创造的活力, 在古老的舞台上散发出现代的气息《思凡》 就这样成为先锋戏剧借用古典题材传达当代韵致的成功范例孟京辉在 《盗版浮士德》 中对歌德原作的处理就是典型的文化改向了歌德把浮士德视为整个人类的代表,他上天入地寻找人生的真理, 代表了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尽管在浮士德的身上也有着矛盾和平庸的一面, 但正如歌德所说:“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化, 到临死, 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4 ](P . 2 4 4 )这种活力其实也就是人类积极进取、 自强不息的0 2 4精神追求但是先锋戏剧创作者们并不这么看待浮士德 该剧改编者沈林说:“歌德通过解开浮士德这个旧文化密码编造了一个新密码, 而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中国当下的观众解开歌德的密码,同时编造我们自己的一套新密码。
这就是 ‘盗版’的实质在我们看来, 浮士德这个符号象征知识分子的追求: 追求爱、 追求美、 追求权力、 追求事业成功于是, 就有了 《盗版浮士德》 的四个主要部分 ”[ 5 ](P . 2 6 6 )在 《盗版浮士德》 中, 孟京辉并不把浮士德视为悲剧性的人文英雄, 歌德赋予浮士德的崇高意义已得到转化, 由诱惑到再生以及灵魂自赎的哲理性思辨所升华出的人格感召力得到消解, 代之以对普通人的痛苦、 挫折、 欲念、 挣扎的寓言式表现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 《放下你的鞭子 · 沃依采克》也是运用了传统戏剧名作的题材,但从中挖掘出不同于原作的精神内涵,在对传统题材的重新阐释中表达改编者独特的思考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孟京辉面对传统资源的矛盾态度,一方面或是出于原创题材的困难, 或是出于对经典作品的难以割舍, 他非常喜欢也非常需要从传统中借鉴和运用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另一方面, 由于后文本相对于前文本迟到的尴尬境地使其处于不可避免的“影响的焦虑” 之下, 后文本必须通过某些文本改写策略凸现出自己的创造意义和存在价值 “重要的事物已被人命名, 重要的话语早已有了表达, 后文本必须通过进入这个传统来解除它的武装, 通过对前文本进行修正、 位移和重构, 来为自己的创造想象力提供空间。
[ 6 ]因此不管是激发意义还是文化改向, 改编传统名作都必须生发出不同于原作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取向如林兆华在排莎剧《理查三世》 时所说的:“我排 《理查三世》 不为莎士比亚说话排经典著作也好,排任何戏也好,导演应该有第二主题这第二主题是为我服务的, 总得把我的这点儿感受放在戏当中, 不管是对生活的、 对人的、 对自身的我重新解读剧本,我有我感受的东西 ”[ 7 ](P . 4 6 )孟京辉同样如此 《思凡》 、《盗版浮士德》 《放下你的鞭子 · 沃依采克》 等都表达了自己感受到的 “第二主题” , 产生了与此前迥异的审美意义不管这些新的意义是否能够为人们所接受, 不管相对于强大的传统阐释系统, 它们是更加深刻抑或略显肤浅, 它们的另类阐释都传达出了孟京辉们认识和把握生活的特别方式, 为人们提供了一些理解历史和体验生命的崭新视角 这些作品并不会因为是对传统题材的改写而使其原创性被打上折扣 那么孟京辉采用了哪些改写策略使传统题材散发出当代意蕴乃至先锋气息呢?二、 三种文本策略: 戏拟、 滑稽反串、 拼贴戏拟是对前文本进行转换,或者以漫画的形式反映前文本, 或者对前文本进行挪用无论是对前文本进行转换还是扭曲, 它都表现出和前文本之间的直接联系, 在派生的情况下, 前文本总是可以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识别出来。
戏拟的目的或是出于玩味, 或是出于逆反, 或是出于欣赏, 它并不是对严肃作品的滑稽模仿或可笑的伪造, 而是依赖和独立的混合,“是用另一种声音唱,反着唱-对位唱,或是用另一种调子唱: 变调, 或者是把一段旋律易位[ 3 ](P . 4 1 )根据这样的理解, 我们可以说,《思凡》 是典型的戏拟作品, 创作者出于玩味和欣赏的心态, 对戏曲 《思凡 · 双下山》 和小说 《十日谈》 两部前文本三个故事的改写和变形的呈现, 使得整部作品充满玩味和游戏的意味, 同时又在游戏中传达出了改编者严肃的生命思考 如果说原作通过正面的传达和直接的表述表现了具有反抗意味的思想内涵的话, 那么先锋版 《思凡》 则以近似玩味的方式把反抗的思想集中放大,既对原作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再阐发,又传达了当代文化的人文理想 孟京辉戏剧中出现的戏拟, 有对原作整部作品的戏拟, 也有对局部情节或者台词的戏拟《思凡》 中有这样的情节: 青年皮奴乔经过精心策划终于有机会同心上人一家同处一室过夜, 半夜他小心翼翼地爬上心上人的床, 两人相拥而眠, 十分快活, 此时剧中的讲解人拿出一面旗帜遮挡住这一男一女, 旗上书写: 此处删去 1 6 6 字; 而女主人则错爬上皮奴乔的朋友阿德连诺的床,阿德连诺与她百般亲热,此时讲解人又用一面旗帜遮挡住男女,上书: 此处删去 1 1 4 字, 阿德连诺从旗后探出头, 恼火地喊: 怎么一到这儿就删呢?马夫冒充国王上了王第三只眼看戏剧●D IS A N Z H IY A N K A N X IJ U0 2 52 0 0 8 年/ 第 5 期 (总第 3 0 0 期)●戏剧文学后的床以后, 众人以袖遮脸, 齐喊: 此处删去 2 3 6字。
这样的情节显然是戏拟, 它戏拟的前文本既有传统的文学作品,如带有情色描写的明清小说, 又有当时影响颇大的 《废都》 之类的小说, 还有时下很流行的商业用语明清小说在当代出版时,其中的情色描写经常被删去或以框框代替,《废都》 等作品和时下的一些商业用语就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