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苗侗水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ocx
8页黔东南苗侗水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苏庆华(凯里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摘 要:黔东南苗族侗族的传统水文化既是一种民族习俗,又是一种社会规范,这一文化在黔东南的历史上发挥了保护水环境的重要功能在建设黔东南生态文明的今天,挖掘苗侗传统水文化,彰显其现代价值,无疑有利于黔东南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黔东南;苗族;侗族;水文化G122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5)10-0189-02收稿日期:2015-01-10作者简介:苏庆华(1968-),男,湖南新邵人,法学博士,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凯里学院价值学与经济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及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滋养一方生态黔东南苗侗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养成了爱水、敬水、惜水、护水的传统习惯,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水文化,这种水文化反映了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应大力挖掘苗侗传统水文化,提升传统水文化的现代价值,使之成为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可资开采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
一、黔东南苗侗传统水文化在黔东南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淌着2 900多条大小不一的河流,从而孕育出原生态的水文化作为一种生活传统,黔东南苗侗的水文化是建立在对人与水之间关系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作为一种制度规范,这种传统水文化保护了水资源,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1.水与苗族侗族居住地的选择据史料记载,黔东南侗族属百越族脉的一个分支,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岭南地区,由于那里山多人多而地少,加之“水在低处田在高”、“低处难救高处苗”的状况,他们沿着都柳江北上迁徙到贵州黔东南定居下来黔东南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是黔东南水文地理的真实写照正因为这样得天独厚的气候条[来自www.lW5U.com]件,所以黔东南水资源丰富也就在情理之中黔东南苗族侗族天生就有恋山、恋水的不舍情结,他们往往选择山间坝区作为栖居地,依山傍水,地势平坦正如《黔记》所记载:“侗苗……杂鱼肉酒饭盘瓢,择居近水”2.水与苗族侗族的日常生活黔东南苗侗先民一直饮用井水,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别有风味的井水文化比如苗族,他们一直相信“水神”的存在,并顶礼膜拜每年年三十交更后,要去水井取水,那叫“新水”,每年交春的时候,要去取水,那叫“春水”。
无论是“新水”还是“春水”取水之前,村民们必须虔诚地默立在水井旁,焚香化纸,以示对“水神”的深深谢意在苗乡侗寨,水井旁边一般都立有石碑,碑文往往记载着村民慷慨捐资、维修水井、造福广民的情况,以提示后人要饮水思源、节约用水,同时也对水井管理做了一些禁止性规定比如一些苗族村寨,水井往往是三口,上中下依次排列,功能各异,石碑严格规定:上井是饮水井,中井是洗菜井,下井是洗衣井,任何人必须按规定使用水井,不得乱用,“如有不依者,一经得见,罚银三钱诸公倘有抗不依罚,或行估骗者,众等送究治,毋未(谓)言之不旦(预)也”榕江县月亮山地区苗族流行吃鼓藏活动,其压轴大戏就是揭井盖,由祭司面对井口念《揭井盖》辞,由衷地表达对水井的感谢之情念毕,村民们才可以挑水侗族也非常讲究饮用水的卫生,在水源地是不能随意丢弃死禽死畜的,也不能挖沙炸鱼,更不能洗涤污物或大小便,这些禁忌在侗族款约里面都有体现,就是现在的村规民约也有明文规定3.水与苗侗传统农业黔东南历来就是一个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但是山高而沟深,加之当地的生产方式十分落后,所以,人在高处而水在低处,水资源的利用是一个大问题,无论是引水还是灌溉,苗侗先民往往陷于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
在清朝的时候,鄂尔泰曾任云、贵、广西三省的总督,他深感于当地少数民族取水之艰,认为治理贵州之关键在于“以民务为急,利民者莫过于水利作为稻作民族,黔东南苗族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必须保证水的供应,“稻饭鱼羹”都离不开水,正因为如此,苗族村寨一般都要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依山建寨主要是为了能方便利用山体流下的泉水和雨水,这样,在河流干涸的时候,山泉和雨水就能解决人畜饮水的燃眉之急水资源之所以在苗侗人民心中是如此的弥足珍贵,是因为水资源的利用太难,取水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分配水资源,苗族榔规做了一些严格规定,以保证“田水均分”,避免多占强[来自wW]占比如苗族榔规对哪条沟灌溉哪几丘田都做了明文规定,用水权随着地权走,一旦地权发生转移,相应地,用水权也随之发生转移栽秧季节,各家各户要合理分配水资源,就按受益田的面积轮流放水;如果同时急需用水,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就采用分水闸进行合理分水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苗族习惯法也有相应的规定加以处罚如从江孔明山地区对偷挖别人的田水、撬别人排水口的,罚银一两至二两4.水与侗族医药观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为了与自然、疾病做斗争,侗族先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族医药文化,体现了他们精湛的医技和高超的生态智慧。
侗医在临床治疗方面非常注重水的作用黔东南侗族居住区,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中草药资源相当丰富,这就孕育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侗族传统医药文化,这种传统医药文化具有天人相应及整体观的传统哲学思想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这是侗族民间医学所推崇的,也是侗族医学核心思想之所在侗医一直认为,天是一股气,而地是水和土;人类产生于气,而由水和土所养这就是侗族医药观的天人和地人之说正如侗歌所描述的:“庚寥凡间呃瞑久,全靠枚索和枚冷这句歌词的意思就是,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要生存的话,必须依靠有气和有水,显而易见,在维持人体功能活动方面,气和水是多么的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一旦气和水二者失去平衡,那么疾病就要降临;气和水之间的变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发展过程,也是疾病的病理过程另外,在侗医看来,血和水在人体内其实是统一的,而且是同一种物质,统称为“血水”正因为如此,侗医在临床治疗的时候,非常重视气和水的协同作用,经常采用补气、补水的方法进行治疗比如块根及甜味药物,侗医经常用来作为补水和补血的首选药材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水文化的影响黔东南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山美水美的好地方,民族文化与地方生态实现了良性互动。
但是,自清代以降,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活动日趋频繁,生态变迁也日益激烈,水环境的变化飘忽不定在清朝,由于固定农耕和编户齐民等政策在黔东南的大力推行,汉族移民大量涌入,汉族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也随之进来很显然,汉族利用资源的粗放型生产生活方式是黔东南生态环境所无法承受的,生态恶化的趋势是必然的汉族移民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集中开发,直接导致了当地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灾变,形成日趋严重的石漠化问题到了民国时期,为了增强当地的军阀势力,西南桂系军阀对布努瑶各民族大肆征收实物税,当地各族民众迫于政府的政策压力和军阀淫威,不得不大量开荒,开垦林地与此同时,军阀之间的连年战争,大片森林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之后,主要是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大炼钢铁”,黔东南森林资源因过量砍伐而大幅减少,土壤结构也遭到严重破坏随后,由于国家对黔东南实行林业资源无偿调拨或低价调拨的政策,当地的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的56%锐减到1985年的26.7%长期的毁林毁草开荒,黔东南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日益突出,诸如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诸如大面积干旱缺水、石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问题,等等早在2000年的时候,黔东南就针对全州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全州水土流失面积高达841 151公顷,占全州土地面积的27.73%。
2013年贵州旱灾,波及全省86个县(市、区),受灾人数达1 714.3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8.8亿元旱灾造成的损失占水旱灾害总损失的88.7%,旱灾明显重于洪灾究其根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积垢为了社会经济的需要,片面追求暂时的经济利益,而置环境保护于不顾,置优秀的传统水文化于不顾,一旦水环境保护丧失了重要的社会规范,黔东南出现今天这么严重的水资源危机也就在情理之中,不足为怪了三、黔东南苗侗水文化的现代价值作为一种生态意识、民族习俗和社会规范,黔东南苗侗传统水文化在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方面,在保护少数民族生态环境方面,无疑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苗侗水文化,提升其现代价值,具体说来,其现代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黔东南苗侗水文化作为一种生态意识,它所体现的人水合一思想对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目标,无疑是一种启迪黔东南苗侗水文化所推崇的人水合一的基本价值取向,跟汉文化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主流思想应该是不谋而合,殊途同归二者都强调既要尊重人的利益和价值,又要尊重和维护自然的利益和价值,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黔东南苗侗先民人水合一思想对于我们当下解决人水矛盾,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基础。
其次,黔东南苗侗水文化作为一种民族习俗,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道德教化和引领示范的重要作用,通过思想认同进而达到行为自觉那么,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务必加强节约用水的教育,培养水资源危机意识,培养爱水惜水节水意识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而且也同样需要这些民族习俗来规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再次,黔东南苗侗水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民族地区环保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苗侗传统水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发挥了劝导和规制民族群众环保观念和行为的作用目前,尽管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决不能忽视或低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虽然苗侗水文化在法律效力上无法与国家环保法相比,但苗侗水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毕竟这些习惯性的行为规范是与黔东南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最后,在尊重地方生态智慧的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促进新的水文化的形成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黔东南苗侗传统的水文化也应该增加新的元素,赋予新的时代特色,以适应新时代的客观需要。
为此,我们必须立足传统水文化,积极创新并形成新的水文化,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