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与城市观看之道.doc
9页电影与城市观看之道邱 戈(浙江大学 传播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28)[摘 要] 电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城市观看之道首先,电影蒙太奇和长镜头两种基本技法与漫游者观察城市的方式是非常相似,正是通过看电影的社会化过程,漫游者的美学观看方式成为城市视觉统一性的重要来源但是电影的主要内容却是城市的混乱和对立,其中就有城乡对立、城市现代性冲突和女体意象这样相互联系发展的主题正是电影提供了一种复合视觉,既包含视知觉的形式统一性,又具有影像的原生性,恰好能够最好的展示城市统一又变易的矛盾本质更进一步的是,电影和城市互为镜像,并能进一步创造新的城市空间,催生新城市的形成[关键词] 电影; 城市空间; 漫游者; 观看之道; 交叉研究Film and the City WatchQiu Ge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Abstract: The film provides people with a basic way to watch city. First, as two basic technologies of film, the Montage and the Long Take are very similar with city Rover observation ways. It is through 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watching film that the aesthetic view of the Rover will become important sources of visual unity of city. But in the movie exposed are the chaos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city, such as urban and rural oppositions, urban conflicts of modernity and images of female body. Finally, the film provides an integrated vision containing both unified visual perception, and original images, hence the best way to demonstrate the unanimous and changing nature of the city. Moreover, film and city mirror each other, with new urban space or even a new city likely to come up.Key words: film; urban space; Rover; ways to watch; crossover study卡尔维诺认为城市是不可见的。
(意大利)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张宓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2011年重印)但是城市又确实拥有某种精神和视觉统一性这样的城市整体意象是城市的精魂显现,还是人们塑造的结果?抑或是两者皆有?在城市意象的生成过程中,人和城市之间通过多种媒介一直在进行着密切的互动电影这样的现代媒介,它生成于城市,与城市互为镜像,并为大众揭示了一种城市观看之道一、电影与漫游者(一)电影的两种基本表现手法电影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观看活动,自诞生起就可以简单的分为剪辑与镜头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各有两种基本的技法:蒙太奇与长(移动)镜头蒙太奇在电影创作的最初时期倍受一些人推崇,格里菲斯大量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爱森斯坦认为蒙太奇是电影的神经以及任何电影不可避免的技巧对普多夫金来说这是一种基本的电影叙事连接方式,对断片式影像的组织爱森斯坦则强调蒙太奇手法影像组合之间的冲突张力与综合 (美)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郭青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57页作为一种基本的电影表现手法的蒙太奇实际上是通过对现实的选择、剪辑、连接和组合产生或者发现不同的意义(当然蒙太奇也发展出很多不同的变体,但其基本的手法还是一致的)。
这样的手法帮助艺术家(大众)从大量平常的视觉现实中提取了精华和意义蒙太奇手法好像成了电影表现城市的常规范式比如蔡楚生的《都会的早晨》就是蒙太奇开场:南京路上电车及声音好像唤醒了城市与人群,上班的人流、工人进厂、飞速的机器、工人面部和街头乞讨——转向弃婴长镜头受到了巴赞的赞赏这样的技法看起来与蒙太奇恰恰相对,其通过场面调度及对景象和事物长久的“凝视”或者不停息的追踪来展现一种完整的时空图景,并试图在这样完整的自然视觉现象(对自然的一种拟仿)中去获取某种超越性的意义类似的手法也被经常使用在表现城市的电影中,比如我们有时能够在一个全景深的凝视镜头中见到一个城市全面的轮廓;更经常会看到一个俯瞰镜头运动着不间断的掠过城市上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运动着的城市全貌 这样一种全景意识在19世纪的法国文学和绘画中,继而在摄影中出现参见(德)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刘北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007年重印),“达盖尔与全景画”,第8页-11页与我们一般的理解不同的是,长(移动)镜头有时也能够表现被爱森斯坦 基于爱森斯坦对他的时代与环境的理解,对立与冲突,最终达致解决或者综合是其永恒的主题,也是蒙太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城市本身也随时在提供这样的对立与冲突所看重的对立和冲突蒙太奇通过并置与连接的秩序表现这样的对立,而长镜头则通过在同一个场景的完整的时空中来巧妙发现并呈现某种内在的冲突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在《马路天使》中,开篇就用蒙太奇展示上海的都市摩登,然后聚焦到汉密尔顿公寓大厦,镜头慢慢下移,直至地下层展现了某种隐喻意义上的对立与两种电影技法相应的是,城市好像在提供某种基本的脚本或者原形二)城市心理与漫游者现代城市是神秘的,不断变化的,其内部的联系是复杂繁复,枝蔓丛生,不可把握,其局部呈现为某种不连续的碎片化状态于是关于都市经验总是伴随着速度和变化,呈现为一种视觉影响的连接和叠加,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上的混乱与不适西美尔指出“都会性格的心理基础包含在强烈刺激的紧张之中,这种紧张产生于内部和外部刺激快速而持续的变化……快速转换的影像、瞬间一瞥的中断或突如其来的意外感,……这些都是大都市所创造的心理状态 (德)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吴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187页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城市漫游者来为这样散漫的城市生活提供某种心态和统一形式(来源对混乱的感知,有了这样一种感知形式,就使我们灌注意义成为可能),这样的视觉统一性也可在市民每日的认知和媒介影响中缓慢的生成。
波德莱尔勾勒漫游者的样子:“对热情的观察者来说,安居在人群中间、时涨时落的运动中间、易逝与无限中间,这是莫大的快乐离开家,却又到处自在;注视着世界,在世界的中心,却又不为世人所见 转自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秦立彦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页本雅明指出了这些闲逛者最后的去处:“百货商店是闲逛者的最后去处如果说闲逛者最初将街道看成室内,那么百货商店这个室内现在就变成了街道现在他在商品的迷宫里漫游穿行,就像他从前在城市这个迷宫里穿行一样 (德)本雅明,《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旧时的漫游者更多是波德莱尔这样的艺术家和主动观察者,他以一种美学和沉浸的姿态阅读和享受这个城市,这样在他们眼中城市就被主体所包裹,并具有了一种心理学和美学意义上的整体形式感从闲逛者和漫游者的角度来看,对视觉片断的组接就是一种自动的感观反应,因为对于特定漫游者来说在城市的视觉刺激中总有一些是相对突出的,或者更加吸引人,更具刺激性,这些片断在视觉留存甚至潜意识中被建构为完整、连续的视觉整体在这个方面和蒙太奇的手法是如此的相似。
另一方面,人眼的基本机制就是扫视、浏览和凝视,其运动方式和机制蕴涵着一种基本的连续不断的视觉,甚至是某种第一时间被忽视的视觉形象可能也会得到如实的记录这恰恰和长(移动)镜头是相似的实际上这样两种方式并不能截然区分,都统一于人的眼睛,统一于一种主动赋予混沌城市以某种形式感的主体性努力三)“电影眼睛”在作为艺术家这样的主动闲逛者实际上比较稀少的情况下,电影可以被看作漫游者的制度化和普遍化 “欣赏演出的愉悦感与相对应的生活经验以直接而亲密的方式和行家的态度建立了关联参见(德)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许绮玲,林志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011年重印),第81页它教给大众怎么观看城市: “我是一只眼睛,一只机械眼睛我——这部机器——用我观察世界的特有方式,把世界显示给你看从今以后,我永远地从人类凝固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我在不断地运动我凑近各种物体,然后拉开彼此的距离我钻在它们底下爬行我同奔马的嘴巴并驾齐驱我与人们同浮沉共升降这就是我,一部机器,在混乱的运动中调遣部署,在最复杂的组合中记录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我从时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协调宇宙中个别或所有各点,由我主宰它们的立足之地。
如此这般,我创造了认识世界的新观念这样,我就用新的方式,解释了你不了解的世界维尔托夫) (英)伯格,《观看之道》第2版,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010年重印),第12页因此,电影观看之道更像是城市中流动的旅程布儒娜指出“电影又一次和我们对拱廊、咖啡馆、铁路终点和到达的列车这些事物的感知和接受联系起来在电影院里就像是在火车上,你一个人和他人相处,在时空中旅行,从一个静止的角度,透过移动的框架,观赏万象”而在某种意义上,看电影就像是一种橱窗购物形式 布儒娜,《漫步废地图:文化理论和Elvira Notari的城市电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页-50页转引自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7页-128页现代城市中形成了某种都市性格和心态,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催生了漫游者及其眼睛,与此同时,电影使闲逛者的目光制度化,普及到广大市民中,它告诉大众应该怎样观看城市城市与电影以及各种文本是互动和互文生成的,城市在那里,但却是流动的和不确定的,这是一个不断地发现和再发现的过程二、看到什么?我们已经说明了电影提供了如何看待城市的基本方法,接下来也许就应该进一步讨论,电影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城市的什么?电影里当然有一些著名的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甚至整个城市景观在电影实景中出现,当然在更深层次上一些电影折射了一座城市的精魂甚至可以说为某个城市而拍摄的,那个城市就是该电影的灵魂。
电影内容无所不包,这里我们仅限于讨论三个重要且相关的主题一)经典主题一:城乡二元对立无论如何,城市都是对应于乡村(乡镇)这样的主题可能更多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主调是恬静美好的乡村对应着城市的腐败与堕落 当然也不乏福克纳与哈代等优秀作家对枯燥乏味乡村小镇生活的深刻揭示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田园乌托邦与“巴黎无止境而令人战栗的戏剧光景及悲惨的生存斗争”形成对比 参见(美)哈维(2010),《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黄煜文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31页在利罕对文学中的城市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