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专项规划.pdf
18页附件: “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专项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一、序言 根据 “十二五”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专项规划和特种设备 安全发展战略纲要 ,编制 “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专项规 划 ,阐明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 目标、 重点任务、 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 是 “十二五” 时期 (2011 2015 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的行动指南 (1)“ 十二五” 期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具有良好基 础 (1)“ 十二五” 期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具有良好基 础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 系统深刻地认识和把 握我国特种设备安全发展规律, 建立了中国特色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法制体制机制和文化, 科技攻关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监察检验机构 和队伍的能力素质显著提升, 积累了丰富的安全发展经验 特别是 “十一五” 期间,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坚持全过程安全监察的基 本制度、 在创新中发展的工作理念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工作 思路, 狠抓法规标准、 动态监管、 安全责任、 风险管理、 绩效评价、 科技支撑六个体系建设, 严格市场准入从源头抓质量安全, 开展事 故多发设备和薄弱环节专项治理, 着力强化使用环节安全监察, 组 织开展科技攻关,大规模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推进监察和检验工作机制改革创新, 在设备数量从2006年初的376 2 万台增长到2010 年底的 万台、 增长约 %的情况下, 事故死亡 人数控制在每年300 人左右, 万台设备死亡人数从2006 年的0.94 人下降到2010 年的 人,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在保安全的 同时, 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顺利起步, 节能监管法规标准初步 建立, 节能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取得进展, 节能工程及试点示范产生 明显效益积极服务装备制造、石化、电力等产业调整振兴,全力 保障北京奥运会、国庆 60 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 活动特种设备安全, 在抗震救灾等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特种设 备安全与节能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不断提升 (2)“ 十二五” 期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面临良好机 遇 (2)“ 十二五” 期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面临良好机 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强 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改造提升制造业、促进区域协调发 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社会建设、加大公共安 全投入、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这就要求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发 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 展”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 工作,质检系统把特种设备安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产品质量、安 全生产与节能减排等相关法制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为特种设备安全 与节能工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3)“ 十二五” 期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面临严峻挑 战 (3)“ 十二五” 期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面临严峻挑 战 我国特种设备事故率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高, 重特大事 3 故时有发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特种设备向大型化、高参数、高 风险方向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对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耗 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工作刚刚起步, 工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监管 基础建设薄弱,监管力量不足与设备数量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 出; 监察检验工作定位和安全责任界限不够清晰, 企业主体责任落 实不够到位, 企业诚信和社会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 监管体制机制 改革有待深化,工作体系有待完善,监管方式方法还欠科学总体 上看,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更高要求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 比,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在法制、科技、管理等诸多方面 还存在一些差距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4)指导思想4)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要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降 低风险、保障安全,提高效能、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 大力推进基于风险的科学监管为主题, 以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为主线,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监管模式, 完善科学监管体制机制 和工作体系, 重点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 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全面提升特种设备质量、 安全与节能水平, 促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 节约发展、清洁发展。
(5)基本原则5)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坚 持以下原则: 4 保安全 “安全是底线” ,保障特种设备安全是第一要务, 要落实责任,加大投入,依靠科技,加强监管,有效预防和减少特 种设备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 重节能 要建立完善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模 式,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节能新技术,实施节能工程,加强节 能管理,有效降低能耗 抓改革 以战略和系统思维, 大力推进基于风险的科学监 管,改革监管体制机制,优化监管工作模式,创新监管方式方法, 提高科学监管水平和工作有效性 促发展坚持在服务中监管, 寓监管于服务之中, 保障重 点工程和重大活动安全, 促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6) 发展目标6) 发展目标 到2015 年,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特种设备法规 标准、 动态监管、 安全责任、 风险管理、 绩效评价和科技支撑体系, 形成政府统一领导、 企业全面负责、 部门联合监督、 检验技术支撑、 社会广泛参与、 科学监管设备的多元共治工作格局, 特种设备使用 登记率、定期检验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较大以上事故结案率 和重点设备监控率、 严重隐患治理率达到规范要求, 力争万台特种 设备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 0.38 人以下,推动高耗能特种设备累计 节能 7000 万吨标准煤,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与节能工作服务经济社 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显著提升。
三、全面加强特种设备质量安全监管 5 针对事故多发易发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采取法律、行政、 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加强质量安 全监管, 着力防范系统性、 区域性风险, 坚决遏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促进安全发展 (7)继续坚持从源头抓质量安全7)继续坚持从源头抓质量安全科学实施生产许可和监督 检验制度,提升行政许可和监督检验工作质量,严格市场准入加 大对生产企业持续保持许可条件、 执行质量保证体系、 执行有关法 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监督抽查力度, 严格市场退出机制 加强对新 技术和新产品的监管, 把握好鼓励创新和保证质量安全的关系, 强 化设计、 制造单位保证新技术新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 充分发 挥相关专业领域行业主管部门、 权威技术机构、 标准化技术组织及 专家学者的技术把关作用,改进设计文件鉴定、型式试验、行政许 可鉴定评审工作 规定制造企业在产品资料中明示特种设备安全管 理要求,研究建立设计和制造缺陷召回制度 (8) 着力加强使用环节安全监管8) 着力加强使用环节安全监管 继续坚持全过程安全监管, 同时根据事故规律, 把监管重点和监管资源大幅度地向使用环节倾 斜。
探索建立使用企业安全管理者代表制度,规定其任职条件、职 责和技术决策、指挥权推进基于风险的企业分类监管,建立使用 安全管理标准化制度, 组织制定使用安全管理标准, 推动企业标准 化管理达标活动, 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和企业诚信体系等有效对 接,强化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加强动态监管、现场监察、法制宣传 和绩效考核等措施,不断提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 6 率,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行为 使用单位应建立并严格执行操作 规程、维护保养、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预案及演练等制度,保证隐 患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落实到位,对重点设备实施 监控,监察机构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重大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制度 探索建立合同安全管理制度, 支持建立一批专业技术服务机构, 为 使用单位提供安全咨询管理服务 完善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严格依 法追究事故责任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责任, 加大民事赔偿责任, 提 高违法成本 (9)加强重点设备领域安全监管9)加强重点设备领域安全监管推进基于风险的设备分类 监管, 把事故易发多发频发的设备和社会影响面大敏感度高的高风 险设备作为监管重点, 低风险设备逐步实现企业自主管理。
重点加 大对工程建设工地起重机械的监管, 推动大型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安 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 加大对电梯使用单位特别是物业公司和维保 单位的监督管理, 防范作业过程伤害事故, 推动建立老旧电梯更新 改造机制 建立大型游乐设施限定设计使用寿命、 定期大修和专业 维保制度, 监督运营使用单位严格落实日常检查维护责任 推动生 产、使用、维保单位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施对电梯、起重机械、客运 索道、大型游乐设施故障监测鼓励运用条码、电子标签等手段提 高对气瓶等移动式特种设备的电子监管水平, 深入开展气瓶充装站 检验站治理适应电站锅炉和压力容器大型化、高参数化、介质苛 刻化和长周期运行趋势, 研究应用基于全寿命过程失效模式的设计 制造技术和基于风险的预知检测评价管理技术,提高本质安全性 7 完善对小型蒸汽锅炉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监督管理理顺 压力管道安全监察职责 四、全面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 在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的同时, 全面推进锅炉、 换热器、 电梯等 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促进节能降耗,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 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0) 加快提升节能监管能力10) 加快提升节能监管能力。
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 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和机制, 健全节能监管的法规标准, 规划建 设一批能效测试机构与节能技术研究实验室, 建立完善涵盖节能咨 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节能工程、运营管理和节能 技术、产品推广等领域的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企业主动、政府 推动、部门联动、典型带动的特种设备节能工作格局,全面推进高 耗能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和检验检测各环节的节能监管工作 (11)全面推进节能监管工作11)全面推进节能监管工作统筹兼顾设备与系统、 技术与 管理、设计制造与使用节能,组织开展产品能效状况普查,研究制 定产品能效指标,逐步开展能效审查、能效测试、能效等级评定和 节能技术改造, 探索建立和严格实施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 限制和 淘汰能效超标的高耗能特种设备使用 大力推广合同能力管理, 提 高企业节能降耗的积极性,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单位开展节能设 计、节能改造和节能运营管理服务,提高设计、制造、运行和管理 各环节节能水平 (12)推进节能技术应用及工程示范12)推进节能技术应用及工程示范 建设节能科技平台,鼓 8 励和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设计制造单位开展节能技术研究, 加快推动节能科技进步,在设计制造、运行管理、测试监测等方面 形成一批节能核心技术。
推广若干项成本低、易推广、见效快的节 能技术和产品,在冶金、电力、石化等典型行业建立若干个锅炉、 换热器、电梯节能示范点,总结经验并加强宣传交流,完善法规标 准和政策措施,加快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服务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优化法规标准, 调整政策措施,加强管理与技术服务, 积极促 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 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13)促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13)促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围绕装备制造、石化、电力等 产业调整振兴, 依托高效清洁发电、 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等 领域的重点工程, 实施有利于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