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漕的翻译看博物馆的跨文化传播.doc
8页从“漕”的翻译看博物馆的跨文化传播 胡六月 浙江树人大学 摘 要: 博物馆是展示和宣传民族地方文化的一个窗口, 博物馆翻译不仅是传递历史文化信息, 也是文化传播和输出的重要途径该文以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内的“漕”字短语翻译为例, 说明在翻译民族文化时, 既要注重信息传递, 又要注重文化传播的效果最后, 文章从译者、博物馆和政府三个方面提出加强博物馆跨文化传播效果的途径关键词: 博物馆; 翻译; 跨文化传播;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漕; 作者简介:胡六月 (1982—) , 女, 浙江绍兴人, 讲师,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基金:浙江树人大学科研项目 (2015A12004)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展示和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中国政府“走出去”的战略指导下, 博物馆无疑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源博物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围绕信息传播效果所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 都具有传播的意义, 跨文化传播是博物馆的功能之一[1]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博物馆如何有效地对外传播本国文化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翻译, 尤其是展厅内的翻译, 是博物馆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最直接的手段, 翻译的高下优劣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
本文以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展厅内“漕”字的翻译为例, 探讨博物馆如何更有效地跨文化传播, 实现文化输出, 彰显文化软实力1 博物馆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功能范仲英认为, 翻译是人类在不同语言之间交流思想, 即语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有了翻译,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得以交流思想;有了翻译, 不懂源语的人, 能够看懂用源语表达出来的信息, 包括资料、文件以及文艺作品[2]吕俊认为,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 其本质是传播[3]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越来越突显通过翻译沟通文化, 达到宣传本国文化, 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 这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下, 翻译的一大意义所在博物馆是收藏和研究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它向公众展示了某一特定文化的诞生、发展和演变它是一部物化的文化发展史, 人们通过博物馆展品与历史对话, 汲取文化的滋养因此, 在博物馆翻译中, 介绍、传递某一历史文化信息, 最大限度实现跨文化交际是最重要的目标1995 年 9 月, 欧洲翻译研究学会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Translation Studied) 第一届国际研讨会召开, 大会主题就是翻译与跨文化传播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会议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相同的观点:跨文化翻译就是跨文化传播 (Translation/Interpreting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考虑到博物馆的文化功能, 博物馆翻译与文化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其本身也是一种跨文化翻译2“漕”字的含义和翻译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杭州城北运河广场, 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 是国内第一家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业博物馆, 展厅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全面介绍了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 是国内外游客了解大运河的重要窗口博物馆展厅面积 5000 余平方米, 分为序厅和“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大运河杭州段的综合保护”“运河文化”四个展厅, 侧重展示和介绍大运河的浙江段尤其是杭州段, 展馆充满浓郁的地方风味在运河博物馆内, “漕”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字, 与之相搭配的有“漕运”“漕粮”“漕渠”等, 因为“漕”是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大功能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漕运”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 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以此类推, “漕粮”是漕运的粮食, 只有“漕渠”是专有名词, 是汉武帝为方便各地贡赋抵达都城长安, 特意修建的从长安直通黄河的一条水道。
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内, 与“漕”相关的翻译如下所示:表 1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内“漕”字短语的原文和译文 下载原表 表 1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内“漕”字短语的原文和译文 下载原表 从表 1 可以看出, 虽然同在一个博物馆内, 但是与“漕”相关的词语翻译版本五花八门, 既有直译“water transportation”, 又有意译“transportation of grain by water to the capital”“tribute rice”, 还有音译“Caoyun”“Cao Qu”, 同为音译又分为“Caoyun”和“Cao Yun”如此众多译法, 即便本国游客都看得眼花缭乱, 莫衷一是, 更别提外籍游客了其中一个原因大概是展厅译文经多名译者之手, 后期又无人仔细校对统筹, 于是出现译名混乱的情况,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译者对这类高频关键性词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更没有认真研究探讨这类英语文化中的空缺词汇的译法, 从而导致博物馆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3“漕”字英译的得失博物馆翻译应实现信息传递, 尤其是文化传播这两种功能, 那么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内的“漕”字英译是否达到了目标呢?首先, “漕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是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 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所以, 它具备以下三条信息:1) 运输途径是水道运输, 而非陆道或海洋运输;2) 运输物品是粮食, 而非其他物资;3) 运输目的是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但是, 在英语词典中, 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 所以无法用一个或者几个词汇来直接对应翻译这类词汇学界称之为“空缺词汇”, 由于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都大相径庭, 在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空缺词汇转换困难的现象, 因此解释性翻译是传递空缺词汇信息的最好方式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内, 与“漕”相关的词语便被解释性地翻译为“water transportation”“tribute rice”“the transportation of grain by water to the capital”, 根据上文对“漕运”含义的分析, 这些译法都只反映出部分信息, 信息传递不充分最接近原词信息的“the transportation of grain by water to the capital”也遗漏了“接济军需”这一功能, 因此, 建议“漕运”一词译为“the transportation of grain by water to the capital or the military bases”。
那么, 这是否是“漕运”的最后定译?这一译法是否实现了文化传播的功能呢?如果这是“漕运”的译法, 那“漕粮”又怎么翻译呢?另外, 这一译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 由于博物馆展厅翻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 即游客的停留时间有限, 展板和展品标签空间有限, 如果处处都是这样翻译, 也显得过于啰嗦和烦琐因此, 笔者建议将释译与音译相结合, 展厅内第一次出现“漕运”译为“the transportation of grain by water to the capital or the military bases”, 同时后面用括号加黑体标注为 (Cao Transportation) , 此举是为了强调漕 Cao 的重要性, 真正达到文化传播和输出的功能以此类推, “漕粮”可译为 Cao Rice, “通漕”也可译为 open Cao canals但是, 这样的译法是否会让读者觉得别扭不易接受呢?其实这种译法在古代中国佛经翻译中早有先例, 比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般若”南怀瑾说:“大智慧就叫般若……所谓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 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 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
[4]由此可知, 佛经中的般若并不等同于智慧, 佛经译者直接以音译处理是得当的, 此后, 译者借该音译词又发挥出了五般若, 即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和眷属般若这种音译加意译的方法, 最大限度地传递了佛法的要义, 同时没有使佛经成为一部天书4 博物馆文本翻译如何实现文化传播的功能由于博物馆的解说词除了信息传递的功能之外, 还承担了文化传播的功能因此, 译文的交际目的不能只停留在介绍说明基本信息的层面上, 而更应尽可能地反映出原文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从而真正达到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双重目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着眼于译文的预期功能, 注重原作意图而不是语言形式, 采取相应灵活的翻译策略和手法, 才能有效实现翻译的目的[5]博物馆解说词如此, 馆内其他文本如展板、展牌更应灵活翻译, 实现文化传播的功能因此, 欲加强博物馆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有以下三个途径:1) 增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 鼓励创新性翻译翻译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译者译者在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 应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始终以文化传播为己任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前提下, 译者可以大胆创新, 寻找既最大限度贴近原文信息又能激发游客兴趣的译法, 实现信息传递和跨文化传播的双重功能。
2) 强化博物馆的转型升级, 丰富展览形式博物馆展厅翻译主是个文字活, 但又不仅仅是个文字活, 翻译效果除了依靠译者的笔头工夫, 与博物馆的展览方式密不可分因此, 在馆内有机组合展陈文物, 并辅以生活模型, 采用声音, 灯光, 影像等数字化技术手段, 讲述并还原生活场景, 利用非语言符号进行文化沟通3) 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博物馆翻译不仅是翻译问题, 更关系到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对其历史史实的尊重, 涉及文化交流、城市形象以及汉语的地位,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只有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全社会上下才能重视博物馆展厅的翻译5 结束语一位美国记者参观完北京鲁迅博物馆后, 在报道中说, 展览的内容很丰富, 形式也有新颖之处但他提出一个问题, 在很多图片、图书、绘画、古物之外, 我们还能看什么呢?观众想知道, 这些东西后面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不但要告诉观众是什么, 更要告诉他们怎么样和为什么[6]要告诉外籍游客怎么样和为什么, 首先需通过翻译但是, 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中国博物馆的翻译还存在不少问题, 很多宝贵的文化信息被简化, 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对外文化宣传的作用通过博物馆翻译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构建,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1]包东波.大众传播视角下的博物馆功能初探[J].中国博物馆, 2012 (1) :14-19. [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172. [3]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 1997 (2) :39-44. [4]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998:1-2. [5]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 2002 (3) :27-35. [6]黄乔生.翻译之于文学博物馆的重要性——以北京鲁迅博物馆为例[J].鲁迅研究月刊, 2010 (11) :93-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