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1高中语文必修4高二语文同步练习:3.8《拿来主义》(新人教版必修4).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丹****
  • 文档编号:363646734
  • 上传时间:2023-10-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6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拿来主义》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自诩(xǔ) 脑髓(suì) 吝啬(sè) B.蹩进(bié) 糟粕(pò) 国粹(cuì) C.磕头(kē) 鱼翅(chì) 冷炙(zhì) D.孱头(càn) 茅厕(cè) 徘徊(huái) 2.下列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以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推进“象征主义”,以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C.但是我们没有人根据“礼上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D.虽然形势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不同,却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3.下列句中加粗的“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①此后是顺便到欧洲去传道 ②然而尼采不是太阳 ③“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④这是抛给的 ⑤但是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A.②④ B.①③ C.③⑤ D.②⑤ 4.依次填入下面一句话中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  )上天堂,(  )落地狱,(  )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A.或 或 却 因此 B.或许 或  但 所以 C.或 或 但 所以 D.或  或许 却 因此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②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③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④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⑤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6.第②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A.借喻、借代 B.借代、借喻 C.借代、夸张 D.借喻、夸张 7.理解“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的“捧”字,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8.分析本段文字的结构层次,选出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几句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④句 D.第⑤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既“拿来”又“送去” 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的十八个城市的电视节目人家的艺术,我们可以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拿来”此外,还有“送去”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影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影周”、上海杂技园,舞剧《大禹》将赴欧、美、加、日等国演出。

      等等,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会使我们文化更充实、更成熟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大胆地“拿来”,也可大胆地“送去” 10.根据语境,具体阐发“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之句的含意 11.第二段中所讲的“送去”与鲁迅批判的“送去主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12.“一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的思想与下列哪一项相同 A.孱头 B.昏蛋 C.废物 D.清醒的青年 参考答案 一、1.A(髓suǐ) 2.D(势—式 拉—剌 却—确) 3.A 4.C 5.D 二、6.B 7.C 8.C 9.B 10.观摩思考,借鉴人家的艺术,提高我们的艺术 11.不同鲁迅批判的是“只送不拿”的欺世惑众、媚外求荣的行径,这里的“送去”属正常的有来有往的文化交流 12.A - 2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