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生物医学本科生教育分析的论文.doc
5页关于生物医学本科生教育分析的论文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提醒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是理工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深度穿插、高度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具有“覆盖广、穿插深、开展快、变化多”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根据研究侧重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可分为信息技术型、材料技术型、生物技术型、生物医学研究型、医疗器械产业型、临床生物医学工程、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等7类[2]当前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有: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力学、医疗信息技术、生物芯片与传感技术、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介入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等7个方面[3] 高等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临床医学结合严密,医学大背景很深厚,具备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等优势,但同时因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比拟薄弱、专业实验室建立投资大等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效快速开展 1.理工学科体系不完善。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涵盖面非常广,广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包罗万象”,如果用“学科频谱”来描述学科涵盖面宽度,生物医学工程无疑是88个一级学科中“频谱宽度”最宽的学科目前大多数开设生物工程学的高等医科院校,物理、数学、化学等根底学科相比理工科院校比拟薄弱,而且缺乏材料、自动化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这些支撑学科的缺少会导致相应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缺乏,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工程类课程,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工程技术训练,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 2.复合型师资比拟缺乏要实现培养医工结合与穿插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标,首先需建立一支医工结合与穿插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方阵在高等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和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比拟多,而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严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穿插型、融合型师资比拟缺乏,教师队伍知识构造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穿插融合能力弱,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85%以上的根底课和专业(根底)课程都要开展实践教学,必须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这些实验室建立要求高、仪器设备多、投入大,局部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实验条件建立经费投入缺乏,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比拟少,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课程标准中演示性、验证性等根底性实验设置比拟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置比拟少[4];缺乏“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基地”等综合性实训实验硬件软件平台和组织管理经历;学生规模小,缺少其他理工科学科支撑,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设计竞赛等活动较为困难。
4.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覆盖面广,涉及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穿插频繁,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相对材料、自动化、机械、通信以及临床、医学影像等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普遍存在“宽而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就业时相对处于劣势;局部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高等医科院校要盯准医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穿插综合培养、工程技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队伍建立,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医科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坚持走“先研究生后本科生”的教育培养模式覆盖广、穿插深、开展快、变化多”等特点决定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开设和建立,对教学根本建立、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力量、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要求比拟高,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软硬件条件。
医科院校在开设建立之初,往往存在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平台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缺乏等困难和问题,因此,对于方案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等医科院校来说,要坚持走“先研究生培养后本科生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5-10年时间的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立,加强教学根本建立,积累教学经历,标准教学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和一批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完善的课程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本科生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2.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与医科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建立方面优势互补、劣势互存综合性大学具有完善的理工类学科体系,师资队伍力量比拟强,根底课程比拟成熟,实践教学条件平台比拟完善,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经历丰富,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成熟的培养经历,但缺乏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临床实践条件,缺乏与临床需求严密结合的先决条件因此,医科院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根底上,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校校联合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育人质量的前提是:加强顶层设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健全联合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
3.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是以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为根本原那么,以工学结合、定岗实践为实施途径和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开展对人才的需要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高等医科院校可强化与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和沟通,改善教学培养功能缺乏,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主体优势,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强、支撑学科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等瓶颈问题实践,实施产学研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的成功经历,也是培养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5]高等医科院校应树立研究与产业化并举的教育培养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最正确运行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