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人文艺术教育问题浅析.docx
7页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人文艺术教育问题浅析 王开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Reference: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借鉴西方现代教育理念而兴起的,在高等教育越来越精英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专业的精细和教育的专业化从某些方面导致了整个大学教育失衡,尤其是人文艺术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教育的质量急速下滑,所以人文艺术教育的在大学教育中的普及就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由于各种原因,人文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即是基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对人文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和思考Keys:人文艺术教育;通识教育G4 :A:1673-2111(2012)03-0287-02 通识教育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理念首先被19世纪的美国学者帕卡德(A.S.parkard)提出来,随着大学教育的发展逐步被人们所认可,尤其是到了20世纪,通识教育俨然成了西方教育思想的主流所谓通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大学教育中,在本专业的学习之外倡导多学科尤其是人文艺术学科的教育,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其目的在于培养一种能独立思考具有人文艺术修养的精英人才。
通识教育思想在中西方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儒家教育中的“六艺”教育就是一种早期的通识教育思想,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和教育实践都包含了当时的各种知识门类,创造了空前的文化奇观和教育奇观,奠定了现代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在我国,现代真正意义的通识教育的倡导和发展才是近几十年的事,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科专业化分类越来越精细,再加上社会的实际需要,职业教育则更是把专业教育推向了极致,虽然这种教育为社会造就了许多的专门人才,但是忽视了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艺术修养的培养,影响了我国大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实际上,就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现状来看,通识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大学人文艺术教育的普及,没有人文艺术的教育就没有通识教育,由于近几十年的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剧烈增长的趋势,这一状况根本的影响了大学教育的方向和和教学理念,盲目跟风和急功近利的办学理念导致了人文艺术教育的严重匮乏,从而使得通识教育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下面就这一问题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1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大学教育格局的影响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大,而能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的科技人才则更是炙手可热,这一状况在短期内就影响到了我国大学教育的办学格局。
在我国大学教育正常的办学史上,文理兼办,文理并重是我国现代大学从起步到发展直到成熟期的一个传统,都注重对学生在专业以外进行各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注重人文艺术教育的熏陶如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大学教育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一度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事实表明,这种教育理念在实践上是成功的,它造就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尤其是从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来自www.lw5U.com]同时,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而大学教育“产业化”也在这一时期悄然进行,很多学科门类开始分裂,出现很多新兴学科,大学教育开始走向了专业教育的“精高细”的路子,于是通识教育开始慢慢的淡出了大学教育舞台,而实际办学过程中的人文艺术修养课程大多形同虚设,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可以说,从八十年代到当下是我国大学教育不断重组整合的一个艰难过程,其显著的特点是:大学“产业化”,高校“合并风”,专业教育极端化,前两者是这一时期我国大学教育发展变化的宏观表现,后者则是其微观表现,这些特点一方面表明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大学教育出现了规模办学的复苏迹象,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大学教育的盲目冒进注重扩张而不进行微观教学的改革的现象,尤其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办学实践。
在大学“产业化”和“合并风”的狂热进行中,高校教育在科研指标和硬件扩张的狂潮中迅速迷失了方向,人文艺术教育几近丧失殆尽,大学的人文气息在短时间内锐减,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和科目在大学教育中成为了冷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的传统科目处于尴尬的位置可以看出,在社会经济影响下,大学教育的格局从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一是大学教育规模化的复苏和兴盛,二是人文艺术教育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阵地丧失,这两个方面的变化都说明了当下我国大学教育在浮华的表象下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革和改进的问题2人文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说到通识教育,它从一开始就强调人文艺术的教育,没有人文关怀的通识教育和大学教育是一种失败的教育,“大学”,尤其是现代意义的大学,它更强调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操,二十世纪著名的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阐述大学教育的时候就讲到培养人的自由思考能力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而这种自由思考的能力从某些方面讲得力于通识教育,尤其是人文艺术常识的教育,美国的思想家、教育家杜威在各种论述大学教育的文献和讲话中都谈到了常识的普及教育(通识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其学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胡适曾在我国的早期大学教育中就对其教育思想作了很好的实践,开创了一时的教育奇观,直至今天仍未美谈。
还有一些思想家和教育家也对通识教育的对于大学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作了很精辟的阐述,如中国近代大教育家蔡元培认为:艺术是使一个民族素质得以提高和振兴的关键爱因斯坦也指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①在通识教育理念中,人文艺术教育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它具有下面两个方面的教育功能:一是人文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人生教育,在各种形式的教育,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一个合格的“人”,而专业教育中对于技术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只是整个教育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一个“附属品”,是教会人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谋生的教育;二是人文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思想情感,没有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的人如同行尸走肉,即使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具有强大的能力也只不过是一架机器而已,而人文艺术教育则致力于培养人的思想情感,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高尚的艺术情操,启发人怎样生活和如何思考3 人文艺术教育在我国大学教育中的普遍缺失 前面所讲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社会人文关怀呈现减弱的趋势,在全社会普遍强调经济发展的强大声音下,人文精神在中国社会中迅速的被置于边缘,成为一种弱势话语,而社会的发展也不免影响到了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模式和教育理念,人文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只成为了一种口号。
从我国大学中的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人文艺术方面的科目和课程在整个教学氛围中只是处于附属和边缘位置,而且,从教学制度上来讲,能有效推动通识教育的学分制的全面推行还有着重重障碍,因为大学体制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没有得到改革,许多的体制因素制约了学分制和通识教育的全面贯彻,这也是人文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普遍缺失的一个原因另一个方面,在当前市场经济持续深化的情况下,大学教育也呈现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趋势,大学的精英教育理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开始丧失其原有的活力,投入-产出的市场模式严重的渗透进了大学教育中,而在这种带有强烈经济学色彩的教育模式中,人文艺术教育因为其“效益”在短期内不能得到彰显的特定,而被人们置之不理,成为冷门中的冷门,大学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从某种意义上讲沦为了“技校职业教育”,而全面的丧失了精英教育的意义,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后果就是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在大学校园中的严重匮乏,从而从整体上影响了我国大学教育的长远发展4重塑人文精神 ,提倡通识教育中的人文艺术教育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文艺术教育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人文社科类的专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必须正视大学教育中人文艺术教育的弱势话语窘境,本着全面提高我国大学教育的质量从而打造较高的国人素质的精神,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培养加强大学的人文精神。
少了人文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教育的不健全,也是民族的不健全在大学教育中,除了应当开设好相关人文课程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落实对学生人文精神操守在实践中的监管也应当考虑如何把学生的此类操守进行切实可行的量化,并和该学生升学及就业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有保障和提高(同时更能得到家长的默切配合),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的良好习惯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又带向了社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从学术研究入手,加强人文研究,鼓励人文学科学术创新,这也是当务之急,也是搞好人文教育,提高国人人文精神的前提和基础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上来讲,除了政府行为外,由于媒体在学校之外和走出校园之后是最能大面积、大力度对公众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工具,因此媒体(电视,报纸,杂志等)应当责无旁贷地担负起面向大众的人文教育和重塑人文精神的重任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人文主题和人文精神的召唤,各媒体应当注意联合响应,给以足够的关注,引导更多的民众参与讨论,从而在讨论的过程中,自然提高大众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操守,在全社会营造人文精神和人文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 5 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中之重,可以说人文艺术教育的失败就是通识教育的失败,所以,在面对我国大学人文艺术教育普遍丧失的严峻情况下,应当在教育领域进行适合我国大学教育实际情况的改革,而且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在大学中构建良好的人文艺术教育体系,在全社会宣扬人文精神来支持大学教育中的人文艺术教育的回归。
注释 ①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p143. Reference: [1]杜威(美)《学校与社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6 [2]黄坤锦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