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防医学: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ppt
102页1,第一章,Human and environment,人 类 和 环 境,2,主 要 内 容,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的防治,3,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生态平衡;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熟悉:环境污染的来源; 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环境污染的防治 了解: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 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指标4,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1. 环境(Environment)的基本概念,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影响WHO),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5,2. 环境的范围,环境的概念,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自然环境,环境,社会环境,上层建筑 经济、文化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 城市、交通 家庭 人口,自然环境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environmental matrices)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环境介质: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
三态(气、液、固)-空气、水、土壤、生物,Atmospheric sphere Hydrosphere Lithosphere biosphere,Environment,Natural environment,Living environment,Residential environment,amusement environment,public place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factor, such as cosmetics,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是指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 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各种环境因素中既有对人体健康的有益因素,也有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9,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primary environment),有利健康因素,不利健康因素,促进健康,地 方 病,空气,水,土壤,阳光,微小气候,风光,水、土壤:元素含量异常,10,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 (secondary environment),破坏生态平衡: 次生环境质量恶化,保持生态平衡: 次生环境优于原生环境,促进健康,引起疾病,11,3. 构成环境的要素, 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 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 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 社会心理因素(Social-psychological factor),12,(1)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构成环境的要素1,微生物 寄生虫 支原体 原虫 生物毒素,环境中能引起健康危害的的生物病原因子,老传染病与新传染病共存: 霍乱、伤寒、鼠疫、炭疽 HIV、疯牛病、非典、禽流感、人-猪链球菌感染,13,环境生物因素与人类生存和健康,生物因素,14,构成环境的要素2,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洪水、地震、风景、火山爆发,生活性三废排放 生产性三废排放 交通运输,化学组成变化 空气 水 土壤 食物,硫氧化物SOx 氮氧化物NOx 一氧化碳CO 烟尘,挥发性烃类CHx 重金属化合物Pb,Mn 苯并芘B(a)P,(2)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15,构成环境的要素2,燃废气:烟、COx、NOx、SOx 汽车 尾气、火车废气、废渣 金属与重金属:镉、铬、汞、 铅、锌、砷、 农药化肥:有机磷、有机氮 其他有机物:氰、酚、塑料、洗涤剂、环境雌激素、二噁英、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有 损害的化学物,16,环境化学因素的特点,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 接触时间长,反复接触、终身接触 剂量相对较低 易感性大,包括老、幼、弱 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化学因素,17,(3)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构成环境的要素3,气象因素:温度、湿度、气流、 气压、热辐射,电离辐射:X线和射线 非电离辐射:红外线、紫外线、激光微波、 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雷达站、、微波炉、 电磁灶、电视、电脑,物理因素 人类环境,18,(4)社会 心理因素(Social-psychological factor),构成环境的要素4,政治制度 经济水平 文化程度 生活方式 卫生服务,心理,人类健康,19,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Ecosystem and ecological balance,构成环境的要素1,定义: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要素: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 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20,生物因素,二级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界(空气、水、土壤、太阳辐射等),生产者,一级消费者,生态系统四要素及其关系,无机物 光能,有机物 化学能,有机物 矿物质,无机物,21,生态平衡(Ecoeqilibrium),环境的概念,生物因素,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具有活力、自调节能力和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称为健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健康的基础22,食物链,食物链和食物网,Food chain/web,23,食物链(Food chain): 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 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24,水,水生浮游生物,鱼贝类,鸟禽类,畜类,空气,土壤,昆虫,植物,人,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中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可在体内蓄积,使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中的浓度25,26,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通过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保持动态平衡,形成统一体,人体血液中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27,适 应,长期适应,短期适应,(二) 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长期进化,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在不同纬度,人肤色差异很大 人的大拇指两节,便做精细动作,猩猩大拇指三节,便握持攀援。
生理生化调节,与不利环因素保持平衡,在进入黑暗的空间后,瞳孔会扩大从事高温作业一段时间后,汗液的分泌会减少28,(三)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依赖、适应环境,人类生存、发展 适者生存的定律被破坏29,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o l l u t i o n a n d i t s e f f e c t o n h e a l t h,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于各种人为的或 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 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 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污染物( environmental pollutant):进入环境并能引 起环境污染的物质,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后者为主概 念,30,一、环境污染及其来源,31,废水 生产性污染 废气 工业性“三废” 废渣 污水 生活性污染 粪尿 生活性“三废” 垃圾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来源,32,(一) 生产性污染(Productive pollutant),1.能源大规模使用; 2.资源大规模的开发; 3.新物质的大规模合成: 现有960万种新的化学物质, 人工合成200万种,增加1000种/年。
三大合成(塑料、 纤维、橡胶) 特点:有组织排放、量大、毒性强、易治理,33,工厂大量废气的排放,34,工厂废水未经处理大量排放,排污口,长江水污染,35,资源大规模的开发,36,(二) 生活性污染(Domestic pollutant ),污水:医院污水、生活污水 垃圾:成分复杂,含致突变致癌物 粪尿:主要是生物性污染 煤烟: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灰尘1999年九届人大11 次会议提案:在大城市禁止烧煤 特点:片污染、无组织排放、难治理,生活性三废,37,随意乱倒的生活垃圾堆积如山,38,(三) 其他污染(Other pollutant ),交通污染 噪声污染 光污染 放射性污染 农药化肥,39,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40,(一)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 污染物在水中迁移 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 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41,(二) 环境污染物的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 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 自净是运用环境自身能力消除污染物的重要途径 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环境:结构、状态,污染物:性质、数量,影响 因素,42,自净方式,物理净化:稀释、混合、扩散、沉降、挥发、逸散、凝聚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及中和、光解 生物净化:吸收、分解或降解、转化,影响因素,环境物理条件(温度、流量、流速、风速),污染物的物理特性(比重、形态、粒度),影响因素,环境化学条件(pH值、化学组分、氧化还原电势),污染物的化学性质,43,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吸收,分布,代谢,排泄,44,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45,肺泡总表观面积大,壁薄,毛细血管丰富:吸收迅速 不经肝,直接进入大循环 肺泡/血液浓度(分压)差大,吸收快 血/气分配系数大,易吸收入血 颗粒大小、分散度、溶解度 活动强度、肺通气量 环境气象因素,1. 呼吸道:气体、蒸气、气溶胶,特点,影响因素,(一)环境污染物的吸收,46,47,血 液,污染物经肺吸收与转运模式图,胃 肠 道,鼻 咽,气管支气管,肺 泡,淋 巴,48,2. 消化道吸收:水与食物中的有害物质,49,主要经小肠吸收 绒毛增加吸收面积600倍 扩散方式为主,也可经载体 可在肠肝循环过程中反复被吸收 pH值 胃肠道内容物多少、排空时间、蠕动状况,消化道吸收:水与食物中的有害物质,特点,影响因素,50,3. 皮肤吸收:水溶性同时具脂溶性环境毒物,51,主要经表皮,少量经毛囊、汗腺、皮脂腺 透过三层屏障 表皮角质层:阻止分子量300的物质质 连接角质层:阻止水、电解质、水溶性物质 通过脂溶性物质 基膜(表皮与真皮间):阻止少数物质 不进入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 脂/水分配系数 易溶于脂、难溶于水、易挥发:吸收少,如苯 易溶于脂、水;不易挥发:吸收多,如有机磷 皮肤完整性,特点,影响因素,52,(二)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贮存,器官或组织血流量大,灌注速率高,如肝脏 化学物与器官亲和力:90%铅盐沉积在骨骼 屏障作用(血脑、胎盘、血眼、血睾): 甲基汞易通过血脑和胎盘屏障,1. 分布:环境污染物通过吸收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 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非均匀分布,53,2. 贮存(storage) 靶器官:多数情况下污染物贮存的部位就是毒物直接作用部位,称为靶部位(靶组织或靶器官) 贮存库:化学物含量高,但不显示明显毒作用的部位 血浆蛋白(白蛋白为主)是暂时贮存库 肝、肾、脂肪组织是多数污染物的贮存库 硫蛋白(metallothionein),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贮存,54,蓄积 物质蓄积: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