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巫术与戏剧艺术起源.pdf

11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1491923
  • 上传时间:2018-08-1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9.55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巫术与戏剧艺术起源巫术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孕育出了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首先要指出,巫术本身是一种因原始思维而产生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技艺活动,而不是精神活动例如, 有些民族认为树枝和石头能够把人的疲劳带走,于是在劳累一天之后,到某个地方折下一支树枝拍打身子, 再把树枝插在石头堆上,认为这样就能把疲劳一起带走也有的认为病人谵妄胡言是鬼狐精魅缠身造成的,于是就请道士捉鬼驱狐把劳累传给树枝也罢,驱狐治病也罢,都是一种具体的技艺法术,而不是精神活动然而, 正是各种各样带有明确目标的巫术,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大概是巫术评价中最值得称道的积极意义了原始巫术仪式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偶像替身,二是呼喊舞蹈,三是模拟表演偶像制作造就了原始的雕塑和绘画; 呼喊舞蹈造就了原始的音乐和舞蹈;模拟表演则是戏剧表演的直接源头本文拟谈谈模拟表演与戏剧艺术的起源傩戏表演巫术的原理就是以假为真 巫师在从事法术活动时,无论他本人是真信还是假信,都必须假戏真做, 煞有介事,才能令在场的观众感觉真实可信,以此获得稳固的社会地位在各类巫术活动中,驱除疫疠、收治邪魅、迎神送鬼、招魂续魄这类法术,尤其充满着戏剧表演色彩古代的巫觋,无不被锻炼成出色的表演家。

      古代的逐疫驱邪巫术,有群众性的节日活动,也有个别性的临时活动,两者的表演方式有较大差别节日性的逐疫活动,有些民族称为“扫寨”,史籍称为“时傩”或“大傩” 时傩在季节末举行,规模较小;大傩在年终举行,规模盛大,表演色彩也最强烈 据史籍记载, 东汉以来的皇家大傩礼,实质上就是一场由数百人共同演出的逐疫闹剧充当演出角色的有巫觋、方相、子(也叫僮子)以及相配合的太监和武士等,唐宋以后,还有人装扮成钟馗、恶鬼等种种角色方相是专职的打鬼队,由12 人组成,一律头戴面具,身披熊皮,黑衣红裳,执戈扬盾,在宫中边舞边搜索角落旮旯,对着想像中隐匿其间的恶鬼进行刺击十二兽由中黄门(太监)12 人扮成,披兽衣戴兽角,表演猛兽搏噬鬼魅的情节子120 人(东汉时如此,后来更多),由中黄门子弟中10 至 12 岁的童男童女充任, 一律赤帻皂衣,持鼓大噪,并用桃弓棘矢朝着想像中的魑魅魍魉射击巫觋们则手持桃枝笤帚一遍遍地扫除邪气整个场面气氛热烈而认真,古人是当作真事来做的不过,他们所对付的敌人是看不见的,或者是由装扮的角色来充任的,本质上是一场大型的戏剧表演少数民族的扫寨活动更为原始,而表演的本质则相同上古时代的逐疫巫术,不仅演变为宫廷岁除之礼,更在民间承传不衰。

      民间傩疫活动往往与迎神赛会的娱乐活动相结合,由此发展为遍布各地的傩戏,对地方戏剧的孕育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调查,傩戏和带有驱鬼禳灾性质的迎神赛会表演活动各地都有,分布甚广 如西藏的傩戏 “阿吉拉姆” ,贵州威宁县板底乡裸戛村流传的原始戏剧“撮衬姐”(彝语),黔湘鄂一带土家族流行的傩堂戏,湖南新晃侗族的傩戏“冬冬推”(又叫“嘎傩” ) ,贵州安顺及其附近20 多个县流行的傩戏“跳鬼” (习称“地戏” ) ,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的“师公戏”,安徽贵池、青阳山区的傩戏“号啕神会” ,江西各地盛行的“跳傩神”,湖南各地的“傩堂戏”,四川芦山的傩戏“庆坛”(也叫“端公戏” 、 “鬼脸壳戏” ) ,浙江永康县流行的禳解戏“省感戏”,江苏南通一带的“僮子戏” ,山西曲沃的“扇鼓神谱”傩戏,晋南运城、临猗、万荣等县的锣鼓杂戏,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内蒙等地的赛戏,等等各地傩戏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剧目、演员服饰、唱腔、语言、演出时间、地点场所等各有特点,表现了不同的承传,可谓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不过,各地傩戏也有许多共同点首先,各地傩戏都包含了驱鬼除恶禳灾求福的法事活动这些法事总是由巫师、道士或僧人来进行的,仍属于宗教活动。

      大多数傩戏都融合了道教或佛教、或亦道亦佛的文化因素,原始宗教的意味已经被掩盖了其次,在有关驱鬼祛邪的仪式或表演中,大多数傩戏都采用面具或头套面具头套是对古老傩疫巫术中头面具的继承,也有发展变化 明显的变化表现在许多地方的傩戏面具都包括了多种角色,“神面”、 “鬼脸壳”特别丰富多彩,并非只限于方相氏十二兽角色例如贵州的傩戏,由于必须演出许多有关鬼神的故事,人物众多,所以有100 多个“神面”广西宋代傩戏,一套面具竟多达800 枚, “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 (陆游《老学庵笔记》 ) 山西曲沃任庄村的“扇鼓神谱” ,表演傩戏的演员称“十二神家”,演出时反穿皮袄(兽毛向外),头戴凉帽, 虽未戴面具, 却保留了古代傩礼十二神兽的意味,似为中原地区正统傩礼的遗存唐宋以来,假面歌舞在民间盛行南宋时的“川杂剧”就是以神头鬼面为其特征的元杂剧有所谓“神头鬼面”一科,反映了角色变化之广假面化妆不断地美化和表情化,终于发展为戏曲通用的勾脸如广西师公戏本来是戴“木相” 即木制半浮雕式面具,以夸张的形象和色彩表现人物的善恶美丑随着师公戏表演艺术的发展,木相逐渐转化为纸面具,进而改变为面部化妆了这种变化提供了戏曲舞台美术发展的历史线索。

      治病、招魂、 驱邪表演个别性的驱邪巫术大多为治病为病者捉鬼或招魂的巫术常常杂糅在一起高明的巫师总是善于把想像中的鬼神或灵魂当作真实的存在来进行种种表演这里试以独龙族巫师的治病法为例来看看原始巫师的表演技巧怒江贡山独龙族治病多请巫师独龙族巫师叫“南木萨” ,南木萨大多自称拥有若干名鬼神在暗中相助相助的鬼有男有女,各有自己的长相和名字,统称为“南木”南木常人看不见,而巫师却声称能够招致并看得见巫师为人治病时,先摇铃点燃松枝,把属于他或她役使的南木召来所请南木之数视病情而定,病重则多请南木到来后,巫师设酒水款待,寒暄答问,并向南木索取“药”如果南木带来的药不合适,就差遣回天上重取据称有一种“天药”能帮助诊病,巫师受药后把它滴进患者头部,再看它在病人体内运行的情况巫师称这时能看得见人体五脏六腑,如果药物直接从肛门流出,则此人无救了 发现病根所在之后,巫师能够隔着肌肤取出一块像黑炭般的小石子,或者吸吮出一些黑色水液取出的“病”向观者展示之后立即投入火中火化 “病”取出后,病情就会逐渐转好;也有的病情依旧,巫师说是“病”已扩散,无法全部取出 《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独龙族卷按,从病人身上取出看得见的“病”,如血毛、小石子之类, 实为一种普遍的巫师障眼魔术)在独龙族巫师治病的过程中,所谓“南木”、“天药”,以及“天药”在人体内的“运行”情况等等,事实上是无声无息、不可能看见的,只有巫师本人声称能看见。

      所以, 从招请南木到治病的每一个细节,巫师的表演都具有强烈的戏剧表演色彩从表演技巧而言,巫师不愧为最古老而且最优秀的戏剧表演家在许多民族中,巫师的动作表演还配合着古歌的演唱例如苗族的招魂术就是很典型的实例在苗族,精神恍惚的病人被认为是失了魂,要请鬼师(巫师)招魂招魂时,鬼师先在地上撒一层火坑灰,量下落魂者脚印的长短,把尺寸交给其助手招魂开始,鬼师坐于矮凳,以帕掩面,不停地抖动双脚,唱着悠扬婉转的招魂歌,催促他的“呆胚”(阴间向导)跟踪搜寻病人的灵魂 这是一种极富于表演性的模拟活动,主要以测量灰地上脚印的长短来认定是否找到了丢失的灵魂呆胚发现脚印,鬼师马上取出稻草左右前后比量,并递给助手检验如果长短相符, 便认定跟踪对了,急速前进;如果量了几次都不符,就必须找到新的脚印再量这种表演有时逼真得惟妙惟肖鬼师催促他的呆胚赶完一程又一程,直到找到魂为止魂一旦被发现, 助手就把事先准备好的鸭子递上只见鬼师猛地把手指戳入鸭肚,眨眼间就把鸭心掏出,助手立即用病人衣服把它包住,算是魂已逮住经过象征性的回程表演之后,鬼师双手往膝上一拍,轻轻一跳,揉揉眼皮,取下面巾,才恢复常态如果病者之魂已经上天或走远, 招魂进程往往要熬到深更半夜。

      巫师的表演不仅极富有戏剧色彩,而且在表演的同时,还要演唱《招魂歌》以及《开天辟地》《十二宝》之类古歌 (张泰明《招魂》 , 《中国苗族风情》)这种又演又唱的巫术活动,已具备了原始歌剧的基本要素巫术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孕育出了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首先要指出,巫术本身是一种因原始思维而产生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技艺活动,而不是精神活动例如, 有些民族认为树枝和石头能够把人的疲劳带走,于是在劳累一天之后,到某个地方折下一支树枝拍打身子,再把树枝插在石头堆上,认为这样就能把疲劳一起带走也有的认为病人谵妄胡言是鬼狐精魅缠身造成的, 于是就请道士捉鬼驱狐把劳累传给树枝也罢,驱狐治病也罢,都是一种具体的技艺法术, 而不是精神活动然而,正是各种各样带有明确目标的巫术,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大概是巫术评价中最值得称道的积极意义了原始巫术仪式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偶像替身,二是呼喊舞蹈,三是模拟表演偶像制作造就了原始的雕塑和绘画; 呼喊舞蹈造就了原始的音乐和舞蹈;模拟表演则是戏剧表演的直接源头本文拟谈谈模拟表演与戏剧艺术的起源傩戏表演巫术的原理就是以假为真巫师在从事法术活动时,无论他本人是真信还是假信,都必须假戏真做,煞有介事,才能令在场的观众感觉真实可信,以此获得稳固的社会地位。

      在各类巫术活动中,驱除疫疠、 收治邪魅、迎神送鬼、招魂续魄这类法术,尤其充满着戏剧表演色彩古代的巫觋,无不被锻炼成出色的表演家古代的逐疫驱邪巫术,有群众性的节日活动,也有个别性的临时活动,两者的表演方式有较大差别节日性的逐疫活动,有些民族称为 “扫寨”,史籍称为 “时傩”或“大傩” 时傩在季节末举行,规模较小;大傩在年终举行,规模盛大,表演色彩也最强烈 据史籍记载, 东汉以来的皇家大傩礼,实质上就是一场由数百人共同演出的逐疫闹剧充当演出角色的有巫觋、方相、子(也叫僮子) 以及相配合的太监和武士等,唐宋以后,还有人装扮成钟馗、恶鬼等种种角色方相是专职的打鬼队,由12 人组成, 一律头戴面具,身披熊皮, 黑衣红裳,执戈扬盾,在宫中边舞边搜索角落旮旯,对着想像中隐匿其间的恶鬼进行刺击十二兽由中黄门(太监)12 人扮成,披兽衣戴兽角,表演猛兽搏噬鬼魅的情节子 120 人(东汉时如此,后来更多),由中黄门子弟中10 至 12 岁的童男童女充任,一律赤帻皂衣, 持鼓大噪, 并用桃弓棘矢朝着想像中的魑魅魍魉射击巫觋们则手持桃枝笤帚一遍遍地扫除邪气 整个场面气氛热烈而认真,古人是当作真事来做的不过,他们所对付的敌人是看不见的, 或者是由装扮的角色来充任的,本质上是一场大型的戏剧表演。

      少数民族的扫寨活动更为原始,而表演的本质则相同上古时代的逐疫巫术,不仅演变为宫廷岁除之礼, 更在民间承传不衰民间傩疫活动往往与迎神赛会的娱乐活动相结合,由此发展为遍布各地的傩戏,对地方戏剧的孕育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调查,傩戏和带有驱鬼禳灾性质的迎神赛会表演活动各地都有,分布甚广如西藏的傩戏“阿吉拉姆”,贵州威宁县板底乡裸戛村流传的原始戏剧“撮衬姐” (彝语), 黔湘鄂一带土家族流行的傩堂戏,湖南新晃侗族的傩戏“冬冬推” (又叫“嘎傩”) , 贵州安顺及其附近20 多个县流行的傩戏 “跳鬼” (习称“地戏” ) ,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的“师公戏”,安徽贵池、青阳山区的傩戏“号啕神会” ,江西各地盛行的“跳傩神”,湖南各地的“傩堂戏” ,四川芦山的傩戏“庆坛” (也叫“端公戏”、 “鬼脸壳戏” ) ,浙江永康县流行的禳解戏“省感戏”,江苏南通一带的 “僮子戏”,山西曲沃的“扇鼓神谱”傩戏,晋南运城、临猗、万荣等县的锣鼓杂戏,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内蒙等地的赛戏,等等 各地傩戏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剧目、 演员服饰、 唱腔、 语言、演出时间、地点场所等各有特点,表现了不同的承传,可谓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不过,各地傩戏也有许多共同点首先,各地傩戏都包含了驱鬼除恶禳灾求福的法事活动这些法事总是由巫师、道士或僧人来进行的,仍属于宗教活动大多数傩戏都融合了道教或佛教、或亦道亦佛的文化因素,原始宗教的意味已经被掩盖了其次,在有关驱鬼祛邪的仪式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