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桂花雨》文本解读.doc
3页统编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桂花雨》文本教学解读 《桂花雨》选自琦君的散文《故乡的桂花雨》,改编后作为一篇经典的借物抒情文章编入教材文章脉络清晰,以香气四溢的桂花为线索,通过作家琦君恬静而温暖的笔触,回忆了桂花飘香时节的乡童摇花之乐 文章以“桂花雨”为题,初见之下,便给人以芬芳的印象,令人心驰神往第1自然段开篇明旨,点明了桂花的开花时间;第2自然段将桂花与梅花进行对比,写了作者偏爱桂花香;第3自然段描写了母亲对桂花的念叨;第4自然段讲了“摇桂花”时间的选择及其原因;第5自然段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作者“摇桂花”的情景;第6自然段通过晒桂花、藏桂花、品桂花,让我们感受到了分享的乐趣;第7自然段笔锋一转,写了几年后虽移居他处,但母亲仍独爱家乡院中的桂树最后一段,则表达了作者想念童年时代的“桂花雨”,再次点题,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 通篇其实有三个隐含的琦君,在温州摇桂花咯咯笑的小琦君,中学搬到杭州的少女琦君以及在台湾不得归(本文出版于1976年)的六十多岁的老年琦君回不去的时光、年华总是打动人的于是在这篇散文里,作者大篇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小琦君,用她稚嫩的眼光看事物,反映了纯真的意趣、纯朴的情感。
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中,体现在清新的语言中,丰富而真挚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文本”语境,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把情感描写出来而不是直接说出来如描写景物、人物、事件的语言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如描写母女对话的语言其不同于日常对话,背后藏有母女的亲情这些语言是有画面感的二是“作者”语境,本文处处透露着琦君的思乡之情平淡温暖的笔触,对乡愁主题而言,更能营造隽永温馨的氛围暖心笔触下的乡愁,你看不见“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酸,也感受不到“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痛,也没有“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哀只有悠远如桂花香般绵延的乡愁,在冲淡洗刷再冲淡的文字底下,在深藏隐秘再深藏的作者心间,回味后,让人有几丝惆怅三是“文化”语境琦君通过“桂花雨”,写思乡之情正如摇桂花时纷纷落下的舒畅与心理的舒畅在结构上契合一样,“雨”也有“愁思”的意象琦君在自然世界中找到了反映自己心灵世界的物象,并用来表达深沉的情感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寄情于桂花,并抒发对故土、亲人的真挚情感的结合文本语言美、情感真的特点,可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紧扣舒缓的文字,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
调动多种感官,在“品味桂花的香、摇桂花的乐、思故乡的情”的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积淀语感,体会借物抒情的妙处 1.识写生字 本文要求识记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认读的两个生字“箩、杭”都为形声字,可通过与同音字“萝、航”等比较,辨形记字积累“浸、缠、香飘十里”等字词2.朗读课文本文文字平实、朴素,犹如一幅写意画首先要反复朗读,读通课文,注意停顿,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桂花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在此基础上,再细细品读,读出情感,读出语感第2自然段,学生容易误读成作者也喜欢树和花的形态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联系生活经验,关注“不像……只是……才能……可是”等不易关注的词语,体会作者对桂花香的沉醉之情在整体感觉桂花雨的“香、甜”,摇桂花的“美、乐”时,要一层层逐步推进先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桂花的语言;再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读出快乐的感觉;最后深入地读,透彻地读,体会重点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3.迁移运用琦君在自然世界中找到反应自己情感的物象,通过“桂花雨”写了童年故事,思乡情怀阅读时,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通过借物抒情的方法来表现人、事、物、景的。
还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相同主题或有相同表达方式的文字,巩固对“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的认识和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