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第一章 生药学知识.ppt
52页生药学 Pharmacognosy,第1章 生药与生药学,“神衣尝百草始有医药”和“药食同源”的传说,是关于医药起源的概括 《淮南子·修务训》关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 远古时期,祖先们采集、口尝身受,积累植物药的知识,形成原始的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中药的起源,第一节 生药知识,炎帝神农 自春秋战国到今,历朝历史学家、历史文献作了肯定的记载,炎帝神农诞生於“湖北随州厉山”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於厉山,或曰有烈山氏”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湖北随州厉山,1、药物(Medicines):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生药(Crude drug):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的新鲜品或经过简单的加工,直接用于医疗保健或作为医药用原料的天然药材 从广义上讲,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的中药材、草药、民族药材和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兼有生货原药之意1.1 定义,植物类生药:全草——薄荷、益母草 部分——人参(根)、甘草(根和根茎) 渗出物——苏合香(树脂)、阿片 动物类生药:全体——斑蝥、蛤蚧 部分——鹿茸、羚羊角 分泌物——蟾酥、牛黄 矿物类生药:石膏、龙骨,3. 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drug):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 = 中药材(个子货)+饮片+中成药 个子货:论个的生药,指原药用部位 饮片:切制或切制后炮制的药材 中成药(Chinese patent medicines):即处方制剂根据疗效确切,广泛应用的中医处方、验方、秘方大量生产的药品 六神丸:牛黄、蟾酥、冰片、麝香、珍珠、雄黄,4. 草药(Medicinal herb):指民间医生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 中草药(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中药+ 草药 道地药材(Famous-region drug):传统的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地、特定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质量优良的生药 如: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 产于河南怀庆地区,1.生药的名称 中文名、拉丁生药名,英文名等 2.生药的来源: 包括生物来源,包括原植(动)物科名、 原植(动)物学名、药用部位 3.植物(或动物)的形态特征 4.本草考证了解生药的历史记载,考订古今药用品种 5.产地 主产区 6.性状 外部形态、颜色、大小、质地、断面特征、气味等 7.显微特征 记载生药在显微镜下组织构造和粉末特征。
8.化学成分 类别、含量、结构式 9.理化鉴别 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定性、定量分析 10.药理作用 生药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实验结果 11.功效 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1.2 记载事项,A .按药用部位分类法: 首先将生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根、根茎、皮、叶、花、果实、种子及全草类 优点:商品学角度比较便利(药房管理)便于比较各类生药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有利于学习生药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 例如:《生药学》统编教材第三版、《中药鉴定学》,1.3 生药的分类,B.按化学成分分类: 根据生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类别来分类, 如含糖类生药、苷类生药、生物碱类生药、挥发油类生药等 优点:有利于研究生药有效成分与功效间的关系及含同类成 分生药的科属来源之间的关系 缺点:对有效成分不明或含有成分不详的生药难以分类 例如:《生药学》统编教材第二版,生药的化学成份分类表,C. 按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法: 如按现代药理作用分为: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生药、 作用于循环系统的生药等 或按中医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等 优点:在生药的临床应用角度比较便利利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作用和功效,便于与临床结合。
缺点: 某些生药具有多种功效和药理作用难以归属 例如:《中药学》、《中药药理学》生药的中药功效分类表,D .按自然系统分类法: 根据生药原植(动)物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和亲缘关系,按门、纲、目、科、属、种分类排列 优点:便于学习和研究同科同属生药在形态、性状、组织 构造、化学成分与功效方面的共同点,揭示其规律性; 有利于从同科属中寻找类似成分、功效的植(动)物, 扩大生药资源 如:《生药学》教材、《药用植物学》、《中国高等植物图鉴》,E. 按笔划:辞典类:中药大辞典、药典 F. 其它:如古书上,按药物自然属性的朴素的分类方法,如《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等,虽把亲缘关系相近的分在一起,但比起现代的自然系统有许多不足之处和不科学的地方1.4 生药的利用,直接供医疗使用 天然化合物医药品的原料 食用、香味料、调味料 香料 染料、涂料 农药,1.5 中药的性能,含义:概括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 四气、五味、归经、 升降浮沉、毒性,一、四气 (一)含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二)标定四气的依据: 1. 与所治疾病的寒热属性相对 2. 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反应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三)临床意义:指导治疗热证用寒凉药,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中医的一条治疗和用药原则二、五味 (一)含义: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二) 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辛味:行气、行血、发散以及芳香化湿、开窍、避秽 2.苦味:能泄(包括清泄、通泄、降泄)、能燥、能坚阴 3.甘味:能补益、能缓急、能和中 4.酸味:收敛、固涩 5.咸味:软坚散结、泻下 6.淡味:渗湿、利水 (三)五味的标定依据: 1. 真实滋味 2. 药物的作用,三、归经 含义: 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 依据: 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所治病证为依 据而确立 (1)据服药后药效应所在,或侧重于经络辨证或侧重于脏腑辨证 (2)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 临床意义: 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四、升降浮沉 含义: 用以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确定的依据 可将药物功效直接作为确定药物升降浮沉趋向的依据药物作用的倾向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是炮制和配伍 意义: 1.利用药物调节紊乱的气机 2.因势利导,有利于祛邪外出,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 向上(如呕吐、喘咳) 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 向外(如自汗、盗汗) 向内(如表证不解) 能够针对病情, 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沉浮的作用趋向。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泻利 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 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消导积滞、潜阳息风、降逆、收敛、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五、毒性 含义:广义的毒性: 药物的偏性 狭义的毒性: 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伤害性,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度的性能 影响毒性的因素: 药物用量大小(主要因素) 药材品种、产地、采集、贮存、炮制、配伍、 剂型、给药途径、用药是否对证、患者体质 正确对待中药毒性: “有毒观念,无毒用药”,一、炮制 二、配伍 “配伍七情”,1.6 影响中药性能的因素,1.7 中药的应用,一、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2、妊娠禁忌 3、饮食禁忌 4、病证禁忌,二、剂量: 含义:单味药干燥后的饮片用于汤剂中成 人一日的内服量 确定剂量的因素: ①药材因素:药材质地、药材性味、有毒、无毒 ②应用方面:剂型、用药目的、方药配伍 ③患者因素:年龄大小、性别、体质强弱、 病程长短、病势轻重等第二节 生药学,生药学(pharmacognosy)是一门以天然来源的、具有医疗或保健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生药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质量和变化规律,探讨其资源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学。
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遗传学、中医学等学科知识,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活性成分、品质评价、医疗用途及开发利用的科学1、我国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起源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古代时期(公元前221-1840年) 近代时期(1840-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49年以后)一、生药学的发展,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著; 《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 《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2、中国古代本草学的发展,黄帝轩辕氏(熊氏) 籍贯: 河南新郑县西北 朝代: 上古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最早发明中医中药是——轩辕黄帝在5000年前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 《祝由科》 “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
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扬子江文化圈:长江与黄河之间西部山岭地带,东部平原耕地,天然资源丰富,作为医药原料的药草丰富 《神农本草经》:后含时代(公元25-220) 作者不祥,传说名医张仲景、华佗等编著 原文流失,中国最古老的本草学著作 江南文化圈:扬子江以南地区土地肥沃,草木丰富,高温多湿,热性病、流行病易发地区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后汉200,16卷,处方120个中医学汤剂的最古老的医书后分成: 《伤寒论》——急性病、传染病的治疗法 《金贵要略》——慢性杂病的治疗法,神医扁鹊 扁 鹊 原名秦越人,战国初期齐国渤海郡鄚州(今河北任丘北)人 他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对中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说扁鹊给人看病,往往药到病除,因此名声大噪,各国驰名后来,赵国人就把黄帝时传说的名医「扁鹊」的美名赠给他,而把他的真名忘却了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扁鹊不仅善于切脉和望诊,而且善于运用针灸、按摩、熨贴、砭石、手术和汤药等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华佗 东汉未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华佗,字元化,出生在东汉未年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的一个普通士族家庭,约生于汉冲帝永熹元年(公元145年),卒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约生于 公元150年,卒于219年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东汉末年,屡起大疫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 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金匮“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81 682年),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 被称“圣童”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尊古而不泥古,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论》的方法。
非常重视妇、儿疾病,为妇、儿科的。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