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中外27个诚信故事精选 图.doc
27页古今中外 27 个诚信故事精选 图古人云:“诚 者,天下之道也 ”“信”即信用,孔子 说:“民无信不立 ”可 见“ 诚信 ”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维系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德行,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诺言、信用乃至时时事事去践行,必会赢得友谊与尊重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 “言必信,行必果” 、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中国诚信故事精选 16 个故事1 曾参杀猪立诚教子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 “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 ”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2 季布“一诺千金”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3 韩信报恩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
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4 晏殊事事讲诚信赢美誉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 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5 商鞅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 50 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6 烽火戏诸候 失信失国家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 ”的地方,在早它 400 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 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 20 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 立木取信” ,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 “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 卓怒守信用三国时期的吴国,有个人叫卓怒他为人笃守信用,从不食言,只要是答应了的事就立即去办他与人约会,纵然遇到急风暴雨和雷电冰雪,也都没有不如期到达的一次,他从建业回会稽,临行前去向太傅诸葛格告辞诸葛格问他什么时候建业他回答说定某天当再来拜见到了这一天,正在宴请的诸葛格,想到卓怒的约定,便放下筷子,停止了饮食,等候起卓怒赴会的宾客大都认为,从会稽到建业相距千余里,路途中又难说不会遇到艰难险阻,怎么一定能如期到达?不一会儿,卓怒真的到了,所有的人都很惊诧8 信守诺言的鲁肃 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攻打曹操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和东吴的都督周瑜经常在一块儿商量军情 可是,东吴的都督周瑜心地狭窒窄,不能容忍诸葛亮比自己高明,认为诸葛亮日后一定是东吴的大祸害,就想设计害死他。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前来议事他请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诸葛亮说只需三日果然,诸葛亮神机妙算,算出三日后必有大雾,不但用“ 草船借箭” 的方法从曹操那里得了箭,还估计出一共得箭多少枝诸葛亮轻摇羽扇潇洒地对鲁肃说:“你有所不知啊,我方才静听舱外箭雨之声,心中默数,算来此次曹贼所赠之箭应有一十二万五千一百一十一枝!” 鲁肃听得张口结舌,心中暗想:“ 这人莫非神仙下凡? ” 不一会儿,小卒进来禀报,共得箭一十二万五千一百枝鲁肃顿时大惊失色,诸葛亮虽多算了十一枝箭,但预算能精确到百位,却也非凡人可以企及的鲁肃正要恭维一番,却见诸葛亮面色凝重,便不敢出声,想来他是为误差十一枝箭而懊恼 诸葛亮严肃地对小卒说:“你们仔细清点了吗?” 在小卒眼里,诸葛亮就是神仙,见他脸色难看,吓得扑通跪下:“回禀先生确定细细清点了,不敢有分毫差错 ” 鲁肃严厉地对小卒喝道:“再去重新清点,检查一下船舷等处有没有查漏之箭有错漏者军法从事!” 小卒应声下去了 鲁肃诚恳地对诸葛亮说:“十二万多枝箭,先生只漏数了十一枝,我已经很佩服偶有一两枝没有戳稳的箭落入水中也是难免的先生何必这么严格地要求自己呢?” 小卒再次来禀报,经过核实,仍旧只有一十二万五千一百枝箭。
诸葛亮看着小卒的背影,长叹一声,坐倒在舱板上,神色很难看,好久没有说话快到东吴水寨时,诸葛亮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对着鲁肃深深地鞠了一个大躬 鲁肃连忙起身还礼,说:“先生为什么对我行这么大的礼啊?” 诸葛亮说:“ 我有一事相求,听声数箭一事,请代为保密,不要外传,我感激不尽 ” 鲁肃说:“先生真是个诚实的人啊!仅数差十一枝箭,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神仙一样高明了,您却为这件事感到惭愧,鲁肃佩服先生的为人,替先生保密就是 ” 鲁肃果然是诚信君子,听声数箭的事从未对任何人讲过因此,历史上只有“草船借箭” 而没有 “听声数箭”的记录9 晏殊诚实守信的故事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 岁被地方官作为“ 神童 ”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 ”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10 因失信而丧生《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 100 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 10 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 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 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11 诚信在心里清朝时,苏州吴县有个叫蔡林的商人,以重承诺、讲信义著称有位朋友把千金寄存在他家,没有留下任何凭证不久,这位朋友病故了,蔡林就把朋友的儿子叫来,交还这笔重金朋友的儿子不愿平白无故地接受这千金之资,便说:“没有这回事,这么多的金子能没有个字据吗?再说,家父生前从未对我提及这件事 ”蔡林听了,笑了笑说:“字据在我心里,不在纸上,这是因为你父亲了解我的缘故,所以他没告诉你 ”两个讲诚信的形象,多么鲜活生动,感人至深!12 诚信的宋濂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 “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 “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13 宋庆龄的诚信故事宋庆龄有一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望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龄奶奶不能来了,但宋庆龄依然冒雨前去赴约,这让同学们很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