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doc
6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二、分类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2、能力●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3、知识●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内容标准一、成长中的我(一)认识自我 目标: ──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1.1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1.2 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中动1.3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1.4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1.5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1.6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分组讨论当自己情绪冲动或低落时,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
收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从“我心目中的我” 、 “同学心目中的我 ”、 “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 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组织开展“青春日记” 活动,记录心路的旅程和对成长的思考晰的自我整体形象二)自尊自强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2.1 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2.2 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2.3 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2.4 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2.5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6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的事例,或以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讨论开展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的活动三) 学法用法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3.1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3.2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3.3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3.4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自觉抵制“黄、赌、毒” 和“ ”邪教等不良诱惑 3.5 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搜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典型案例,感受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意义。
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表现,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查阅有关法规,了解已满 14 周岁未满 16周岁的人实施哪八种犯罪会受到刑事制裁;知道已满 16 周岁的人对所有的犯罪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我与他人的关系(一) 交往与沟通目标:──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1.1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1.2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1.3 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1.4 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1.5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1.6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
采访教师,内容包括该教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报告交流“在与人交往中使用、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和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二) 交往的品德目标:──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2.1 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2.2 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2.3 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2.4 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2.5 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2.6 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交流在与同学发生争吵时,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或其他方式来化解矛盾。
就“公民的平等” 问题作一次课堂讨论,理解平等主要表现在人格与法律地位上,而不是表现在经济地位上以诚信为题展开讨论化与习俗三)权利与义务目标:──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3.1 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3.2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3.3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3.4 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3.5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3.6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3.7 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搜集有关资料,讨论维护受教育权利的途径以“家长是否可以拆阅子女信件和日记”为题,开展一次学生与家长的对话活动。
搜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讨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的理由就学生中的违法案件,如打架斗殴,使他人致伤、致残等进行讨论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一)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目标:──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1.1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1.2 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1.3 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1.4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 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1.5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1.6 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或现象,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与同学交流联系“追星” 现象和“ 小团体 ”现象,讨论在生活中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 讨论在自然灾害中的社会救助活动和英雄事迹所反映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 承担社会责任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2.1 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2.2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2.3 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2.4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2.5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尝试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同身份和不同责任就“怎样做一个负责的公民”进行一次主题讨论考察社区内残障人群在生活上的主要困难,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在社区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公益服务三) 法律与社会秩序目标:──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3.1 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3.2 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