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年版.doc
33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修订稿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说明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课程标准修订组从 2007年 4月开始启动至 2010年 8月完成 了《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实 验稿))的修订工作在此期间,修订组多次组织了由部分或全体成员参加的各 种座谈会和规模不等的调查研究, 广泛搜集了报刊杂志、 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网 站等各类媒体上的大量有关信息,并召开了 10 次由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参加的 工作会议, 认真学习中共中央、 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 对来自方方面面的 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分析, 高度负责、字斟句酌地对 《课程标准 (实验稿)》的内容和文字进行修改和补充, 2008年 5 月已基本完成了《课程 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2010年 1 月部分成员对 08 修订稿再次作了文字上的润色和一些内容的修改, 2010年 8 月底全体成员又一 次对《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认真修改,并最终形成此送审稿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原则根据对多方面的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确定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修 订原则如下:1.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是得到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热烈拥护的 (见《十 年回顾报告》)。
因此,《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修订时必须继续坚持《课程 标准(实验稿)》确定的指导思想、课程理念和框架结构等当然,由于少数教 师对一些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概念,可能在理解上会发生偏差或认识不到位, 在修订时需要进一步明晰有关论述,努力帮助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新课程2.坚持《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由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较大差异,《课程标准》不是过去教学大纲 的延续或翻版, 而是具有引领性和方向性的指导性文件 这既完全符合本次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的精神, 也符合我国地大物博、 各地区和城乡差 异很大的实际情况, 同时也顺应了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大趋势 历史的经验和教 训告诉我们:用“大一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标准,不能解决各地、各校复杂的 实际问题 虽然一些教师还习惯于过去那种按统一的内容、 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 模式进行教学的方式, 但经过几年的实验, 大多数体育教师已经能够较好地根据《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和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创编教学方 法,从而产生出许多富有创意、颇有特色、卓有成效的体育课《课程标准》 是国家性的指导性文件, 不可能、也不应该过多地涉及过于具体的 课堂教学问题,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应由 《课程标准解读》 、《教学指南》 、《质 量标准》、教材、教学指导用书等资料来解决,同时一线教师也应根据本校的教 学实际需要, 深入地进行思考和再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帮助教师成为课 程的设计者和建设者,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 上出受学生欢迎、 使学生 满意的体育课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标准》对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在修订时将针 对一线教师的需要, 适当增加对课程内容的具体描述, 以有利于教师更准确、 深 入地理解《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3.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标准(实验稿)》是 2001年制订的,已进行了近 10 年的实验,修订时将 根据实验区教师和教研员以及专家所提出的、 针对《课程标准》 本身的意见表述, 在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正确建议基础上, 深入地进行了分析、 思考和讨论, 进一步 完善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对《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修订的说明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对《课程标准(实验稿)》主要作了以下方面的修改:(1)对《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部分,从一切为了学生更 好地学习和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相应内容的修改 1)对原有五个学习领域进行调整, 主要是将原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学习领域合而为一,最终形成四个学习方面,分别是:( 1)运动参与;( 2)运 动技能;( 3)身体健康;( 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2)对“具体目标”的陈述方式进行适当调整, 一方面将“具体目标”改为“分 目标”,这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科课程标准统一格式的需要; 另一方面把对每个学 习方面的阐释性文字列在“分目标”之前,并对阐释文字进行了必要的修改3)除对四个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充实之外,在“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方面 也作了较大调整: 一是取消按学习内容进行分类陈述, 改为按水平学段进行分类 描述;二是在每一个具体的内容目标之后, 都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 举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和评价4)在对“体能”的评价中,特别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5)考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身体健康”部分适当地增加了卫生保健和健 康教育方面的内容6)为了使所有学科课程标准评价建议部分的格式统一,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 求,重新调整和适当地增加了对评价建议的描述, 并在附录中增加了一些具有较 强操作性的评价案例,以加强指导,拓展教师的思路8)对教学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作了较大的文字修改,主要是取消了一些过于 具体的描述,以便更简明扼要地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和关系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指 导建议和案例, 同时增加了对教学内容选择方面的建议和对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的指导意见。
未采纳的意见和理由主要未被采纳的意见主要有以下两点: 1.部分专家建议在“内容标准”中按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运动技术(分 为必修的基本内容和选择内容)、身体素质与锻炼方法,重新进行划分和列举, 同时建议在初中阶段按年级确定内容并规定教学时数 经过反复研究, 我们没有 采纳这个意见,主要理由是:( 1)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之间差异很大, 即使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也存在较大差异;( 2)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分 化程度很大; (3)运动项目之间并不存在内在的联系性; (4)学生在体育基础、 教育经历和运动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也很大 因此,作为国家的《课程标准》 , 不宜过分具体地规定全国统一必修的教学内容, 更不宜严格按年级规定统一的学 习内容和教学时数2.部分专家还建议在《课程标准》中提供地方实施方案及水平、年级、单元教 学计划的案例我们认为,这些内容还是放到 《课程标准解读》里比较合适,《课 程标准》应以阐明原则性、共同性的重要问题为宜四、建议1.建议将《课程标准》的名称《全日制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统一改为《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目前,全世界主要国家普遍在小学阶段开设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方面的课程, 并编写出版了相应的教材 鉴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以及目前我国小学阶段健康 教育的严峻现实和迫切需要,建议在小学阶段编写“健康教育教材”3.鉴于现行课程和教材培训方式无法承担对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建议专门对小学体育教师、特别是农村体育老师的培训工作予以特别安排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组2010 年 8 月 30 日第一部分 前 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 高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 对 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近 二十多年来,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 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 的高度关注 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体育 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 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 深远的意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 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 注重激发学 生的运动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和方法, 增强学生 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 为学生终身参加体 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 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 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以下特性: 基础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 技能和方法, 养 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 基础实践性——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 体育锻 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 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 通过适 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 主,渗透德育教育, 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疾病预防、 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整合并 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 “健康第一” 为指导思想, 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 在强调 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 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 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发展体能, 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 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 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提高学生 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 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 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 始终以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课程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 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探 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关注不同地 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 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课程内 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 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 借鉴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经验, 体育与 健康课程设置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与 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为各地区和学校制订课程实施方案以及教学计划 提供明确的指导,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在义务教育阶段, 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四级水平, 并在运动 参与、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 习目标水平一至水平四分别对应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 为满足学有余力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