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驻马店市重点高中联考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解析.docx
11页驻马店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期第三次考试语 文命题:金美霞 审题:韩圆圆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4.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o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yòu)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的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的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通过对前现代化时期我国乡村社会的经验考察,费孝通提炼出“乡土中国”的理论概括,并且认为“熟悉”是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熟人社会”和“乡土中国”成为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两个重要概念但贺雪峰认为在经历了乡村体制的变革后,由于行政村的人口规模过大,村民之间信息不对称,使得中国的乡村逐步从原来的“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变这一概念提出来后,在政治学、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围绕半熟人社会,吴重庆又提出“无主体熟人社会”,从村庄主体以及村庄自主性丧失的角度,揭示了当下社会与“熟人社会”之间在质上的变化随后,在“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启发下,贺雪峰进一步对“半熟人社会”进行了解释,并以此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分析农村社会性质的三维框架,即“信息对称”“地方性共识”“行为逻辑”,认为正是信息对称和地方性共识塑造了农民的行为逻辑不仅“熟人社会”演变成了“半熟人社会”,根据陆益龙、杨敏的研究,“乡土中国”也已经发展为“后乡土中国”后乡土中国”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柳冬妩的研究中。
她认为,“乡土中国”已经并且正在经历一场在速度、深度、广度上都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后乡土中国”的特征已经凸显而关于“后乡土中国”的特征,陆益龙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在经历了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化四次重大历史变迁后,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乡土中国的三个主要维度,即非流动性、地方性和熟悉性逐渐弱化甚至被消解,后乡土性特征,即半工半耕的生计模式、大流动的村庄社会结构和多元化的乡土文化价值日益显现乡土性的核心要素——土地对农民的刚性约束不再,大量农村人口的离土离乡使得农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得以与乡村社会发生分离,传统乡村社会的礼治秩序被国家政权建构的行政化、制度化秩序取代但是,上述乡土性的流失又不是绝对的一方面,仍然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由留守人口组成的农村“熟人社会”;另一方面,传统的人情礼俗依然在村落社会发挥着作用正是基于此,陆益龙将这种备受城市化、现代化冲击的中国乡村社会称为“后乡土中国”相对于贺雪峰曾用的“新乡土中国”这个概念中可能存在的“新”对“旧”的否定,“后乡土中国”这一概念不涉及价值判断,更具有包容性与理论解释力摘自叶娟丽、曾红《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概念本土化:梳理与反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人们选择终老是乡,乡土社会成了“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B.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们通过学习礼俗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C.陆益龙认为,在经历了四次重大历史变迁后,乡土中国的三个主要维度逐渐弱化甚至完全被消解D.与陆益龙提出的“后乡土中国”概念不同,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存在着“新”对“旧”的否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活上被土地囿住的乡民,平时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是他们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关系和环境B.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让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能熟悉每一个人的生活,这是“土气”的一种特色C.继“无主体熟人社会”概念后,受到它的启发,贺雪峰进一步对“半熟人社会”进行解释,提出三维框架D.费孝通提炼出“乡土中国”的概念,现在有研究认为,经历了社会转型,“后乡土中国”的特征已经凸显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乡土文化特点的一项是(3分)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B.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C.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D.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4.在学者们看来,即便中国进入“后乡土中国”时代,社会也不能完全失去“乡土性”,请结合材料二简述现代社会还保留了哪些“乡土性”4分)5.请结合材料分析以下现象体现了“乡土中国”以及“后乡土中国”的哪些特征。
6分)现在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的青年春节期间回到农村老家,参加“大家庭”数十人规模的聚会,到长辈家里拜年但也有不少回乡青年被家人嫌弃,缺乏归属感,尤其在亲戚有关“学业、收入、婚姻”问题的追问下,甚为窘迫,聚会时宁愿假装看,也不愿与亲戚说话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个真实人的一生——记胡也频丁 玲上海这年的夏天很热闹,刚成立不久的左翼作家联盟和社会科学家联盟等团体在上海都有许多活动我们都参加了左联,也频被选为左联的执行委员我感到他变了,他前进了,而且是飞跃的是八月间的事吧也频忽然连我也瞒着参加了一个会议至于会议内容,也频一句也没有告诉我但我看得出,这次会议引起了也频更加浓厚的政治兴趣看见他那一股劲头,我常笑说:“改行算了吧!”但他并不以为然,他说:“更应当写了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要写,不知道写什么,还写了那么多,现在明白了,就更该写了他在挤时间,也就是说在各种活动、工作的短促的间歇中争取时间写他的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十一月八号那天,雷雨很大,也频到医院来看我我看见他两个眼睛红肿,知道他一夜没有睡,但他很兴奋地告诉我:“《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已经完成了。
你说,光明不是在我们前面吗?”中午我生下了一个男孩他哭了,他很难得哭的可是他没有时间陪我们,他又开会去了第二天他才告诉我,他在左联的全体会上,被选为出席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并且他在请求入党这时我也哭了,我看见他在许多年的黑暗中挣扎、摸索,找不到一条人生的路,现在找着了,他是那样有信心,是的,光明在我们前面,光明已经在我们脚下,光明来到了沈从文从武汉大学来上海了他看见也频穿得那样单薄,我们生活得那样窘,就把他一件新海虎绒袍子借给也频穿了一月十七号这天早晨,他告诉我要去开左联执委会,开完会后就去从文那里借两块钱买挽联布送房东,要我等他吃午饭他穿着暖和的长袍,兴高采烈地走了但中午他没有回来下午从文来了,他告诉我也频十二点钟才从他那里出来,说好买了布就回来吃饭,并且约好他下午来写挽联我们无声地坐在房里等着我没有地方可去,我不知道能够到哪里去找他我抱着孩子,呆呆地望着窗外的灰色的天空从文坐了一会走了我还是只能静静地等着命运的拨弄天黑了,屋外开始刮起风来了房子里的电灯亮了,可是却沉寂得像死了人似的我不能呆下去,又怕跑出去我的神经紧张极了,我把一切想象都往好处想,一切好情况又都不能镇静下我的心。
我不知在什么时候冲出了房,在马路上狂奔我疯了似的又跑回了家房子里仍没有也频的影子,孩子乖乖地睡着,他什么也不知道啊!啊!我的孩子!第二天沈从文来交给我一张黄色粗纸,上边是铅笔写的字,我一看就认出是也频的笔迹我如获至宝,读下去,证实也频被捕了,他是在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会的机关中被捕的他要我们安心,要我转告组织,他是决不会投降的我紧紧握着这张纸,我能怎样呢我向从文说:“我要设法救他,我一定要把他救出来!”我才明白,我实在不能没有他,我的孩子也不能没有爸爸天气很冷,飘着小小的雪花,我请沈从文陪我去看他我们在那里等了一上午,铁门前探监的人都走完了,我们听到里面有一阵人声,在两重铁栅门里的院子里走过了几个人我大声喊起来:“频!频!我在这里!”也频掉过头来,他也看见我了,他正要喊时,巡警又把他推走了我对从文说:“你看他那样子多有精神啊!”他还穿那件海虎线袍子,手放在衣衩子里,像把袍子撩起来,免得沾着泥一样后来我才明白他手为什么是那样,因为他为着走路方便,是提着镣走的他们一进去就都戴着镣十号下午,看守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我回到房后,打开了也频给我的最后一封信这封信在后来我被捕时遗失了,但其中的大意我是永远记得的。
信的前面写上“年轻的妈妈”,他告诉我牢狱的生活并不枯燥和痛苦,有许多同志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