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查的实验的出处.docx
2页谢里夫(M.Sherf)在1935年做的谢里夫利用“游动错觉”进行研究阿希(S・Asch)的一个经典的视觉判断实验“线段长度”柯瑞奇菲尔德建立在阿希实验基础上的改进实验道奇(M.Deutsch)和杰拉德(H・B・ Gerard)提出的观点,群体压力有两种,即信息压力和 规范压力1955)弗里德曼和杜博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1968):给一群相互陌生的被试提供一些彼此的 信息,其中一名被描绘得与众不同在被要求选出一个人参加一项一旦反应错误就会被电击 的实验时,群体大多数选择了那名“偏离者”;而在选择一个人参加有报酬的实验时,群体 选择了一位普通成员米勒格拉姆(S・Milgram,1969)曾让实验助手望着马路对面一个办公大楼的六层窗口, 当助手一人观望时,停下来观望的人只有4%;助手有5人时,增至16%; 10人时增至22%; 15人时,达到40%当然,边走边观望的人数就更多了但并非人数越多对从众的影响越大在阿希的经典实验中发现,充当助手的人数是4 人时,从众量最大,为35%但当人 数增至8人乃至16人时,从众量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因此,阿希认为,要产生 最多的从众行为,最适宜的群体规模是3~4人。
杰拉德•威尔米(R・A・Wilhelmy) (1968)和柯罗 莱的研究结果稍有不同:男性被试增至7人,女性被试增至6人时,遵从量最大伯克威茨(L・Berkowitz,1954)在一项实验中把被试分成三人小组,其中包】括一个真正大 学生被试和两个实验助手真正被试经过诱导,或喜欢他的两个伙伴,或对他们持一般态度 然后让他装配烟灰缸,并在开始工作的二十分钟内通过书面与伙伴交流,以此获知伙伴对产 量的期望值结果发现,当被试一开始喜欢伙伴时,便对伙伴的期望值表现出最大的遵从迪特斯(J・E・Dittes)和凯利(H・H・Kelley)也曾做过一项著名的实验研究个人同群体成员的 关系怎样影响从众行为被试被分成五人或六人小群体,并被告知最好的群体将得到奖金和 高度的赏识接下来让他们讨论青少年犯罪团伙的问题,他们可以开除任何似乎有碍于他们 成功的成员第一阶段讨论结束后,主试向每一被试提供了有关自己被群体成员接受的虚假 信息:高、一般、低、非常低然后再向群体提供一些与群体之前的评价相反的关于少年犯 的补充信息接着每个人面向群体成员公开发表自己对少年犯的评价,同时私下里写给实验 人员一次对少年犯的评价之后,再让被试面临第二种从众情境,向他们呈现 11 对正方形, 要求每人公开判断一次每一对中的哪一个所含的点子的数目较多,都正确了,可记入群体总 分;同时,私下里告诉实验者自己的判断。
结果如下:被试得知的群体对其接受程度不同, 对私下从众和公开从众有不同的影响被接受程度差的学生,在公开讨论中,表现出对群体 意见的最大的公开从众,但在私下的回答中,则表现出对自己群体意见的较低遵从麦罗夫(M・Malof)和罗特(A・.T・Lott)1962年运用标准的阿希实验情境,使白人大学牛 面对大多数人一致性错误判断,然后,群体中的一个黑人学生以不同于多数人的意见,打破 了这种一致性结果,从众量大大下降了阿伦(V・L・Allon)和勒万(J・M・Levine )在一项研究(1971)中,把被试安排在三种情境下: (1) 一致性;(2)三个人一致,第四个人给出正确答案;(3)三个人一致,第四个人给 出了更错误的答案,并要求他们做出三项判断结果如下:情境(1)比另外两个情境产生了 更多的从众现象;特别值得注目的是情境(2)和(3)在知觉信息判断上的从众率实际上 并没有什么差别也就是说,即使有一个人提出的意见比多数人的更错误,从众量还是被削 减了一半这说明只要打破群体意见的一致性,从众率便会下降卡瑞诺(1970)、爱廷格(R・F・Ettinger,1971的研究表明,当一个知识渊博的专家赞同群体 的意见时,从众行为就会增加。
因为,专家的赞同提咼了群体意见的权威性阿希(1951)段对比实验中发现,要判断的线段长度差别越小,也就是说,线段越接 近于同样长,个人屈服于群体的压力,从众的可能性就越大朱利安J.WJulina)等人发现,在各种不同的广泛实验条件下,女性的从众率为35%, 而男性的从众率只有22% ;在他们后来(1967)的一项研究中,比例数是女性28%,男性 15%这是 50年代和60年代所进行的各种广泛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数字这些研究一致地 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西斯川 克(F.Sistn】nk和麦克大卫(J.W.McDavid)(1971)针对人们的“女性在体育运动、 汽车驾驶,政治活动等适合男性的方面有更大的从众性;男性在服装、烹调、香水、看孩子 等与女性角色有关的事情上有更大的从众性”假设进行了新的研究他们根据人们的判断将 100 个陈述分类为“男性熟悉项目”、“女性熟悉项目”及“中性项目”,并在每一个项目后 都编造出一个“多数反应”,然后让被试回答同意这个“多数反应”的程度以这些做为从众的 指标从中发现,女性并不比男性有更明显的从众性在中性项目上,两性的从众量几乎完 全相同此外,在女性项目中,男性从众较多,在男性项目中,女性从众较多。
2)年龄年龄与从众行为的关系目前尚未定论有人认为从众是学习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众行为也会增多持这种观点的 心理学家指出,5、6岁儿童比中学生在一定问题上有更大的独立性,比如,中学生的穿着 和行为总是和他们的同伴们相象另一些研究者认为,独立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强如幼儿从父母和教师身上获得思想和 行为准则,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向往独立,要求摆脱成人的监控,不再盲目遵从父母和 成人,从众行为也就减少在迪特斯和凯利的研究中,那些得知自己在群体内被接受程度很低的大学生,在私下 里并没有同意群体的判断,但在公开讨论中却表现出对群体意见的最大程度的从众因为 他们不想被群体彻底拒绝,他们还想保持甚至提高被群体接受的程度,当然,群体对他们 是有相当吸引力的:那些得知自己在群体中被接受程度很高的大学生,他们在问卷中表示, 他们感到自己可以随意地发表反常意见因为地位高的人在群体内具有一种安全感,他具 有偶尔背离群体规范而不受惩罚的信心自己要杳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