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社会心理学内容要点.doc

32页
  • 卖家[上传人]:lil****ar
  • 文档编号:276691434
  • 上传时间:2022-04-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7.50KB
  • / 3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绪 论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在解释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由于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取向不太成型,因此社会心理学主要分为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SSP)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PSP)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社会心理学成形之时,它趋向于分为两枝,一枝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一枝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在形成过程的一开始就受到两种不同学科的影响,这一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因此,社会心理学中的理论一直带有社会学或心理学的取向问题,而缺乏这一学科的中性理论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将社会学和心理学比作社会心理学的“双亲”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根据参与的程度,将参与观察分为完全参与观察与半参与观察2、实验法常用的社会心理学的实验主要有两种: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包括一般实验室实验和模拟实验 3、调查研究法4、跨文化研究法5、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有三个方面的伦理问题最为明显,这就是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对被试隐私的侵犯以及给被试造成实验性痛苦(包括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三条原则:a. 知情同意b. 风险最小c. “风险-获益分析”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包括实验者的倾向性和被试的倾向性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定义在最一般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一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1、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物质)自我:指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特质的意识有时也将个体对某些与身体特质密切相关的衣着、打扮以及外部物质世界中与个体紧密联系并属于“我的”人和物(如家属和所有物)的意识和生理自我一起统称为物质自我。

      社会自我:在宏观方面指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在微观方面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心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2、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它是自我现实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二、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1、生理和心理能力 2、社会交往(或社会互动) 库利的“镜中我”:库利认为,个体的自我产生于与他人的交流,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他人对自己所作判断的反映他说:“就像我们可以在镜中看到自己的面孔、体态和服装一样……我们在自己的想象中努力设想自己的外貌、风度、目的、行为、性格、雨衣等在他人的思想中是怎样反映的,这以一定的方式影响着我们自我正是在这样的“想象”的作用下产生的,是由“对我们给他人的印象的想象,对他人对此印象的评判的想象,以及某些自我感觉如骄傲或屈辱”所构成的。

      米德对自我的观点:米德认为,因为人具有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使个体在互动能够借助符号而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即能够在意识中扮演其他人的角色他把“自我概念”的形成分三个阶段:(1)预备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模仿性行为2)玩耍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于想象中扮演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3)游戏阶段个体开始懂得其他扮演者的行为有些是固定的、非私人性的,并且是可以预见的到这个阶段,个体的自我概念才算发展成熟 3、社会因素 (1)扮演的角色(2)社会认同 它源于个人的社会群体成员身份,以及与此身份相关的价值观和情感 (3)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指其目标、规范、价值被个体作为行动指南,用以约束、调整自己行为的群体参照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个体自我观念的重要来源 (4)他人的评价 (5)社会文化环境如强调个人主义和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对自我的定义是不同的前者更看重个人的成就和自我实现,用个人特点和目标定义自我后者看重的是集体的目标和团结,用与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我 三、自我过程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指获得真实的、可靠的有关个人特质的信息的过程,它常常发生在我们希望准确地、客观地描述自我的时候。

      自我评价通常依赖社会比较和自我估价来实现1)社会比较在我们想知道在某项具体的品质或能力上自己处于什么位置,而客观的信息又不可利用时,我们就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我们一般与和自己相类似的个体进行比较 (2)自我估价自我估价指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以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 2、自我美化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人们常用6种方式进行自我美化1)向下的社会比较当个体既定的自我价值目标落空时,向上的和与自己类似的人的比较就会大大挫伤其自尊心,这时个体就转而进行向下的自我美化的社会比较2)选择性遗忘当回忆的事件有损于个体的自尊时,常常出现对回忆事件的选择性遗忘个体对消极事件(除车祸和葬礼)尤其是失败事件比对积极、成功的事件遗忘得更快3)有选择地接受反馈当行为结果的评价性反馈有损于或有利于自尊时,个体常常有选择地接受反馈信息人们趋向于贬低消极的、否定的反馈评价的可靠性而夸张积极的、肯定的反馈评价的可靠性,常常全盘接受积极评价的反馈信息而拒绝接受消极评价的反馈信息4)缺陷补偿个体在充当社会角色时,不可能事事成功,当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常常可能会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做重新评价,以此进行自我定义以补偿自己的角色缺陷。

      (5)自我照顾归因(自我服务偏见)归因指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论自我归因经常是自我照顾的,它通过强调个体对积极的合乎期望的好结果的作用,缩小对消极的不合乎期望的坏结果的责任来保护自尊6)目我设障自我设障指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即通过把失败归于外因来保护我们的自我形象3、自我表现自我表现是指我们努力控制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其基本目标是建构与他人的交往,使我们可以获得理想的结果 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概述1、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也称之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它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2、社会认知的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1)选择性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外界刺激,但是对于同样和同量的刺激,各人所做出的反应程度不尽相同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刺激下个人的心理状态,如情感状态,动机状态等等,它与个人所理解的刺激物的意义密切相关。

      3)防御性个人为了与外界环境获得平衡,适应社会,从而运用认知机制抑制某些刺激物的作用就是认知的防御性4)认知的完形特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则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1、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外部特征包括一个人的仪表、表情等肉眼可见的特性其中表情一般可以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眼神(合称非言语表情)和言语表情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这种认知包括认知者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人际关系认知的另一个方面是估量他人之间的关系状况,确认具体认知对象在群体中的位置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者因素(1)原有经验我们原有的经验形成某些概括对象特征的标准、原型,从而使认知判断更加简捷、明了,更明显的是个体原有的经验能够制约我们的认知角度2)价值观念个人如何评判社会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意义或重要性,直接受其价值观念影响而事件的价值则能增强个人对该事件的敏感性3)情感状态个人的情感体验如何直接影响其认知活动的积极性4)认知偏见 在认知过程中,个体的某些偏见时时影响认知的准确性,使认知发生偏差。

      这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克服的 A.. 光环作用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很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其实质是把各种相互独立、没有必然联系的特性予以叠加,统统赋予认知对象这就像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环(即月晕或称晕轮)是月亮光的扩大化或泛化一样,故又称之为晕轮效应B. 相似假定作用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初次接触一个陌生人,当我们了解到对方的年龄、民族、国籍以及职业等等与自己相同时,最容易做出这种假定C. 类化原则认知者总是按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类,把他人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畴之中在认知具体个人时,一旦发现对方所属的群体类别,就会将群体的特性加诸对方身上类化原则在我们接触认知对象的机会不多、认知不深入的时候更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认知D. 积极偏见认知者表达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价,这种倾向又叫宽大效应E. 隐含人格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一套关于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人格理论假定,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法:把认知到的各种特性有规则地联系起来每个人都依自己有关人格的假定,把他人的各种特性组织起来,成为一种总体形象。

      F.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就是对方的“现在”表现使人忘了他在过去给自己留下的印象2、认知对象因素(1)魅力构成个体魅力的因素既有外表特征和行为反应方式方面,又有内在的性格特点方面人们常常对有魅力的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2)知名度一个人知名度的大小也影响着别人对他的认知3)自我表演在多数情况下,认知对象并不是认知活动中完全被动的一方,而是“让”别人认知的一方因此,认知对象的主观意图势必要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判断3、认知情境因素(1)空间距离空间距离显示交往双方的接近程度在认知活动中,它构成一种情境因素特别是在认知他人之间的关系时,空间尺度往往成为一种判断依据2)背景参考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为判断的参考系统对象周围的“环境”常常会引起我们对其一定行为的联想,从而影响我们的认知四、印象的形成在很多情况下,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