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 17 与妻书名师导航 粤教版必修2.doc
4页17 与妻书名师导航内容感知 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基础梳理一、字词梳理1.典型字字音几家能彀(通“够”,ɡòu)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jīn)使之肖我(xiào) 一恸(tònɡ)2.通假字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偶”,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
幼”,疼爱) (2)名词作状语 汝泣告我(“泣”,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瓜分”,像分瓜一样) (3)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尽”,使……尽) (4)形容词用作动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善”,完善) (5)形容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乐”,以……为乐)5.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 古义:想像、揣摩;今义:模仿6.相关成语 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 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意是自己尽可能完善自己的操守此处是只顾自己、苟且偷生的意思二、特殊句式 钟情如我辈者(定语后置)三、文学常识1.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福州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4岁进高等学堂,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2.(1)书 “书”就是指一般书信如《报任安书》《答李翊书》《报刘一丈书》《与妻书》等2)谦称、尊称 谦称:即对自己谦虚的称呼古文中常见的谦称有:鄙人、臣、仆、小可、小生、小子、晚生、不肖、不才、不妄、不敏、晚生、后学、晚侍、在下等,以上一般用于男子;孤家、寡人、朕、不谷等一般为皇帝、诸侯的谦称;妾、奴家、未亡人等为女子谦称。
尊称:即对对方尊敬的称呼如:父、公、子、长者、卿、先生、阁下、足下、麾下、陛下、殿下、令尊、尊公(尊大人、尊太君)、令堂、令郎、令嗣、令子、令爱、令正、令兄、令弟、令坦、仁兄、贤兄、仁弟、贤弟等四、名篇名句1.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句段部析一、疑难妙句1.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剖析:全句译为:“(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把信写完就搁笔了,又很担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了你去死,说我不了解你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着悲痛跟你讲讲这种苦衷这句话说明作者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痛苦矛盾的心情饱含深情,无限沉痛,催人泪下2.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剖析:“青衫”,白居易贬至江州,其《琵琶行》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太上”就是“太古”,最远最古的,引申为最高尚的人全句译为: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
3.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剖析: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作者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死”——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死去;第二种情况:“离”——“即可不死”,也可能“离散不相见”,“较死为苦”今日吾与汝幸双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又怎能忍受?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问句式,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全句翻译为:(可是)天下的人民不该死而死和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丰富的(人),能忍心(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敢干脆(为人民)去死而不顾你的原因4.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剖析: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独善其身”的“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
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全句翻译为:你有幸而嫁给我,又为什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而得到你(做妻子),又为什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于不忍心只顾自己好二、重点语段1.“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至“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剖析:“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这一段主要回忆夫妇生活中的往事作者追忆了三件往事第一件事是夫妻关于“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沉重的悲痛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2.“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至“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剖析:“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作者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死”——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死去。
第二种情况:“离”——“即可不死”,也可能“离散不相见”,“较死为苦”今日吾与汝幸双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又怎能忍受?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问句式,更能加强语气,同时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此段后半部分是嘱咐后事,自己“死无遗憾”,希望妻子把孩子抚育成人,继承自己的遗志从这些说理与嘱咐中,可见林觉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结构图解审美鉴赏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作者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遗书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之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之理。
遗书说理之所以感人,原因有二:①烈士阐述的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亲人之爱”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是正确的他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精神是崇高的②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文可知,第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第二、四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真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合作探究 这封绝笔书中用了许多典故,其中“司马青衫”“骨化石”“独善其身”这几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导思:首先要搞清楚典故的本义,然后结合作者写作这封绝笔书的背景,思考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探究:第一步,到网络上收集相关的信息 第二步,认真阅读,并适当地做些笔记提示:“司马青衫”——白居易贬至江州,其《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句,表达了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 “骨化石”——古代传说,有一女子天天登高望夫还家,久而久之,化成石头,称望夫石事见南朝刘义庆《幽明录》 “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原意是自己尽可能完善自己的操守,此处是只顾自己、苟且偷生的意思。
第三步,联系文本思考三个典故在文章中的作用提示:1.林觉民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2.林觉民用“骨化石”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3.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第四步,各人深入探究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写出读后感。
